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鞭影》四支(36):文舒诫子 安石求师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10年03月02日】

【原文】

wén shū jiè zǐ ,ān shí qiú shī 。
文舒诫子,安石求师。

ㄨㄣˊㄕㄨ ㄐㄧㄝˋㄗˇ,ㄢ ㄕˊㄑㄧㄡˊㄕ。
文舒戒子,安石求师。

【注释】

(1)文舒:王昶,字文舒,三国时代魏国太原(今属山西)人。曾任洛阳典农、兖州刺史、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等职,封关内侯、京陵侯,官至司空。
(2)安石:王安石,北宋临川(今属江西)人,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神宗时任宰相,曾大力推行新法。

【语译】

王昶写诫子书告诫侄儿、儿子做人处事之理,王安石为儿子寻求学问渊博、品行端正的启蒙老师。

【人物故事】

《三国志‧魏书‧王昶传》记载,王昶为兄长和自己的儿子取名字,都有谦虚朴实之意,所以兄长的儿子名王默,字处静,王沈,字处道,自己的儿子名王浑,字玄冲,王深,字道冲。并写下家训告诫他们:

凡为人子之道,莫大于珍惜自身,品行完美,以显扬父母。孝敬仁义,百行(各种品行)之首,孝敬则宗族安定,仁义则乡人敬重。人若不致力于卓绝的品行,而舍本逐末,陷于浮华,结党营私;浮华则被虚伪所拖累,结党则有互相争斗的祸患。此二者的教训,昭然若揭,但重蹈覆辙的人却更多,都是因为被当时的名誉所迷惑,被眼前的利益所愚弄了。富贵声名是人所乐见的,这是人之常情,但君子就算得到了富贵声名,也不以此自居,为什么呢?立身处世之道不同啊!君子忧虑人只知争進而不知退让,只知欲求而不知满足,所以招来屈辱和悔恨。俗语说:“如不知足,就会失去所要追求的东西。”所以知足之人常保充足。鉴往知来,不曾有求名要利,贪得无厌,而能持守家业,福禄永全的呀!我希望你们立身行事能够遵从儒者之教,实践道家之言,所以用“玄默冲虚”为你们取名,为了使你们顾名思义,不敢违背逾越。

人有了好处,少有不自傲的;有才能的人,少有不自夸的。自傲则掩盖了别人的优点,自夸则仗势欺人。傲气盖人者,别人也要盖过你;盛气凌人者别人也要凌辱你。春秋时代的三郄(xì,ㄒㄧˋ,晋国大夫郄锜、郄犨chōuㄔㄡ、郄至)被杀于晋国,西周的王叔获罪于周朝,不就是夸耀自傲,喜好与人争斗而咎由自取的吗?所以君子不自夸,厌恶其盖过别人哪!若能以屈为伸,以让为得,以弱为强,就少有不顺遂的事了。

如今你的祖先在世为高官,仅以仁义闻名,以慎守持重为人所称道,孝悌于家门,勤学于师友。若再引申举例,为官崇尚忠孝节义,判断人品注重诚实可靠,待人接物切忌骄纵放荡,贫苦微贱时慎防忧心丧志,应对進退要思考是否合宜,言行举止加以九思(反复再三的思考),如此而已。若能做到这些,我又有什么忧虑的呢?
    
《百川学海》记载,王安石教儿子王雱(pāng,ㄆㄤˊ)求教于门客,必须是学问渊博、品行端正之士。有人说只是教儿童识字读书的启蒙老师,恐怕不必如此吧!王安石说:“先入者为之主。”(最先听進的话容易形成主观观念,不易改变,难以再接受其它说法。)儿子由此了解,当人们研究学问而不能改变想法,是因为幼年先学过的东西早已根深蒂固了。

【说明】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古人的家训不仅是传家之宝,更是先人智慧的精华。“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如王昶所言,为人处事若能去掉争斗心、显示心,不被身外名利所驱使,凡事忍让为先,知足淡薄,又有何忧虑的呢?

早期教育容易给人先入为主的观念,所以王安石认为幼年的启蒙老师极为重要。若能加上良好的家庭教育,从小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及道德修养,将使人终身受用不尽。从另一方面而言,先入为主也是人的一个弱点,有时会阻碍了人们对真理的认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事情何其多,正反两面都有,先接触到哪一类事情人很难掌握,若能事事以正理衡量,而不是人云亦云,或许能破除人思想中先入为主的缺陷,迈向寻求真理之路。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