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9年11月14日】
【原文】
光(1)孝友忠信,恭俭正直,居处有法,动作有礼。在洛(2)时,每往夏县(3)展墓,必过其兄旦,旦年将八十,奉之如严父,保之如婴儿。自少至老,语未尝妄(4),自言:“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诚心自然,天下敬信,陕(5)、洛间皆化其德(6),有不善,曰:“君实得无知之乎?”
(《出自宋史.卷三百三十六.列传第九十五》)
【注释】
(1)光: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享年六十八。谥曰文正,赐碑曰“忠清粹德”。
(2)洛:今河南洛阳。
(3)夏县:今山西夏县。
(4)妄:不实的,荒诞不合理。
(5)陕:今河南陕县。
(6)皆化其德:都被他的德行所感化。
【语译参考】
司马光孝顺、友爱、忠诚而又讲信誉,恭顺、俭朴、端正且刚直,举止有法度,行动有礼貌。在洛阳时,每次去夏县省亲扫墓,必经过哥哥司马旦的住处,司马旦将近八十高龄,司马光侍奉尊敬他如同严父,抚养照顾他如同婴儿一般。从小到老,不曾有过分的言语,自己说:“我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但一生所作所为,未曾有不可以对别人说的。”司马光诚心不造作,天下人尊敬信任他,陕县、洛阳的人都被他的德行所感化,有不良行为时,就有人说:“君实大概不知道吧?”
【研析】
一提到司马光,大家一定想到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拿石头打破水缸救同伴。他小小年纪就如此沉着冷静,难怪史学家赞誉他,“七岁,凛然如成人”。的确以今日眼光看来,他颇为稳重,其实追根究底,应该说他内心清静无为,宁静自能致远,故而遇事能冷静以待。因为心静,阅读书籍,易了然于心,体会学问的真正内涵,因而手不释书,甚至不知饥渴寒暑。充分优游于中国传统文化道统之中,身体力行,所作所为均合乎固有美德,坦荡荡,行事光明磊落,合乎“真”的要旨,当然未曾有不可以对别人言的。故天下人被其德行所感化,逝世时,百姓哭者如哭其私亲,还画像以祭祀他。除了留给后人一代文人典范之外,还因为他渊博的知识,好学的精神,为我们留下《资治通鉴》此一重要史籍。
【延伸思考】
1.司马光待人以诚,因而能感动人心。你曾经被哪一件事感动,为什么?
2.司马光好学不倦,达到忘了饥渴寒暑的境地,你认为为何他能有如此高的心性?
3.为什么以德化民优于严厉的法律条文?
【参考资料】
1.《二十六史精粹金译下》门归 主编 建宏出版社 1994年8月出版
2.《白话续资治通鉴》(第三册)沈志华 主编 建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