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102):盖益桓公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9年09月13日】

盖(ㄍㄜˇ)。(Gě,Gai)

【历史来源】

1、出自于姜姓,以邑名为姓。春秋时期,齐国有公族大夫王欢受封于盖邑(今山东省沂水县西北),又作.ヒ亍K?暮蟠?铀镆苑庖孛??希?莆?切铡?p>2、出自少数民族中有盖姓。根据《魏书》的记载,卢水胡人中有盖姓。

3、出自盖楼氏复姓所改。根据《魏书》记载,又有盖楼氏复姓改为单姓盖氏。

【郡望】

1、渔阳郡:秦时置郡。治所在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

2、安阳郡:后魏置郡。治所在今河南省泌阳县西。

3、洛阳:战国时秦襄王置洛阳县,以在洛水之阳而名,属三川郡。西汉时为河南郡治。东汉建为都城。三国魏及后来的西晋、北魏、五代后唐皆建都于此。隋唐五代中梁晋汉周及北宋亦以洛阳为陪都。

4、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相当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堂号】

多士堂、崇贤堂:唐朝时候,盖文达、盖文懿兄弟二人都是名儒,人们见他一门多士 ,称二盖。盖文达博览群书,尤其精于三家《春秋》,由文学殿学士升谏议大夫,拜崇贤学士。盖文懿为国子监助教,晓譬密征,远近敬仰,拜国子博士。

【历史人物】

盖宽饶

盖宽饶,生卒年待考,字次公;魏郡渔阳人(今北京密云)。著名汉朝大臣。

他极为刚正,看到朝廷中有不正之风,就根本不管会得罪什么人,都要在上朝时向皇上说个明白,于是朝中人人小心,风气也清廉一时,就连皇亲国戚做事情也都小心翼翼的。

盖宽饶当初被封为司马的时候,还没走出大殿,就割去长衣,让它变短离开地面,戴着高大的帽子,佩带长长的宝剑,亲自巡察士兵的营舍,看他们吃住的地方,亲自慰问患病的士兵,并安排医药,对他们的恩情很厚。

等到岁末交接工作,皇上亲临慰劳军队之后,几千名士兵都叩头自愿请求多服役一年,来报答盖宽饶的厚德。汉宣帝嘉奖了宽饶,并让他做太中大夫,巡察世风。

他提倡、赞誉好风气,对坏的风俗习性则多有贬责、排斥,尽职尽责。

后来,他被提拔为司隶校尉,追查检举没有什么回避的,皇亲国戚以及郡国官员到长安,都畏惧他而没人敢触犯禁令,京城非常清明。平恩侯许伯乔迁新居,丞相、御史、将军、中二千石都去道贺,盖宽饶却没去。许伯专门请他,他才去。他从西边的台阶登上许伯家厅堂,被安排在面朝东的特殊尊贵的座位上。许伯亲自为他斟酒,说:“因为您后来。”盖宽饶说:“不要给我多斟酒,我是个容易借酒发狂的人。”丞相魏侯笑着说:“次公清醒时也敢发狂,为什么一定要酒呢?”在座的人都看着他,对他十分谦敬。这就是“酒逼盖宽饶”的由来。

那时皇上正严刑峻罚,信任宦官,盖宽饶就用密封的奏章進谏。皇上认为他怨谤朝廷的毛病始终不改掉,把奏章交给中二千石,当时,执金吾们相互讨论,认为宽饶的真实意图是叫皇帝禅让帝位,实在是大逆不道。

谏大夫郑昌同情盖宽饶,忠心正直忧国忧君而遭罪,就上书说:“我听说山中有猛兽,野菜因为它而不被采摘;国家有忠臣,奸佞之人因而不兴起。司隶校尉盖宽饶居住不追求安逸,饮食不追求温饱。做官时有忧国忧民的忠心,退职后又有为节操而死的大义。为官的职责是监督官员,所以正直行事,仇人多朋友少。上书陈述国事,司法部门却给他定了死罪。我有幸身任大夫之职,做的又是谏官,有话不敢不说。”

皇上没听取郑昌的意见,还是免除了盖宽饶的官职。盖宽饶因而在宫前北楼下用佩刀自杀。众人无不感叹:良药苦口,忠臣难为啊。


益(ㄧ?)。(Yì)

【历史来源】

1、出自州名,以地名为姓。汉朝时,四川省广汉属于益州管辖,在这个地方居住的人,后来有些便以州名为姓。

2、出自县名,以地名为姓。根据《太平环宇记》记载,古时有县名为益都(今山东省寿光市境),此县的居民有些就以县名的头一个字当作姓氏。

3、源自于嬴姓,以祖上名字为姓。颛顼高阳氏的后裔中有叫伯益,被推举为嬴姓各族的首领,并且赐姓为嬴。后来他成为秦国的始祖,亦即为秦始皇。他的子孙当中有些便用祖上的名字作为姓氏。

【郡望】

1、冯翊郡:汉武帝的时候设置了左冯翊,三国时期魏国将其改为冯翊郡。相当于今天的陕西省大荔县。

2、成阳:古县名,在今天的山东省境内。汉城阳郡治莒县,旋为国。东汉初废,末年再置。汉又有成阳县,在今鄄城县境,为济阴郡属县。晋以汉城阳郡为东莞,而以成阳为城阳县,北齐废。金又于今莒县一带置城阳军,旋改莒州。

【堂号】

怀远堂:元朝的益智是一个很有智谋的人,善于治理政务。曾经做过怀远将军、曲靖宣慰使等官职,对于他的治理,百姓感到很信服。

【历史人物】

○益 智:元朝名将,有勇有谋,胸怀大略,朝廷任他为怀远大将军。他管理军事、处理民情都很周到,有远见。部下人起先或者不明白他的用意,而随着事情進展,便知道了益智的远谋,无不佩服。


桓(ㄏㄨㄢ?)。(Huán)

【历史来源】

1、以祖名为姓。根据《姓氏考略》记载,黄帝有一位大臣名叫桓常,于是子孙后世就以桓字为姓。桓常被认为是桓姓的始祖。

2、出自于姜姓,以谥号为姓。根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齐国国君齐襄公的弟弟有一个儿子叫小白,在齐襄公被杀害以后,他从莒国進入齐国,成为齐国的君主,后来他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死后得到谥号为桓,历史上称为齐桓公。他的子孙便以桓作为自己的姓。

3、出自于子姓,以谥号为姓。根据《通志.氏族略》资料上记载,宋国有位国君叫卿,他死后谥号也为桓,历史上称他为宋桓公。他的后代以祖上的谥号作为姓。

4、出自于鲜卑族乌丸氏所改。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乌丸氏(原为乌桓氏),進入中原后从汉姓,改为桓氏。另外有桓侯氏简为桓氏。

【郡望】

谯郡:东汉建元年间的时候,将沛郡分出了一部分设置了谯郡,相当于今天的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地区。治所在谯县,也就是今天安徽的亳州。

【堂号】

匡晋堂:晋朝桓氏有十一个将军(桓石秀、桓石虔、桓尹、桓冲、桓雄、桓云、桓涛、桓温、桓霍、桓谦、桓振)来匡扶汉室。

【历史人物】

桓玄

桓玄(西元369年―404年),字敬道,一名灵宝,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东晋末期桓楚国建立者。以下是一则史书上的记载,预言桓玄灭亡的童谣:

东晋晚期有位大臣名叫桓温,他有才干也立过一些功劳,对待下属也很有一套,因此权倾朝野。到他晚年时,则日益不把朝廷放在眼里,野心越来越大,但终其一生,始终都没有篡位造反。桓温死后,他的儿子桓玄渐渐也掌握了很大的权力,而且他的野心比其父还大。元兴二年(西元403年),桓玄逼迫东晋安帝司马德宗把皇位让给他。

桓玄篡夺皇位后不久的一天,朱雀门下忽然出现了俩个小孩,他们一起唱着奇怪的童谣,路边还有几十个小孩随声合唱。童谣中唱道:“芒笼茵, 绳缚腹,车无轴,倚孤木”。歌声极为哀伤,听到歌声的人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忘了归家,但谁也不知道这童谣所表达的意思。于是有人跟着这俩个小孩,发现他们走到官府阁楼下时,突然变成了一对鼓槌。鼓吏看过后,发现正是过去丢失的鼓槌。众人皆不解这奇事意味着什么。

第二年(西元404年)的二月,以刘裕为首的数名东晋将领开始起兵讨伐桓玄。同年三月,桓玄军屡战屡败,桓玄不得不逃亡。随后不久,他就在逃亡途中被杀。之后,桓玄的头颅被人用破笼茵包裹着送给东晋;他的尸体则被用芒绳捆绑着沉入江中。

至此,人们才知道那首童谣是在预言桓玄的灭亡。“车无轴,倚孤木”(“车”的正体字为“车”)是一个字谜,谜底就是“桓”字;而“芒笼茵,绳缚腹”则是预言桓玄的头颅将被破笼茵包裹,其尸体则将被人用绳捆绑着。而那俩个唱童谣的小孩,大概是神灵有意用鼓槌变化出来,以便警示于人的。

看了这则历史记载后,谁都会明白:人做了什么事,将会得到什么样的后果,在神的眼中是一目了然的,历史上桓玄篡位后会得到什么样的下场,也是早有安排的;也正因为冥冥之中早有安排,所以历史上那些预言家们,才能通过一定的方法知道未来要发生的事。历史上那些神奇的预言故事相当的多,这也是任何一个正视历史记载的人都否定不了的。


公(ㄍㄨㄥ)。(Gōng)

【历史来源】

出自于姬姓,以爵号为姓。周朝时,鲁国郡主鲁定公,将他哥哥的两个儿子,一个叫衍,一个叫为,都封为公爵,时人称之为公衍、公为。公衍、公为的后代就以祖上爵号为姓。

【郡望】

1、括苍郡:隋置括苍郡,现在浙江省丽水市。“括苍”,起源于山名,据《括苍山恩仇记》等记:括苍山原名栝苍山,因为古时山上多栝木,郁郁苍苍,因此山名栝苍。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分丽水市松阳县东乡之地置栝苍县。唐朝时,栝苍山所属地区叫“栝苍郡”,也叫“栝州”。但到了唐大历十四年(779年),因避唐德宗李适(Kuo括)的名字讳(晕,连同音字都不行,太霸道专制了),后改名叫“处州”。

2、蒙阴县:因在蒙山之阴而得名。周时为蒙邑、堂阜邑、艾邑,分属鲁齐。西汉初始建,隶属兖州泰山郡。王莽篡位后,改称蒙恩县。东汉初,地属盖、牟二城。三国魏复置蒙阴县,属徐州琅?郡。西晋末因战乱废。南北朝时,北魏于其地置新泰县,属南青州东安郡。东魏复置蒙阴县,仍属东安郡。北齐将蒙阴县并入东泰山郡之新泰县。经隋、唐五代直至南宋景定三年,共712年,都属新泰县。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蒙阴地由新泰县划入沂水县,称新泰镇。元皇庆二年(1313年),重置蒙阴县,属益都路莒州,迁沿今址。

【历史人物】

公鼐

公鼐(西元1558-1626年),字孝与,号周庭,今山东蒙阴人。出生于明代后期的一个声势显赫的“馆阁世家”里。从其高祖公勉仁开始,代代蝉联進士,至公鼐一代,正所谓“五世進士”。他们或文治,或武功,多有建树。而公鼐的文学成就最为突出。

公鼐从小聪明过人,童年即能作诗,十七八岁时他的文章就“炳着海内”。主持科举考试的官吏亲眼目睹了公鼐的才华,十分惊异佩服。

明朝以来的院试,根据各县大小,人口多少,分给一定数量的名额。蒙阴原属下级县,由于公鼐的特异慧敏,主考机关升蒙阴为“中邑”,每届增加六个秀才名额。对公鼐个人和蒙阴全县,都是一件荣耀之事。

公鼐中進士后,被授予“翰林院编修,改庶吉士,屡迁左谕德,为东宫讲宫,左庶子”。后引疾辞官回乡。光宗继位后,召拜为祭酒,继升为礼部右侍郎。

1615年,山东遭天灾,“卖儿贴妇苦不售,时当盛夏苦无粮”。公鼐上书请求赈济,得到允许,崇祯皇帝在《谕祭公鼐文》中曾提到公鼐“发粟赈济,仁殚乡旅”。

公鼐居官期间,虽是“两代帝师”,但处于皇党、后党、宦官、朝臣的党派倾轧中。公鼐第二次引疾归后,被削职罢官,从此他脱离仕途,69岁时卒于故乡蒙阴。崇祯初年公鼐是非昭雪,“复官赐恤,谥文介”,追封礼部尚书。

公鼐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诗的创作上,他的赋及散文也很具特色。史料记载,公鼐有《问次斋集》100卷行世。他有很多诗、赋、散文存于民间。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