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评议:网上通讯



【正见网2009年07月04日】

*正见网2009年6月26日下载、审阅,6月27日登载的诗歌:

原稿:一念定乾坤

宇楼危破门,主佛救穹伦。天国众法王,洒泪别亲人。
签约下凡去,不忘圣师恩。风雨千秋业,山河万代春。
牢记真善忍,尘世转法轮。大法心中记,一念定乾坤!

修改与评注:开头两句措词比较生硬,而且在把“宇宙败坏”的概念具体化时,说“宇楼”的“门”破了,似乎有些表面化,特别是一般读者恐怕很难理解。因此这两句给删去了。但作者这种把抽象概念和宏大范围的现象用具体形象来表达的尝试是很好的,是应该肯定的。倒数第二句“尘世转法轮”,第一瞥时就觉得改一下为好,但当时并未想到内涵有何不宜,只想到这样写把“转法轮”限制到了人间这一层,未免太狭窄了。但转念一想,作者前面的佳句“风雨千秋业,山河万代春”也是在说人间,因此就没有改。登载之后,有同修来函说此句内涵不妥:“转法轮”只能是师尊做,而不是弟子做。因此改为了“助师转法轮”。非常感谢读者同修来函纠正,也为我们有这样一批关心正见诗歌园地的读者而深感欣慰。

原稿:优昙波罗花(外一首) (原诗从略)
邪党解体前奏曲:(原诗从略)

修改与评注:第一首中到数第二行“一族细观花九朵,两族阅后一十八”,两个“族”字改为“簇”。末句“人间了愿再反家”,“反”字改为“返”。第二首第四行“觉醒民众超半亿,打压善良罪难逃。”和第八行“只因大法遭迫害,天怒人怨讨红潮”对换了位置,这样从内容上讲比较有条理。同时,“讨红潮”改为“讨红朝”。倒数第二行“瘟神广布云天外,大难临头谁能逃”,这样把“瘟神”写得高而正,可能引起一般读者的误解:好象我们对“瘟神”很赞赏,或者我们对“瘟神”害人幸灾乐祸,本来就不是这样。作为修炼人,慈悲众生,我们并不希望任何人遭瘟,而且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去给他们讲真相,希望他们都能免于灾厄。另外,作者对“瘟神”的理解和想象也不全都合适。“瘟神”的来头也不一样,具体去布瘟的又有很多是能量不大的低灵。据一些故事记载,修小道的道士甚至稍有能量的巫婆,都能团结起来抵制他们,从而使一村的人免于遭瘟。读过这些故事的人,读到这两句时可能就更容易产生反感,以为我们故意抬高、夸大“瘟神”来吓他们。基于这些考虑,我们删去了这两句。

原稿:[调寄]秋风清(二首)

晨风清。晨露莹。鸟语迎朝霞,松涛怡客情。
神功勤炼身心快,法光普照归途明。

荷花馨。荷叶荣。过客岸边立,兰舟波上平。
旁观何不亲摇橹,驾舟齐践莲池盟。

修改与评注:原标题“[调寄]秋风清(二首)”改为“秋风清(词二首)”,可以让更多的读者明白“秋风清”是个词牌。“鸟语迎朝霞”一句,“迎”和“霞”都是平声,按谱都应该是仄声(作者第二稿中改“迎”为“唱”)。此句改为“鸟语促朝气”,不强调视觉而强调内心感觉。

原稿:姗姗来迟

记不得自己是谁 来自何方
展转轮回 苦海茫茫
忘记了您的天颜 伴随您的叮咛希望
几次徘徊几次沦丧
几次罪恶重重 几次漂洋远航
今生同在 看不见您的尊容
惺忪蒙胧
只看见了纸醉金迷 灯红酒绿
但我感觉到您慈悲的扶我成长
傻傻的我 倔 依旧红尘彷徨
一天 天阴沉 雨滂
众人无数身陷汪洋
水中残骼毒蛇游荡
侵食肌肤
号叫声凄惨
您给我一叶扁舟
我艰难划桨
怎奈 我被乌烟瘴气熏伤
满载情债负荷摇晃
乌云雷电压顶 飓风肆狂
掀起层层滔天巨浪
我怕

我清晰的感觉到慈悲的在我身旁
天际传来:莫怕 放下尘执 师为您导航
师…
我欲言又止
泪流划过脸颊
品尝
幸福 如小儿重见额娘
师…
弟子姗姗来迟
我会牢记法中句句叮嘱
轻装
迎风翱翔
师…
我姗姗来迟…

评注:此诗没有登载。在内涵上,有的说法不妥,比如“您给我一叶扁舟”,用“扁舟”比喻大法是不对的;又如“品尝 幸福 如小儿重见额娘”,“额娘”是什么意思不太确定,但无论是甚么意思,也就是一个人,把师尊比做某一个人是不妥的。特别是用常人的情去比喻师尊的宏大慈悲,就更不恰当。在形式上,虽然作者已经注意到了押韵,但好些地方韵脚还是很稀疏,两韵间隔了三行或四行。另外,有许多两个字甚至一个字一行的,使得原作的散文化倾向很明显。

原稿:(两首诗)

快醒

宇宙在交替,万象在更新;
谁人主宰,万王之王;
唤醒众生,有师导航;
三字真言,铭刻在心;
善恶两分,正念正行;
凛然之势,浩气冲天;
正念声声震三界,妖魔尽灭.
先觉弟子心法明,慈悲心起;
救度众生心切,快说快讲;
迷途之人不知路,回家难.
喊一声,明方向,大法在眼前,
回家路不远.快醒快醒!

谢师恩

想不起我的前世
记不起我是谁
四十年的茫然~不堪回首
铸下无数的错~不知悔悟
天是昏的
地是黯的
仿佛看到了终点
黑暗中我缓缓前行
唉~走哪算哪

喂~喂
有人在唤我
喂~快醒
是师傅
是师傅在唤我
无边的法理震撼了我
惊醒了我沉睡的心
一生不得其解的答案
找到了
回到生命的起点
不再是梦
是师傅
是师父救了我
是师父的慈悲
让我不再去轮回
我看到了生命真正的曙光
感受到了~佛恩浩荡
心底里真心的说一声
谢师恩

评注:这两首诗没有登载,因为基本上没有甚么诗歌的因素。新体诗也要讲押韵、句读等形式;也要用比、兴手法,讲究形象思维和表达。初学的人不会都能做到,但最基本的押韵和句子字数上不要跳跃太大,这是必须做到的。

*正见网2009年6月28日下载、审阅,6月29日登载的诗歌:

原稿:七月,让我告诉你--写于“七二零”十周年到来之际

序:七月的雨,见证着历史;七月的雨,那是苍天的泪滴,有怒有悲也有喜。

七月,请你告诉我
你在为谁而哭泣

(以下原诗从略,读者可到当天的正见诗歌园地参阅原文。)

修改与评注:过去投稿到正见网来的新体诗,发表率是很低很低的。后来我们陆续推荐了一些写得比较好的新体诗,新体诗的发表率有了明显的升高。但和旧体诗相比,还是要低得多。今天我们向大家推荐这首新体诗,也算是我们希望新体诗的写作不断提高的一个实际步骤吧。

作者这首诗是为七二零十周年而写,因此说到了七月。在七月相关的事物中,作者选择了“雨”。这个雨不是主要的描写对象,而是用来作比喻,就是那个我们大家都熟习的比喻:把雨比作“天泪”。作者在“序”中推出了这个比喻,同时概括了自己诗歌的写作目地和内容:“…见证着历史…有怒有悲也有喜”。

有了这个比喻,作者就用一个两行的诗节“七月,请你告诉我//你在为谁而哭泣”,直接用喻义构成一个设问句,开始了全篇的写作。而且以后不断重复这个设问,每一次重复都引出一段新的内容,就象一根丝线,每次穿上一颗不同的珠子,直到把作者手中的珠子全部穿完。最后一段时,作者把丝线掉了一个头,用了不同的两行诗节来结束全诗:“七月啊//请让我来告诉你 ”。因为作者要得结论了,自己得亲自说出这个重要结论来,不能老让“七月”来引导自己说话。对于内容和材料的组织,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方法。但好的诗歌不在手法的复杂,再简单的方法,只要用好了,就起作用:这首诗读起来就让人觉得有条有理,没有紊乱的感觉。当然,每一段的材料是经过组织、分类的,各段的先后次序也是仔细考虑过的。这些案头工作一般是写作前就要完成的。由于有那个特殊的两行诗节作为分段符号,读者们就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对材料的分类和先后次序的安排方法,自己也就可以仿效着做了。

过去我们评议新体诗时,反复强调节奏感,强调行与行之间的字数差不要太大,因为大多数新诗的问题主要反映在这个方面。但从投稿的新体诗看来,似乎作者们都没有理会我们所讲的东西。因此报废的来稿还是不少。我们猜测,有些东西我们觉得一说作者们就会知道的,也可能不是都知道。由于这首诗在处理句子结构上比较规范,能体现出新体诗中保持节奏感的一些典型方法,我们就用这首诗作为例子,谈一谈我们对新体诗的节奏形式的看法。谈到新体诗,人们一般都倾向于用外文诗中的述语,如“诗格”(抑扬格、扬抑格,等等),“音步”等。为了尽可能简单明了,我们仍然只用“句”和“读”来分析,不过加上一个“重读”和“轻读”,避免引入“诗格”的概念。

此诗在句读结构上比较工整,但这个工整与旧体诗那种每句的读数相同是不一样的。比如此诗的第一节(我们提到原诗诗节数时,不包括两行的诗节):

是曾经--明净--浩瀚的--碧空 4
还是被--恶魔--蹂躏的--沧桑--大地 5
是那--惨死的--八千万--冤魂 4
还是被--邪党--暴虐的--姐妹--兄弟 5

我们将每一“读”用两条小横线断开,在每句后面注上“读”的数目。注意,一个句子读数的多少和字数的多少是不一定相符的:字数相同读数不一定相同;读数相同也不一定字数就相同。但这个诗节的读数和句数是一致的:第一、三两句都是十个字,作四读;第二、四两句都是十二个字,作五读。一个句子的句读划分方法也可能不是唯一的,不同的划分方法可能用来强调句子可能有的不同内涵。这一节诗的节奏感很好,因为它的读数非常规矩。这里就看出我们说的新体诗的节奏和旧体诗的节奏的不同:这里不是每一句的读数都相同,而是前面两句和后面两句完全对称。大家按照这个划分方法读一下就能感觉出来(每一读的第一个字重读,但下面有横线的除外:带横线的字重读,前面的字轻读)。象这种读数相同字数也相同的情形,是最理想的,因为不但听觉上感觉好,视觉上也给人工整的感觉。下面是原诗的第十个诗节,说明我们刚才讲的字数不一定与读数相符的概念:

年幼的--孩子--期盼的--目光 4
等来的--却是--残酷的--消息 4
善良的--老人--翻山--越岭 4
迎来的--却是--拳打--脚踢 4

前面两句和后面两句各差一个字,但每句的读数完全相同。而且前面两句的读法完全相同,后面两句的读法也完全相同。因此这里的工整和上面一例就有区别,而且因为读数全部相同,因此念起来感觉也稍有差别,但都给人节奏感很强的感觉。下面是原诗的第十四个诗节,说明其它相同,读法不同的差别:

多少--夜晚啊--不眠--不休 4
多少--冷眼中--慈悲--面对 4
多少--迫害中--巍然--屹立 4
只为将--迷中的--您--唤回 4

这里的四句,字数和读数都完全相同,但因为最后一句的读法与前面三句的读法不一样,因此给人的感觉不同:由于读数相同,节奏感还是较好,但工整和对称感比起前面各例都差一些。其中特别是“您”这一读,因为只有一个字,又不在句尾,所起的负作用比较大些。下面是原诗的第七节,说明读数失掉对称性时的一种特殊情况:

妒嫉者--耍着--流氓--伎俩 4
邪恶的--谎言--铺天--盖地 4
天安门--广场上--演着 3 (另一读法:天安门--广场--上演着)
精心--安排的--欺世--丑剧 4

这一节的第三句读数少了一读,在节奏上稍有变化。但是在第三句,比起其它位置来略有不同:如果在第二、四句,负面影响就稍大些,第三句或第一句就好些。下面是原诗的第十六、十七两节,说明了对称概念的另一种形式:

不要--以为 2
乌云--遮蔽的--日子 3
大地就--只有--沉重的--叹息 4
因为--我们--手中--握着--信念的--火炬 6

不要--以为 2
邪恶--疯狂的--叫嚣 3
就可以--肆虐--我们的--土地 4
只要--我们--心中--拥有--永恒的--真理 6

单看其中一节,因为每句读数不同,前后相差很大,节奏就显得比较乱。但两节用完全相同的句读结构重复一片,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了。这样就找回了或部份找回了一个诗节中失去的对称感。这种情况和古体诗中的“扇面对”有类似性:单看一部份是无序的,是没有规矩的,但合起来看,就有另一种序、另一种规矩。而且应注意,单看一个诗节,连押韵的方式也不标准了:前两句没韵,后两句互押。下面的原诗第二个诗节,说明不同的读法,可以改变对原句的内涵的强调,有时甚至可以改变内涵:

我们--都曾被--欺骗 3 我们都--曾被--欺骗
无知中--被打上--兽的--印记 4
我们--都曾被--恐吓 3 我们都--曾被--恐吓
假借着--热爱--祖国的--名义 4

这节的第一、三两句可以有不同的读法,所强调的内涵显然有区别。但一般说来,如果上下文环境很确定,往往都能找到比较合符该语言环境的读法。这个问题对稿诗歌朗诵的人来说很重要,这里可能就是他们发挥独特才能和对原诗独特理解的地方。

我们不是说不要写太短的句子吗?为甚么这首诗里有好些很短的句子:第三节的“于是”、第六节的“那一刻”、第十二节的“十年啊”、第十五节的“看吧”和最后一节的“看吧”等。但请注意,我们说的原因就是那样会失掉节奏感,会散文化。而此诗里这些短句都是放在每一节诗的前面,并没有改变该诗节四句的结构和有规律的节奏感。因为它很短,所以就不会影响原诗节的节奏,就象整齐行進的一个方阵对伍,外面有人突然喊一声“走快点!”,这一喊决不会影响方阵整齐的步伐,那怕所有人都真的走快起来。反之,这个额外的句子如果长了就反而有问题了,就会影响原诗节的整齐的节奏。比如原诗第九节“七月二十日”,就比较长些,就不象那些两个字的附加句那样干净利落了。但这是个特殊情形:这个日子很重要,作者可能不想改短(“七二零”可能也行。)

当然,此诗也不是说就在句读结构上十全十美了。利用我们上面提出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作者或读者们或许可以通过仔细阅读原文,发现一些原作里面尚可在句读结构上改進得更好的地方。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诗词曲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