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赵抃善因俗施设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9年11月15日】

【原文】

抃(1)和易长厚,气貌清逸,人不见其喜愠(2)。平生不治赀业,不畜(3)声妓。嫁兄弟之女十数,他孤女二十余人,施德惸贫(4),盖不可胜计。日所为事,入夜,必衣冠露立,焚香以后天,不可告则不敢为也。其为吏,善因俗施设,宽猛不同在处,典(5)成都,尤为世所称道。帝每诏二郡守,必举抃为言,要之(6),以惠利为本。知越州时,诸州皆榜衢(7)路禁增米价,抃独令有米者任增价之,于是米商辐辏(8),价乃更贱,人无饥者。

(出自《续资治通鉴.第七十八卷》)

【注释】

(1)抃(音变):赵抃(1008年~1084年),宋朝西安(今浙江省衢县)人,字阅道,号知非子,诗人,书法家,官至资政殿大学士,以太子少保致仕,卒谥清献。他清廉刚正,立于朝廷,检举不法官吏,铁面无私,不畏权贵,声誉远播,令人敬畏,有“铁面御史”之誉。
(2)愠(音韵):怒。
(3)畜(音续):养。
(4)施德惸(音穷)贫:周济孤独穷苦的人。惸,孤独。
(5)典:主政。
(6)要之:简而言之。
(7)衢(音去):大路,四通八达的道路。
(8)辐辏(音凑):辐,连结车辋和车毂的直条。辏,车轮的辐聚集到中心,引申为聚集。

【语译参考】

赵抃为人温和宽厚,气度相貌清俊飘逸,人们不轻易看到他的喜怒哀乐。他平生不置家产,不听音乐,不近女色。曾给兄弟的女儿十余个及孤女二十余名出资办婚嫁,施惠给孤独、穷人的事例不可胜数。白天所做的事,到了晚上,必定穿戴整齐在露天下站着,焚香禀告上天,不可告诉上天的事就不敢做。他做官时,善于根据民情施政,在不同地方,宽松与严厉就不同,主政成都时,特别为世人所称道。

宋神宗每次下诏给两郡郡守,必定举赵抃做例子,简而言之,治政要以行惠、施利于民为根本。任越州知州时,其它各州都在大路两旁贴榜禁止提高米价,唯独赵抃准许有米的人可以任意增价出售,于是米商纷至沓来,越州米价反而比其它地方更便宜,老百姓没有挨饿的。

【研析】

不同的事件,其发生的原因背景,自不相同,如果每件事均要依法令去执行,有时难免过于僵化,无法适时反应民众需求,因而造成民怨。赵抃施政时固然要参考当时的法令,但遇到救灾时,他处理的方式,则不拘泥于法,以当时的状况做更弹性处理,主要是根据灾害严重程度,以百姓所需为施政参考,所以他在不同地方,施政宽严就不同,甚至善于观察人性心理,反其道而行,不但米价没有增价,反而因为量多,米价自然下跌,造福了百姓。可见其主政,非以官方命令,一味的防堵,而是让民情自然反应,达到其目标,其政治智慧,实乃高明。苏轼对他的文品、人品至为钦佩,写有《赵清献公神道碑》,赞他“东郭慎子清,孟献子之廉,郑子产之惠,晋叔向之贤”,称他一人“兼而有之”;宰相韩琦则赞他是“世人标表”;他死后,衢县和成都的百姓,都为他建祠以为纪念。由此可见他为人处世是多么深获时人好评。

【延伸思考】

1.为人处世要依不同人事物做弹性处理,才不会过于僵化不合所需,松严亦由此应运而生。但其中如何拿捏,倒是考验人的智慧,你觉得何时该松,何时该严呢?请举一实例说明之。
2.赵抃为官清廉,施惠于民,让无数百姓受益,因而大家怀念他。想想我们自己,待人处世该如何做,才能得到别人的赞赏?

【参考资料】

1.《二十六史精粹金译下》门归  主编  建宏出版社  1994年8月出版
2.《白话续资治通鉴》(第五册)沈志华  主编  建宏出版社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