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穷节乃见:或为辽东帽 清操厉冰雪

幸紫 整理


【正见网2009年12月25日】

从日常生活的小细节,即可看出人的个性,文天祥“正气歌”里被誉为“清操厉冰雪”──节操比冰雪还要白的管宁,在流传的几则与他相关的故事中,充分表露无遗,也是“见微知着”的最佳明证。

管宁(西元158-241年),字幼安,东汉北海朱虚人,春秋时代齐国名相管仲后人。史上记载,管宁身高八尺,美须眉。十六岁时丧父,亲戚们可怜他孤身一人家境贫寒,于是合力送丧葬物品给他,帮助他下殓,但管宁推辞不接受,坚持要用自己的力量处理父亲的丧事。管宁的妻子早死,有人劝他再娶,但管宁却说:“每省曾子、王骏之言,意常嘉之,岂自遭之而违本心哉?”认为自己对往圣先贤所讲过的话,衷心佩服、时常嘉许,咋能在本身遭遇到同样情况时,却持相反的做法呢?管宁的亲戚邻居们,因为穷困而家中缺米,管宁则必定会分自己的米去救济他们。

管宁年少时与华歆、邴原一起四处游学,并且与当时名士陈纪相敬交好。当时人称华歆、管宁和邴原为“一龙”,华歆为龙头,邴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管宁与华歆共同在园中锄菜,见地上有块金子,管宁照样挥锄视金与瓦石一样,华歆却拿起来瞅了瞅才掷到一旁去。又两人曾同席读书,外头有坐着轩车、穿着华丽冕服的人经过,管宁不作理会,继续苦读,但华歆却放下书本出去观看,管宁便把席子割开两边,分开来坐,说:“子非吾友也!”。此即为“割席断交”的典故。

管宁生性淡泊名利,所以看见金子,不会捡起来,有豪华的马车经过,仍然继续专心读书,也不会动心。相较之下,华歆则较喜欢荣华富贵,看见金子,会捡起来,虽然最后将它扔了,但还是心动了;看见豪华的马车经过,会放下书本,好奇的跑去观看,心生羡慕。所以,日后两人的发展也大不相同,管宁喜好做学问,虽然有当官的机会,但他都回绝,所以终其一生,都过着隐居的生活。而华歆,则在仕途上有所成就,最后当了太尉。

东汉末年经历黄巾之祸和州牧割据,天下大乱,管宁打算向北而非向南避乱,以示不离北方故土之意;于是与邴原及王烈等人一起到辽东。他们抵达时受到辽东太守公孙度的欢迎,专门腾出驿馆来请他们居住,但管宁见过公孙度后却在山谷结草庐居住。

一般庶民随他去的也不少,于是他所住的地方就成了市镇。三十多年里,他在当地只谈经典、祭礼、整治威信、阐明揖让等教化工作,让人明礼义知廉耻。他光讲授诗书、安贫乐道而从不过问世事,人们都很乐于接受他的教导。管宁一生,戴皂帽、穿布衣,这种处乱世而不同流合污的高士节操,颇受人们爱戴。即使公孙康意图任命他为官助自己脱离东汉独立,都因为对管宁的敬重而不敢提出。管宁的教化,不久就风行了整个辽东,老百姓也都受到了管宁崇高道德的影响而移风易俗。管宁每次和公孙度见面,只是谈有关道德方面的事,绝口不谈其它。后来曹操迎汉献帝后自任司空,曾辟命管宁,但遭辽东太守公孙康拦下不作通知。

后来中原渐次抵定,到辽东避乱的人们纷纷回乡,惟独管宁仍没打算离开。黄初四年(223年),经司徒华歆推荐,魏文帝曹丕下诏召还他,管宁见当时的辽东太守公孙恭懦弱,而其侄子公孙渊有隽才,预料将来公孙渊会夺权,于是才与家属返回故乡。公孙恭当时亲自送他,又赠送了许多礼物;但到岸后,却连同以前公孙度、公孙康和公孙恭的赠物,全部送还。

曹丕又下诏以管宁为太中大夫,管宁固辞不受。太和元年(227年),魏明帝即位,太尉华歆以患病为由请求退位,并让位给管宁。明帝不接纳,但接受推荐,下诏要任命管宁为光禄勋,更下令青州刺史派属官亲自到管宁家迎接,并准备车辆、待从、厨子等接他上任。但管宁却上书委婉陈情,说自己德、功、才都不行,不能担负“栋梁之任”,又加年老体弱,恳求还乡。后来直至青龙年间,明帝仍多次征召,管宁都没有应命。

据说管宁从辽东回来时曾遇到暴风,这时候海上的风浪突然大作,船快翻了!管宁此时正襟危坐,向天说道:“我管宁一生当中,曾经有过一次早晨没戴帽,三次太晚起床,一次上茅房也忘了覆帽,我一生所犯的过失,必定就只是这些了!”与管宁同行的其它船只都沉没了,只有他的坐船安然无恙。当时正值夜晚,四周漆黑无光,船中人不知将船泊在哪里暂时避风,此时忽然望见远处有火光闪现,于是众人朝火光驶去,平安抵达一个小岛,可遍寻岛上并无人烟,更没燃火的痕迹。于是,所有的人都心知肚明:天佑好人,天护高士!

自从管宁回到故土后,都在一木榻上坐,五十余年都没有箕踞而坐(箕踞这种坐姿是被视为失礼),而坐时膝头位置的木榻都已因多年受压磨损而穿洞。由此可见他对自己道德要求十分高。

正始二年(241年),太仆陶一、永宁卫尉孟观、待中孙邕、中书侍郎王基等人向齐王曹芳推荐管宁,齐王下诏,以“安车蒲轮,束帛加玺”的礼节去请他。同年管宁病故,时年八十四岁。著有《氏性论》。

(事据《三国志・魏书・管宁传》、《傅子・补遗下》、《世说新语・德行》、《太上感应篇》等)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