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真义谈究

清欣


【正见网2014年03月09日】

世人对《红楼梦》的研究已经很长时间了,还分成很多学派,很多人都感觉《红楼梦》里面好像藏有秘密,要挖掘出来。但是站在无神论的角度、常人智慧层面是根本不能了解根本的含义的。通过修炼大法,笔者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如有不合适的地方,还请同修慈悲指正。

一,《红楼梦》写给谁看?

第一回中开宗明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喜欢读《红楼梦》,有的人根本都读不下去。为何?因为后者根本不是《红楼梦》的写作对像。什么样的人会喜欢读,换句话说这书是写给谁看的?“开辟鸿蒙,谁为情种?”这句话已经给出了答案。是写给那些“情种”看的。所以曹雪芹说“大旨谈情”。

何为“情种”,或可理解为重情,这样的人普遍性格特征是,对名与利能够看淡,但是对于世间的感情,特别是“男女之情”看的比较重,他们大都在寻找像林黛玉那样的精神伴侣,大概不会承认自己同样重“色欲”(这问题在警幻仙姑对宝玉说的话中,已经很好的分析这点,就不赘述了)。如果不是这类人,对《红楼梦》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兴趣。

二,为何写《红楼梦》?

这个问题其实比较大。简单的说是作者希望通过自己在人间的生活经历、修炼体悟来点醒梦中人,早早醒来登上最后的法船。

《红楼梦》也叫《石头记》,这石头的来历说的很明白,但很少会有人想女娲补天为何剩下了一块石头?其实暗示了女娲解决不了这层空间坏灭的问题,旧宇宙的神想不出十全十美的办法。这石头必须经过人间的魔炼,最终同化新宇宙的法,才能达到真正补天的目的。所以才有了赤瑕宫神瑛侍者最终要“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而回归的故事。

提到“石头”、“悟空”,不得不让人联想到《西游记》。美猴王也是从石头中生出来的,而且法名是“悟空”,《西游记》讲述的也是修炼过程,修炼过程中比较大的难也是“情”与“色”,唐僧在女儿国就差一点儿没有守住心性。《西游记》与《红楼梦》的结局都是修炼圆满。

《红楼梦》开篇已经写清楚石头(也就是神瑛侍者)已经在人间走了一遭,回到了仙界,才让空空道人把记录在他上面的故事抄录下来。也就是说它已经达到某种成度的“悟空”了。实际上已经写明曹雪芹(也许是副元神)写此书时已经在某个层次悟道了,他一再强调录写下的都是真实故事,但“假作真时真亦假”,他不能给人完全破迷,所以很多地方采取了反义词和隐晦的说法。

有一种可能,曹雪芹记录下的都是宝玉在人世间轮回转世时发生过的故事,他也悟到经历这些只不过是让他从“孽海情天”中修炼出来。

他写这些故事,是为了警示世人,在人生无常中、从情海中超脱出来,最后可以真正得法修炼回去。

三,怎么来写?人物原型是谁?

也许是因为什么特殊的因缘关系,贾宝玉可能在人间很多次都是转生为“情种”式的人物。也就说这石头下世后可不只是经历了一次轮回。他真的是尝尽了人间男女的悲欢离合,否则他对于感情中的细微变化不会有那样深刻的感受。

与他一起在人间演这出戏的妻子(们),可能反复出现在他每一世的生活中。但是因为他们都是历史名人,写出来的东西不能破迷,所以他采取了特殊的手法,把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切分开,依附在红楼梦中的不同女子身上。

比如说,在秦可卿的身上发生的故事——她从小是个孤儿,她的公公贪恋她的美色发生关系;在史湘云身上的故事——她也是没有了爹娘,多次被用到杨贵妃醉酒的典故;在薛宝钗身上——贵妃扑蝶的典故。其实是把杨贵妃的原型同时投射到了这些人物身上,杨贵妃是孤儿,有着像秦可卿那样的美色,也有像薛宝钗那样的端庄,也有像史湘云那样豪爽的一面。但是最终因为唐玄宗沉溺与杨贵妃的感情,导致了国家的衰败,杨贵妃自尽(一说她逃到了日本)以悲剧收场。

而且秦可卿身上不止隐含杨贵妃与唐玄宗的悲剧,在秦可卿的卧室的装饰品中有赵飞燕立过的金盘,暗示了赵飞燕、赵合德与汉成帝的悲剧。秦可卿死后,由王熙凤主持丧事,而且秦可卿还托梦让她帮助扶持家族,实际上说的是汉成帝迷恋美色,把国家交给了舅舅王凤来管理,造成了外戚专权。这些悲剧都在警醒人们,如果太过陷入个人的感情,甚至产生强烈的色欲之心,会导致一个人失去大志,也能使一个国家走向坏灭。

如果可以理解作者把历史人物原型投射到不同人物身上。那么还会发现一个细节。书中暗示史湘云未来丈夫是“卫若兰”,而秦可卿死后被封为了“龙禁卫”之妻,“卫若兰”第一次出场就是在秦可卿的葬礼上。其实是曹雪芹暗示了一个人物——“清代第一词人”、康熙的带刀侍卫“纳兰容若”。秦可卿的丈夫叫贾蓉,小叔子叫贾兰,也是为了暗指这一点。贾宝玉在梦中的原配夫人就是“可卿”。纳兰容若的第一个妻子非常贤淑、体贴他,但结婚三年就死了,纳兰因此非常痛苦,写出了很多词悼念妻子。纳兰容若是宰相明珠之子,他们家死了人当然葬礼也是非常隆重,但绝对没有隆重到秦可卿的葬礼那种成度。

秦可卿的奢华葬礼还暗指了另一个人——乾隆帝的孝贤皇后。秦可卿死时,请宫中观测天象变化的官员来给看日期,还有大太监亲自来悼念,而且还有很多万孙公子路祭,都暗示了这个人物原型与皇宫有关。孝贤皇后的葬礼排场不说空前绝后,在后妃中也可以说是清朝第一了。一个因为乾隆朝当时的经济实力,二是因为乾隆对孝贤的感情非常深。皇后孝贤是原配,同样是非常的贤淑、体贴,皇后死后再没有人能够代替她在乾隆心中地位,并写了很多诗悼念妻子。这一点和纳兰容若的经历非常像。历史为何惊人的相似?也许这样的历史安排都是为了让他“传情入色,自色悟空”而作的铺垫而已。也是告诉世人及早“好了”,人间无常,一切都是命运安排,人应该对情看的淡一些,才不会活的那样痛苦。历史记载乾隆自幼与藏密活佛学习修行,即便可能是副元神修炼,主元神也应该能够超脱出来一些吧。

对于世人来说,“男女之情”也不宜太重。现代人们把“用情很深”,当作了一个褒义词。实际上,上古时期的人们情比较淡,过着恬淡如意的生活,自然没有什么烦恼,一切都是随缘随天意,所以寿命要长得多。大家知道《红楼梦》男女主人公,上演的是因为了结仙界的恩缘——绛珠仙草要报答神瑛侍者的怜惜和浇灌之恩,所以要随他到世间“还泪”给他。

说到“还泪”,就不能不提到另一个历史典故——“娥皇女英”,她们是尧帝的女儿,嫁给了舜。在舜死后痛哭不止,泪水滴到竹子上形成了斑竹即潇湘竹,最后两人投湘江而死(提到湘水,其实又与史湘云有关)。而林黛玉叫“潇湘妃子”住在潇湘馆中,并不是偶然的。“娥皇女英”为何最后伤心欲绝为丈夫殉情?有果必有因。常人也有一句话叫“平平淡淡才是真”,但是真正能做的人恐怕不多。“还泪”的典故,其实在告诉人们,“用情太深”其实是一种互相折磨。如果不能从梦中醒悟,这样因缘相报,何时能了?

四,秦可卿这个关键人物暗含了什么?

在“太虚幻境”中,警幻仙姑把自己的妹妹“可卿”许配给了宝玉。宝玉和可卿结婚后正恩爱游玩,却发现再往前走都是魔鬼,魔鬼要把宝玉拉入万丈深渊,宝玉大喊救命后惊醒。警幻仙姑主掌人世间的命运与婚姻,其实就是三界的神——情,而她的妹妹“可卿”某种含义上来说就是“情色”的化身。秦可卿判词就是“情海情天情幻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情”是修炼中的巨大障碍,也可以说是一种“魔”,但她的存在是让顽石悟空,没有她的存在石头还无法磨炼成真正能补天的石头。“色”对修炼者和世人来讲更是死关,过不去死关,修炼和世人都可能走向地狱,甚至万劫不复,是十分危险的。

“宝玉大喊救命”这个情节在我个人经历“情”与“色”考验的时候,让自己更深刻理解到修炼的严肃性,“情”与“色”如果不能根本上舍去,还想保留一点点,都将面临非常可怕的后果。

妙玉实际也是宝玉自身的投射人物,在他过去世修炼中,主元神的色欲心并没有从根本上去除。

有人说《红楼梦》是不带淫字的淫书,其实小说里那面“风月宝鉴”的镜子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红楼梦》的另一个名字就是《风月宝鉴》,你要反过来看才行,看到色欲的危害性;你看正面,享受里面的感情描写,甚至对色欲想入非非,那样你就危险了。

何为“红楼”?其实就是指的三界,开天目的人会看到三界都有情,情看起来是一种粉红色的物质。人的生命其实都是从上界下凡而来,为的是在最后大劫之前可以真正得到正法修炼返回天界。然而如果你入戏太深,就没有希望了。设想一下,你只不过是一个演员而已,导演已经设定了人物的命运,你只不过是按部就班在演出而已,哪个角色是真正的自己?而这出戏的目地是让你最后能悟到是在演戏,这个梦的目地是让你最后可以梦醒。

人世间历史这台大戏中,人们不断转生,目地不是为了体会这里的酸甜苦辣的感受,而是为了能与创世主结缘,同时配合最后的正法创造出各种文化、造就人的思维方式等,这才是大戏的主题。但人们都被分支剧情所迷惑了,就象如果读《红楼梦》,很多人不去注意开篇的几回。但那才是最重要的,那才是生命来世的真正缘由——得法回天。

迷住中的人们快快醒悟吧。执着与情色会造成很多的业力,最终都要自己用痛苦去偿还,如果业力太大就要炼狱了,如果因此造成道德底线的崩溃,生命就彻底毁灭了,不可怕吗?末法之时,大法已经开传,及时抽身悟道得法,才是最聪明的选择啊。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