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穷节乃见:或为出师表 鬼神泣壮烈

幸紫 整理


【正见网2010年01月04日】

我读小学时,没有现代所谓的“课外读物”,课余之暇,除了帮忙些轻松的家务活儿以外,就是玩什么跳房子、扮家家酒、捕蝶摘花……等等,没啥新鲜玩意儿。后来被我发现,那老旧书厨的斗柜里,有着堆积如山的“线装书”──章回小说、各朝演义……,真是如获至宝。虽然当时斗大的字认不了几个,可从此一头栽進那时光隧道里悠游而乐不可支。

从第一本接触的《说唐全传》,到《西游记》、《水浒传》、《七侠五义》……,再到小学五年级时,看起了《三国演义》,甚至艰深的《三国志》也曾一知半解的囫囵吞枣。这些章回小说不知被我来回翻阅过多少遍,不知被我反覆咀嚼过几多回!每次读到我所敬仰与感佩的历史名人消亡时,总是不忍卒睹,总是快速掠过,尤其是三国演义里第一百零四回的“陨大星汉丞相归天”那一段,眼光立即跳过不愿再次扫描,那时总百思不得其解,这么个仙风道骨、纶巾羽扇、鹤氅皂绦的神样人物,咋能死呢?

尽管他行军布阵、调兵遣将、打起仗来神机妙算;尽管他奇计百出、呼风唤雨能人之所不能!例如:博望锅馈 流传千古、火烧新野 舌战群儒;耍曹操 草船借箭、七星坛 请东南风;空城妙计 化险为夷、诚信带兵 以寡敌众;七擒七纵 以德服蛮;施巧计 布置八阵图、展智慧 造木牛流马……等等,运筹帷幄、勋业彪炳。可他即使天纵英才,屡屡以其机智与冷静化解危机,但最后也得感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免不了与凡夫俗子一般,难逃病魔之掌,病逝于秋风萧瑟的五丈原上,享年五十四岁。诸葛亮三分天下的壮志雄心犹存,兴复汉室的余愿却未了,虽然他忠义一生,可却是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诸葛亮(西元181年-234年),字孔明,琅?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诸葛亮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谥为忠武侯,所以常被称为武侯、诸葛武侯,此外因其早年外号,也称“卧龙”或“伏龙”。他曾遇异人,传授天书习得道法,因此作战谋略百出、智计万千!

不只如此,他可是文韬武略兼具一身呢。看看他那篇让文天祥赞为“鬼神泣壮烈”的《出师表》,独具风采而拥有超人的涵盖面,文辞虽朴实无华,但却千古传诵不衰。究其原因在于情词恳切,句句从肺腑流出,读其文如见其人,这在“章表”类作品中,尤属难得。连南宋谢枋得都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在《文章轨范》中引用安子顺之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先帝所致力的复兴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他就中途逝世了。现在天下三国鼎立,我们的益州又如此贫弱,这真是危及存亡的关头!可是如今侍卫的大臣,在朝廷里仍然勤劳有为,忠勇的将士,在国防上依然奋不顾身,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的恩泽,准备向陛下报答。在此情况下,陛下真应该多听取他们的意见,来显扬先帝的遗爱,鼓舞忠臣志士们的勇气;不要看轻自己,用些不适当的譬喻,拒绝他们的善意批评。)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音:至)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不论是宫里或是丞相府、将军府,都是一体的;赏善罚恶,不应该有不同的标准。如发现有做了坏事干犯法纪的,或做了好事忠于国家的,都应交给主管机关,依法分别惩奖,藉此把陛下公平清明的施政方针昭示天下;不可存有偏见私心,使内外有两种不同的法制。)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掉(音:衣)、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侍中郭攸之、费掉、侍郎董允等,都是善良诚实的人,有忠贞的气节和纯正的思想,所以先帝才选拔留给陛下。我认为宫里大小事体,都问问他们再办,一定能避免遗漏和错误,得到很大益处的。
向宠这位将军,性格和善、品行端正、长于军事,以前试用的时候,先帝说他很能干,所以大家推举他做都督。我认为军政方面的事情,都和他商量,一定能使军中和睦,无论好坏,都能安排得当。)

亲贤臣,远(音:院)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是前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离贤臣,这是后汉崩溃的关键。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到此事,总对桓帝、灵帝的亡汉误国感到叹息与痛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都是些忠贞贤良的大臣,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复兴的日子则指日可待!)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勤,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進尽忠言,则攸之、掉、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掉、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音:资邹) 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地方耕种为生,但求在乱世中能保全性命,不想到各地诸侯那里求取功名。谁知先帝不嫌我低微鄙陋,竟然亲自降低身分,先后三次到我的草舍里来访我,问我对于时局的意见,因此我非常感激,应允先帝愿为国事奔走。后来正当大局逆转,我奉命任职,是在我军战败、情势万分危及的时候,到现在已经是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因此临终时托付我主持国家大事。受命以来,日夜忧虑,唯恐办不出成效来,有违先帝所托,辜负了他圣明的遗志。所以五月间我带兵渡过泸水,深入到蛮荒地带。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装备也已充足,应该鼓舞起军队的士气,领兵北上,平定中原,竭尽我薄弱的力量,扫灭造反叛乱的篡逆,以光复汉朝,回到我们的旧时首都。这是我报答先帝和尽忠陛下所应尽的职分。

至于施政上应兴应革的决策,和尽力提供忠诚的建议,那就是攸之、掉、允,他们这些人的任务了。我希望陛下把讨贼和光复的责任托付给我,倘若我不尽责的话,请给我严正的处分,好祭告先帝的亡灵。如果施政上没有忠言贡献,就斥责攸之、掉、允等人的疏忽,明白指出他们的过失。

陛下也应该自己多作考虑,访问寻求良好的办法,注意采纳正当的建议,深切回想先帝的遗训。我受了陛下的大恩,万分感激;现在就要和陛下远别,写这篇表的时候,不由得掉下了眼泪,自己也不知道说了一些什么!)

《出师表》乃诸葛亮于蜀后主(刘禅)建兴五年(西元227年)出师北伐曹魏时呈给刘禅的,收录于《三国志》卷三十五,是三国时代有数的名作之一。本文除见《诸葛亮传》、《文选》、《诸葛亮集》之外,又略见《蜀志?向朗传及董允传》,同时《华阳国志》、《太平御览》等亦收入,题作《出军表》。

文章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表明诸葛亮北伐的决心以及为后主执政内外所作的苦心安排。他在表中告诫后主要“深追先帝遗诏”,指的是刘备的遗嘱,其中有告诫刘禅的话,说:“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要他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为兴复汉室而努力。

全文大概可分为忠言劝谏和表白心迹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先帝创业未半”到“可计日而待”止。诸葛亮为使刘禅听取劝谏,开篇即警之以势:“(先帝)中道崩殂”、“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国家忧患之状,如警钟长鸣,发聋振聩。然而在危亡之际,忠臣志士齐心协力,为国家发展带来一线契机。此时文章由势入理,提出励精图治的三项建议 ──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尤以后者着墨最多。“亲贤臣”,文中清楚明白地一一列举姓名;“远小人”,似有暗指,因为当时后主宠信宦官黄皓,所以诸葛亮特别在表中加以提醒,并把“亲贤远佞”提高到攸关国家“兴荣”与“倾颓”的地步,深刻的警谕后主。

第二部分,从“臣本布衣”至“不知所言”。诸葛亮回顾二十一年来戎马关山的岁月,既表达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也向后主说明创业维艰的道理。接着坦述自己日夜谋虑的心志和北伐中原的决心。文末反覆叮咛后主“谘诹善道”、“察纳雅言”,与篇首“开张圣听”遥相呼应,“报先帝”、“忠陛下”之主旨昭然若揭。

《出师表》文思缜密周延,说理鞭辟入里,文中连称先帝十三次,情意恳挚,表现一代老臣的耿耿忠心,连鬼神都被他的壮烈胸襟感动落泪。尤其文章作结处,墨水与泪滴齐下,更令人动容。陆游在《书愤》中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实为至评。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