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鉴今:一门清风,令人敬佩!(共八文)

艾逸名 整理


【正见网2013年10月29日】

一、曹操自叹不如毛玠

毛玠,字孝先,曹魏时人。曾任县吏、司空丞相、右军师、尚书仆射等官。他一贯淳朴质实。在担任吏部尚书后,没人敢穿漂亮的衣服,吃精美的食物。

魏武帝曹操,感叹地说:“我的法律,还不如毛尚书的言行管用!假使官员们都能像毛玠这样以身作则,尽心尽力;那么改变世风,就不是难事了。”

(明代郑瑄《昨非庵日纂》)

【附言】

身正为范,不令而行。毛玠的言行,对部属的影响甚大,以致使魏武帝曹操叹服,这就是人格的力量。改变世风,不仅需要法律的约束;需要位高权重的执事者本人,能以身作则。

《史记》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宋代林逋曰:“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国家需要更多的毛玠这样的道德典范!

二、“去时无一物,东壁挂胡床”

曹魏时,裴潜担任兖州刺史,做了一把小交椅,等到他离任时,把它留挂在柱间。

梁简文帝说:“不学胡威绢,宁挂裴潜床!”(不学西晋人胡威喜爱绢帛等高级服饰,宁愿有一件可以折叠的简便坐椅)

李白说:“去时无一物,东壁挂胡床。”(裴潜离任时,什么都没有带走,两手空空而去。并将一把自己可以折叠的简便坐椅,挂在东边的墙上,留个纪念)

(明代郑瑄《昨非庵日纂》)

【附言】
裴潜刺史离任时,“去时无一物,东壁挂胡床。”这叫做去留有交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什么叫两袖清风,这就是最好的诠释。

三、“我不如一妇人矣!”

汪一麟从知州提升到刑部时,拿出俸银十两,让州民赵锷,打造一艘船,以便北行。

船修好后,汪一麟带着全家人上船,见船造得十分坚固、漂亮,就问:“花了多少钱?”赵锷回答说:“花了十两银子。”

汪一麟秘密叫来众工匠,仔细查问,才知道实际用了二十两。于是马上拿出六两银子,三十把扇子,三斤墨,扇子和墨价值四两多银子,把赵锷叫来说:“我知道你赔了十两银子,现在用这三样东西偿还你。”

赵锷勉强收下出去了。汪一麟的妻子说:“你既然已经知道人家赔了十两,就应当给足他十两,而用扇子和墨酬谢他的辛劳才对。”汪一麟当即又补给赵锷四两银子,可赵锷就是不敢接受。

汪一麟急得面红耳赤地说:“你这样做,使我还不如一个妇人啦!你无论如何,不能再推辞。(原文是:“是则使我不如一妇人矣!必不许辞。”)”

(明代郑瑄《昨非庵日纂》)

【附言】
常有夫唱妇随,其实家有贤妻,妇唱夫随,也未尝不可。故事中的汪一麟能够廉政勤政,官路顺达,能说与夫人常吹枕边清风无关吗?

四、不拜秽物

钟离意,字子阿,东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任郡督邮,在疾病流行时,救活了很多人。明帝时任尚书,敢于诤谏。后任鲁国宰相。

钟离意任尚书时,交趾郡太守张恢,因贪污被抄家。明帝下诏将没收来的财产,赏赐给群臣。钟离意分得一些宝珠,扔在地上,并不拜谢。

明帝询问是何缘故,钟离意回答说:“孔子在‘盗泉’旁边,宁愿忍渴也不喝;曾子来到胜母(地名),马上掉转车头,原路返回,因为他们讨厌这些与礼义不合的名称。这些珠子都是肮脏的东西,我不敢拜受。”

明帝感叹地说:“钟离意尚书,真清廉啊!”

(明代郑瑄《昨非庵日纂》)

【附言】

钟离意不拜秽物,表现出对贪赃枉法者的鄙夷,也表现了一个股肱大臣应有的气节。明帝以赃金赐群臣,乍看极为不妥,或许是另有深意吧!而众多的官员,根本不问赏赐的来源,见金钱便拜,以为受之正当,名正言顺,何曾想过什么“忍渴于盗泉”之类的古训。看来,我们还真应该学学钟离意,在得到意外的赏赐和馈赠之时,应该审视清楚:这意外好处的来历,究竟如何?不能见钱眼开,什么都往怀里揣。

五、一门清风,令人敬佩!

刘仁宅是刘大夏先生的父亲。刘仁宅在瑞昌做县令时,曾经和高安县令严某,一同入京朝觐。当时杨溥执掌朝政,因刘、严二人,虽为邻县却有矛盾,特派一名仆人前去察看。

仆人回来汇报说:“严县令非常富贵,有气派,是个很称职的官员;刘县令用的是草席布被,瓦盆煤灶,就好像穷人一样。”杨溥在心中默默地记下了刘仁宅。

刘、严二人,到拜见杨溥时,严县令为了算计刘仁宅,特意抢先一步进见,献上金币,杨溥挥手,让他出去了。

刘仁宅后见,献上一袋茶叶、一罐蜂蜜,杨溥高兴地收下了。不久就提拔刘仁宅为监察御史。

刘仁宅在任监察御史时,六七个人共用一匹马,大家轮流出行。到年底招待同僚时,刘仁宅只是用些干鱼,招待而已,因为家中什么食品都没有。

后来,杨溥在为亲人上完坟,归朝途中,顺便造访刘仁宅,他问刘仁宅的儿子刘大夏:“你父亲在家吗?”大夏说:“在路上。”他又问:“你母亲在哪儿?”大夏回答说:“在邻居家磨面。”

杨溥便巡视刘仁宅的家,走进卧室,看见床上只有草席、布被,高兴地说:“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合格的御史啦!”

唉!刘仁宅送给显赫的同乡前辈,是茶和蜜两样东西,招待同僚的,是一樽干鱼;仆人看到的是瓦盆煤炉;杨溥亲自去,看到的是草席布被;仁宅的夫人,不辞辛劳,亲自到邻居家打水、舂米;仁宅的儿子,不隐讳自家的简陋和贫穷。一门清风,实在令人敬佩!

近世的官员,到民间走动越来越少,而各种各样的享受却越来越多了;为政的声誉一天比一天低,可嚣张的气焰却一天比一天高。老百姓的日子,却愈来愈难过。难道这不令人感到十分痛心吗?

(明代郑瑄《昨非庵日纂》)

【附言】

同为县令,一富一贫。富者有金币送上司,贫者不能免俗,也送上了茶叶和蜂蜜。所幸,这位上司杨溥,颇具慧眼,也是一位廉吏。他提拔了贫县令刘仁宅。事实证明,刘仁宅虽然官越做越大,却一直保持着廉洁的家风,令人敬佩。

可当今官场上却流行着“不跑不送,原地不动”的俚语,勤勤恳恳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的官员,很少被发现,也很难被提拔,这是极不正常的。研读这则短文,不仅应该学习刘仁宅的清正廉洁,还应该学习杨溥公正用人的品格和重视调查研究考察官员的方法。

六、廉吏周新,妻子移风尚朴

周新,乔装成老百姓的模样,到所属州县巡视,冒犯了县令。县令要拷打惩治他,听说廉洁的按察使,即将到来,就把他收捕入狱。

周新在狱中询问囚犯,知道了这个县令贪污的情况。告诉狱吏说:“我是按察使。”

县令得知后,很震惊,向周新请罪。

周新弹劾了这个县令,罢了他的官。

周新的妻子有节操。周新没做官时,她家靠缝纫自给。做官后,偶尔参加其他官员妻子举办的宴会,穿着荆布衣服,像农家妇女。

其他官员的夫人,感到惭愧,都换了朴素的服饰。社会风气骤变,大都穿得简朴起来。

周新死后,没有儿子。妻子回到广东,生活非常贫困。广东巡抚杨信民说;“周志新是当代第一廉洁正直的人,怎能让他的夫人终日挨饿呢?”所以经常给予接济、帮助。

周新妻子死时,凡是在广东做官的浙江人,都主动参加了她的葬礼。

(《明史•周新传》)

【附言】

莎士比亚说:“闪光的不都是黄金。”周新打扮得跟老百姓一模一样,以致被县令收监入狱。周新的妻子,长年穿着荆布衣服,像农家妇女。

他们夫妻二人,对国家、对百姓,都做了许多好事,起了移风尚朴的好作用。

美国的一位哲人说:“纯洁的良心,比什么东西都贵重。”周新夫妻二人,都是贵重之人啊!

七、“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调任端州知州,升为殿中丞。端州这地方出产砚台,他的前任知州,假借上贡的名义,随意多征几十倍的砚台,送给权贵们。包拯命令工匠,只按照上贡朝廷的数目制造,一年过去,他没有拿一块砚台回家。

包拯性格严厉正直,对官吏苛刻之风,十分厌恶,致力于敦厚宽容之政,虽然嫉恶如仇,但没有不以忠厚宽恕之道推行政务的。不随意附和别人,不装模作样地取悦别人,平时没有私人的书信往来,亲旧故友的消息都断绝了。他曾说:“后世子孙做官,有犯贪污之罪的,不得踏进家门,死后不得葬入大墓。不遵从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孙。”

(《宋史))

【附言】

砚台虽小,却凝聚着匠人们的劳动。一般上贡的砚台都是很名贵的,加倍征取以巴结权贵,不仅使匠人们的心血付之流水,使其生活穷困无着,也助长了官场上的腐败庸俗风气。包拯能正己正人.除恶惩弊,实属难得。

在当前一些边远地方,当地的特色产业,长期得不到发展;发展了,百姓也富不起来,甚至越发展越穷,就是存在着类似随意征取送人、各级官员伸手无偿索取的现象,逼得企业关门大吉。

八、小人李庆远的嘴脸与伎俩

中郎(宫廷近侍武官)李庆远,狡诈阴险。他开始侍奉皇太子,经常能出入太子的住处。太子有时暂时派他外出办事,他就仗着太子的威势,飞扬跋扈。宰相以下,都叫他为“要人”。

宰相正要吃饭时,李庆远来了,众人就请他入坐。他经常预先派一个差人,在门外急急忙忙说:“太子等您办事!”他便连忙把嘴里的饭吐出来,搁下碗就走。李庆远到各部司衙门,都玩弄过这套把戏。他拜见权贵,请托徇私,卖官鬻狱,所求之事,都能达到。

后来,太子渐渐疏远了李庆远。他还是潜入宫廷卫兵之中,在中间混饭吃。一天晚上,他出外肚子痛,却还骗别人说:“太子赐我的瓜太多了,吃得我肚子疼。”可过了不一会儿,他吐出一大堆黄臭的东西,原来是卫士所吃的米饭,还有一些菜末儿,搞得满地都是,一片狼藉。凡是小人得宠,大多就是李庆远这个样子。

(唐代张騖《朝野佥载》)

【附言】

天下的小人,无不如此,得势时狐假虎威,失势时还招摇撞骗。现实中,打着领导的牌子吆五喝六的人不少,善良的人们,应该多一个心眼。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