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鞭影》十一真(2):文翁教士 朱邑爱民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11年11月25日】

【原文】

wén wēng jiào shì ,zhū yì ài mín 。
文翁教士,朱邑爱民。

ㄨㄣˊㄨㄥ ㄐㄧㄠˋㄕˋ,ㄓㄨ ㄧˋㄞˋㄇㄧㄣˊ。
文翁教士,朱邑爱民。

【注释】

(1)文翁:姓文,名党,字翁仲,西汉庐江郡舒县(今属安徽)人。汉景帝时任蜀郡太守,首创公立学校,教化蜀地民风。
(2)教:传授、教导。
(3)朱邑:字仲卿,西汉庐江舒人。为人廉洁仁义,深受吏民爱戴。汉宣帝时为北海郡太守,后入京任大司农。

【语译】

文翁建校教育蜀地士子,朱邑以仁爱对待桐乡人民。

【人物故事】

据《汉书‧循吏传‧文翁》,文翁少年时就好学,精通《春秋》,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性情仁厚慈爱,喜欢以教育感化人。看见蜀地偏远鄙陋,有蛮夷之风,文翁想劝诱改善其民风,就选了开明聪敏且有才能的郡县小吏张叔等十几个人,亲自对他们告诫勉励,派遣前往京师,跟随博士官学习,有的则学习法令。并减省郡府支出,买刀、布等蜀地特产,让计吏(掌管会计的官吏)带去送给博士官。几年后,蜀地学生都学成归来,文翁以他们担任高职,依次推荐任官,有的官至郡守、刺史。

文翁又修建学校房舍(学官)于成都市中,招收下县(郡中非郡守所在的属县)子弟为学校的学生,为他们免除徭役(官府所派的义务劳役),以优秀门生补足郡县官员,较次等的担任掌管教化的乡官。常选出学校孩童,在非正廷的别室接受职务。每次出行各县,多从学校找来通晓经书、行为端正的学生同行,让他们宣传教令,出入内室。县城的官民看见了都觉得这些门生很荣耀,几年后,争着要当学校的学生,富人甚至出钱以求做学官弟子。因此蜀地民风有了深入广远的教化,蜀地到京师求学的人可和齐鲁地方相比。到汉武帝时,下令天下郡国都设立学校,就是从文翁开始的。

文翁死于蜀地,官民为他建立祠堂,每年祭祀不断。至今巴蜀人喜好文雅,就是文翁当年的教化啊!

据《汉书‧循吏传‧朱邑》,朱邑年少时是舒桐乡的啬夫(掌管诉讼和赋税的乡官),清廉公正而不苛刻,以仁爱利他为行为准则,未曾鞭打羞辱人,慰问老人和孤儿寡妇,遇到他就会受到他的恩德,所属官员百姓都敬爱他。后来升迁北海太守,以政绩第一入朝为大司农。朱邑为人质朴敦厚,忠于故交旧友,但秉性公正,不能以私利与他暗中勾结。天子器重他,朝廷尊敬他。

朱邑举荐贤良的士大夫,很多都是得自他的帮助。虽然身为九卿(中央的九个高级官职),但平日节俭,俸禄和赏赐都供给了九族亲属及乡人朋友,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死后天子悲伤怜惜,下诏赞扬他说:“大司农朱邑,清廉不贪且忠于职守,尽心奉公而无暇返家吃饭,没有公务外的交往,不接受干肉礼物的馈赠,可称得上有德君子。如今遭遇凶灾,我很怜悯他。特赐给朱邑之子黄金百斤,用来祭祀他。”

起初朱邑病重将死,嘱咐他的儿子说:“我原本是桐乡的官吏,那里的人民敬爱我,我死后一定要葬在桐乡。后世子孙祭祀我,必不如桐乡的人民。”等到朱邑去世,他的儿子把他埋葬在桐乡西边城外,百姓果然一起为朱邑造坟墓、建祠堂,每年祭祀,至今不曾间断。

【说明】

文翁是历史上第一个扩大都江堰灌溉区的官员,他带领百姓“穿湔江,灌溉繁田一千七百顷”(《都江堰水利述要》),解决了涝灾旱情,使得蜀郡繁荣昌盛,后世把文翁治湔江口和李冰建都江堰相提并论,同样有不可抹灭的贡献。文翁也是中国历史上创办公立学校的第一人,“始文翁立文学精舍讲堂作石室”(《华阳国志》),“文学精舍讲堂”是石头建的校舍,后来人们称作“文翁石室”。蜀地文风从此兴盛,足以和孔子故乡的齐鲁地方齐名,培育了无数人才,如司马相如、扬雄、苏轼……

朱邑为官廉洁,仁爱百姓,和文翁一样深得民心,死后人民祭祀不绝。《汉书‧循吏传》六人中,安徽人有三人,文翁、朱邑是庐江舒人,召信臣是寿县人。《汉书‧儒林传》中的安徽学者也多达十六人。历代安徽名人尚有宰相管仲、留侯张良、魏武帝曹操、神医华佗、清官包拯、乱世忠臣左光斗等。为何安徽人才辈出?安徽北部是道家的发源地,自古信奉黄老思想;安徽南部是程朱理学影响最大的地区,严守伦理,民风温文尔雅,为人谦和谨慎。除了汉武帝时独尊儒术,江淮地区有了官办学校,民间私家教育也很发达。安徽人重视教育,应该是其自古以来人才辈出的一大主因。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