乐舞仙踪之八:审乐知政 祸福前知

真愚


【正见网2017年07月17日】

《乐记》中记载:“审察一个国家的音乐可以知道这个国家的政治状态,也能从中知道该如何去治理。”[1]

“太平盛世之乐,安详又欢乐,其国家必定政通人和;乱世之乐,充满了哀怨与愤怒,这个国家必定倒行逆施;亡国之乐,充满悲哀与忧思,百姓就会陷于绝望的困境。声音之道,与政治是相通的。五音中,宫音代表为君王,商音代表臣下,角音为民,徵音为事,羽音为物。君、臣、民、事、物这五者不乱,就不会有不和谐的声音。若宫音乱了,则乐声荒乱,这个国家的君王必定骄纵无度;商音乱了,则乐声倾轧,表示这个国家官员败坏;角声乱了,则乐声忧伤,百姓必多怨愤;徵音乱了,则乐声悲哀,国家必多事不宁;羽声乱了,则曲调倾危,表示国家财用匮乏。若五声全部乱了,相互侵陵,则称为慢。这个国家离灭亡也就不远了。”[2]

由此可看出,乐还可以用来预测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旦夕祸福,这也是从乐治国的功用中分离出来的。

《神仙拾遗》与《隋书·万宝常传》中记载:万宝常天生聪颖,具有音乐的天分。有一次巧遇神仙点化,传授给他即将失传的八音演奏法,还把历朝历代的音乐都教给他,并纠正了各种乐曲中的错误。万宝常得到仙人的传授,从此便精通了人间的所有音乐。

隋文帝开皇初年,命令沛国公郑译等人审定乐律。后来文帝召见了万宝常,问他郑译修订的音乐是否可行。宝常说那是亡国之音,旋律哀怨淫放,不是高雅正派之声,并极力反对使用这种音乐,请求以水尺为律尺,来调正乐器声调。万宝常也创作新乐曲,但新乐曲典雅平淡,不被当时的人所爱好,擅长音乐的太常大都排斥诋毁它。

万宝常曾经听大常寺演奏的乐曲,听完之后,流泪哭泣。人们问他为什么哭,万宝常说:“这乐声淫厉而悲哀,预示着天下不久将自相残杀,并且人也要差不多被杀光。”当时隋朝正处于全盛时期,所有人都对万宝常的话不以为然。不久后,到了隋炀帝大业十四年时,天下祸乱四起,终于验证了万宝常的预言。

《通典》记载:隋炀帝巡游江都前,乐工王令言的儿子从宫中回到家,在户外用琵琶弹《安公子》这首曲调。王令言听后脸色骤变,内心惊恐,赶紧告诫儿子说:“你不要随驾去江都了,这支曲子没有宫声,宫代表君主,皇上肯定回不来了。”后来隋炀帝果真在江都被杀。

《唐语林》记载:唐朝开元末年,西凉府都督进献了新曲,唐玄宗便招待诸王欣赏。曲子结束后,大家都纷纷称贺,唯独唐玄宗的大哥宁王默然不语。玄宗就询问缘故,宁王回答说:“这首曲调虽然优美,但是臣听说,一支乐曲从宫音开始,商音结束,中间由角、徵、羽诸音组成,头、尾都要呼应宫、商。这首乐曲开头就离开宫调,中间也很少用徵音,而商调用得杂乱且有增强之势。臣又听说,五音中宫代表君王,商代表臣下,宫调不强盛则君王势力微弱,商调过强则臣下有作乱犯上的征兆。事情现形在音律之中,散播在歌声里,而见之于人事。臣惶恐有一天会有乱臣作乱逼上之祸,陛下恐有流离之难,都预言在这首曲子中了啊!”

精通音律的玄宗皇帝听了后沉默不语。等到安史之乱发生后,玄宗仓皇逃离长安,举国一片混乱,才证实了宁王这知音预测的能力。

(待续)

[1] 《乐记》: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2] 《乐记》: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征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今日神州

神传文化网专题

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