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帝王之师—伊尹

荣欣 整理


【正见网2012年07月07日】

“殷人尊神”是商代思想的主要特点,也是商代教育的主要特点。传说夏的最后一个统治者桀是个奢侈荒淫的暴君,百姓怨声载道。有着传奇身世的伊尹,看到商朝的汤是有道明君,自愿作陪嫁缕臣,随同到商。他背负鼎俎为汤烹炊,以烹调、五味为引子,分析天下大势与为政之道,劝汤承担灭夏大任,成为商汤心目中的智者贤者,被任用为相。《孟子》曰:“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也就是说伊尹成为了中华第一个帝王之师,被委以重任。

商汤死后,伊尹历经外丙、仲壬,即做了汤王长孙太甲的师保。传说,太甲不遵守为君之道,为了教育太甲,伊尹将太甲安置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成汤墓葬之地桐官,并著《伊训》、《肆命》、《徂后》等训词,训诫太甲如何为政以及如何继承成汤的法度等问题。在《伊训》中,伊尹用天命、人事、祸福告诫太甲说:“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就是说老天要用降百祥奖励作善者,降百殃惩罚作不善者。

太甲守桐宫三年,追思成汤的功业自怨自艾,深刻反省,处仁迁义,学习伊尹的训词,逐渐认识了自己的过错,悔过反善。当太甲有了改恶从善的表现后,伊尹便适时亲自到桐宫迎接他,并将王权交给他,自己仍继续当太甲的辅佐。在伊尹的耐心教育下,太甲复位后“勤政修德”,继承成汤之政,果然有了良好的表现。商朝的政治又出现了清明的局面。《史记》称“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于是伊尹又作《太甲》三篇,《咸有一德》一篇褒扬太甲。太甲终成有为之君,被其后代尊称为“大宗”。

在《太甲》篇中,伊尹通过太甲反省的认识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逃)”。这句话强调的是自我修养的重要作用。伊尹还申诰太甲说:“惟天无亲,克敬惟亲。”意思是说,只有自己克敬、克明、克诚,才能取得臣民的忠和亲。他还说:“天难堪,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九有以亡。……漫神虐民,皇天弗保。”意思是说天意和命运是无常的。只有常于有德,才能保住王位,否则统治九州的权利就要失去。如果轻漫祖先和神灵,虐杀百姓,皇天也保不了你的王位,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眷求一德”。“一德”就是纯一之德。伊尹还鼓励太甲要“修厥身,允德协天下”。在《咸有一德》中,伊尹用夏朝所以灭亡是因为“夏王弗克庸德”,商汤所以能代夏而立,是由于汤王“眷求一德”的历史事实告诉太甲,商朝所以称王天下,不是苍天偏爱商王,而是老天保佑有德的人,不是商王哀求于百姓,而是百姓愿意归顺有德之王。在伊尹看来,失德则失天下,求于一德,则能得到天的佑助而得天下。他把帝王的道德教育也就是修德、修身看成是关乎国家存亡兴衰的大事,所以处处强调“惟新厥德,终始如一。”在道德教育中,他强调“居上克明,居下克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就是说要求居上的商王要能尽君道,明断是非;居下的臣民对君上要克诚尽忠。修身的原则是不求全责备他人,对自己则要经常检点不及他人处,做到自我完善。“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这种道德修养的教育方法在今天仍不失其教育意义。

伊尹认为“习于性成”。就是说人的性格、品质是在日常生活行为的习惯培养中形成的。在《书•太甲下》中他提到过:“慎终于始”的话,可以推知他在做“师仆”时十分重视幼儿的起始教育的。从他放太甲于桐宫,并著训词以促太甲觉醒的教育实践看,他已经懂得并自觉的创设特殊环境教育太甲。这说明,他已看到了环境在教育中的作用。太甲改恶从善,伊尹立即亲自到桐宫迎太甲还朝当政,并著书加以褒扬,这一教育实践说明伊尹对太甲的激励是适时的。这叫惩恶于前,奖善于后。正确运用奖惩实施教育,这一思想即使在今天也仍不失为教育方法之一。

由此可见,商朝教育的主要特点是“率民以事神”。伊尹被称为“格于皇天”的天的代言人。“格”,也称“格人”,是人和天之间的媒介,也就是高德之人,可以体悟和传答天意。《史记.殷本纪》皇甫谧注云:“尹,正也,谓汤使之正天下。“正天下”就是要以身作则,作天下楷模,师范天下。儒家文化认为教师的第一职责是“传道”,从这个意义上讲,伊尹无愧为第一个见之于甲骨文记载的老师。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