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王岩叟论取士治国之道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9年11月18日】

【原文】

它日,又因入对,论取士,岩叟曰:“天下非无材,取之不远,采之不博耳。所迁所擢(1),止于已用者数人而已,故朝廷有乏材之患,搢绅(2)有沉滞之叹。且如天下郡守、县令,最可以见治状(3),每岁使本道监司举一二性行端良、治状优异者,朝廷召而用之,则人思自奋矣。”

又问:“治道何先?”对曰:“在上下之情交通,而无壅蔽(4)之患。上下之情所以通,由举仁者而用之。仁者之心,上不忍欺其君,下不忍欺其民,故君有德意,推而达于下,民有疾苦,告而达于上,不以一身自便为心。”帝曰:“安知仁人而举之?”对曰:“巧言(5)令色(6),鲜矣仁;刚毅木讷(7),近仁。”帝颔(8)之。

(出自《续资治通鉴·第八十二卷》)

【注释】

(1)擢:提拔,提升。
(2)搢(音進)绅:地方上的绅士。
(3)治状:政绩。
(4)壅(音庸)蔽:阻塞而不通。壅,堵塞。
(5)巧言:逢迎不真诚的话。
(6)令色:迎逢献媚他人时所现的脸色。
(7)木讷(音那):不善表达言词。
(8)颔(音汉):点头。

【语译参考】

过了几天,又因为入宫奏对,谈论取士的事,王岩叟说:“天下不是没有人才,只是没有广泛搜罗,多方录用罢了。所提拔晋升的,只是限于已经录用的那几个人而已,所以朝廷有缺乏人才的忧虑,地方上的绅士有搁置不前的感叹。像天下郡守、县令,最容易看出他的政绩,每年让本道的监司推举一两个品性端正良好、政绩优异的人,朝廷加以擢升重用,那么每个人自己都会发奋努力。”

宋哲宗又问:“治国之道以何者为先?”王岩叟回答说:“在于上下之情相通,没有壅塞的忧虑。上下之情所以能相通,在于挑选仁人加以重用。仁人之心,对上不忍欺罔君主,对下不忍欺骗百姓,君上有仁德的心,他们加以贯彻执行,使他们到达百姓的身上,百姓有疾病困苦,他们会向上报告使情况传达到朝廷,不把一个人的方便作为用心所在。”哲宗皇帝说:“怎么能知道谁是仁人而推举他呢?”王岩叟回答说:“巧言令色者,很少有仁人;质朴而倔强者,近于仁。”宋哲宗点头赞许。

【研析】

每个执政者均知道,取士首在于贤才,症结是贤才何来?他们肯不肯出仕?困扰着执政者,故哲宗皇帝问王岩叟对此问题的看法。他告知广泛搜集人才,让地方绅士有被重用机会;再者是就现有人才,推举品行好、政绩优异的,加以擢升重用,如此人才自能源源而来,而且由低层往高层逐步上升,也是一个储备历练人才的过程,让真正贤才能担当国家重任。

至于治国的方法,在于挑选仁人,因为他扮演着对上、对下沟通的角色。如果用人得当,上情下达,下情上通,上下之情能相通,则是国家百姓之福,何患天下不能安居乐业。由此突显出任用官吏是否得当,乃影响国家前途发展的关键。而何谓仁人,王岩叟答:“刚毅木讷者。”因为他具有朴素的特质,非以花言巧语取胜,做事又果断能持之以恒,可配称仁人矣。

【延伸思考】

1.你认为征才可以透过哪些方法?而你的征才标准首重什么?
2.试论为何“ 巧言令色,鲜矣仁。”?
3.治国之道,多数国君均会向下属请益,为何每个人的论点,不尽相同?它会受哪些因素影响?

【参考资料】

1.《二十六史精粹金译下》门归  主编  建宏出版社  1994年8月出版
2.《白话续资治通鉴》(第五册)沈志华  主编  建宏出版社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