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让国饿死的伯夷、叔齐(历史故事)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7年01月09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 ◇◇◇ ◇◇◇

【原文】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1)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2)。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3)善养老,盍往归焉(4)。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5),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6)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7),可谓孝乎?以臣弑(8)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9),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10)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11)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12)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史记・伯夷列传》)

【注释】

(1)孤竹君之二子:孤竹,古国名,商、周时的诸侯国,在今河北省卢龙县东。
(2)中子:古代兄弟排行按“伯仲叔季”次序,中通“仲”。伯夷排行第一,叔齐排行第三,中子就是第二子。
(3)西伯昌:即周文王姬昌。商朝末年,姬昌为西方诸侯之长,故称西伯昌。
(4)盍往归焉:索隐刘氏云:“盍者,疑辞。盖谓其年老归西伯也。” 于是就去投奔他啦。
(5)木主:西伯姬昌的木制灵牌位。
(6)叩马:叩与扣通,拦阻武王之马。
(7)爰及干戈:就动起了干戈。爰:于是,就。及:轮到,动起。干戈:战争。
(8)弑:古代下杀上叫弑。如臣杀君,子女杀父母。
(9)宗周:以周王室为宗主。
(10)薇:野菜。正义陆玑毛诗草木疏云:“薇,山菜也。茎叶皆似小豆,蔓生,其味亦如小豆藿,可作羹,亦可生食也。”
(11)西山:即首阳山。
(12)安适归:安,哪里。适,往,去。
(13)于嗟徂兮:于嗟,感叹词。徂通殂,死。言己今日饿死,亦是运命衰薄,不遇大道之时,至幽忧而饿死。

【语译参考】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去世,叔齐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命令。”于是离家出走。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出逃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第二个儿子为王。此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善于养老,于是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达那里,西伯昌姬去世了,他的儿子武王载着父亲的灵牌,追尊为周文王,向东去攻打商纣。伯夷、叔齐拦路扣住马缰绳,劝谏说:“父亲死了没埋葬,就动起了干戈,可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而去杀害君王,可说是仁义吗?”武王左右随从人员要杀掉他们。太公望说:“他们是讲道义的人啊!”于是扶他们起来让他们离开。

武王平定了商纣的祸乱,天下都归顺周朝,然而伯夷、叔齐引以为耻,坚持气节不吃周朝粮食,隐居于首阳山,采摘野菜充饥。直到快饿死时,作了一首歌。歌词是:“爬上西山啊,采摘那里的野菜。以一个暴臣换一个暴君啊,却不知自己的错误。神农、虞舜、夏禹的世道转眼就消失,哪里是我的归宿?唉!只有死路一条啊,这是命运的衰薄!”于是饿死在首阳山。

【研析】

本文只要在告诉我们一个“礼让”的道理。中国从汉高祖刘邦建国以后,直到汉武帝晚年,可说宫廷内斗、政争不断,为了个人的利益、权位,发生了无数的斗争、屠杀。而伯夷、叔齐视荣华富贵如浮云,他们不惜饿死来立名立节,和后世君臣、父子、兄弟、叔侄之间的争利、争国,恰成鲜明对比。这也说明了愈是古人,愈崇尚道德,而愈往后发展,人类思想产生变异,为私的成分愈来愈多,至今简直就是道德沦丧,机乎人人以“利己”为目标,因而全世界天灾不断,人祸亦频传,此乃上天给我们的警讯。

【延伸思考】

1、“孔融让梨”,小小的年纪,就懂得礼让,请你也跟大家分享一则生活周遭礼让的故事。
2、伯夷、叔齐宁可饿死也不食周食,你对他们的行为,有何看法?
3、天灾人祸频传的今天,带给你什么启示?

【参考资料】

1、史记列传(一) 司马迁原著 王利器、张烈等译注 五南出版社92年12月初版
2、史记选注 司马迁原著 韩兆琦选注 里仁书局83年7月出版
3、史记七十篇列传评注(上册)李勉评注 国立编译馆85年1月初版
4、史记全本新注(三) 张大可注释 三秦出版社
5、史记解题 吴福助编著 国家出版社 84年1月初版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