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评注:泾渭分明

王舍微


【正见网2024年02月04日】

【典故出处】

语本《诗经.邶风.谷风》: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昏,如兄如弟。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宴尔新昏,不我屑以。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注解〕

泾:泾河,亦称“泾水”,关中八川之一。源自甘肃省平凉西南的六盘山东麓;流入陕西省注入渭河,是渭河水系中的最大支流。

渭:渭河,亦称为“渭水”。源出甘肃省渭源县西的鸟鼠山,东南流经陕西省,至高陵县会泾水,又东流至朝邑县会洛水,注入黄河。

湜湜其沚:河水静止时,清澈见底。湜,水清澈见底的样子。沚,水中小块陆地。

宴尔新昏:形容新婚甜蜜的生活。宴,快乐。昏,通“婚”,婚姻。

不我屑以:不愿与我共同生活。以,与、共。

毋逝我梁:不要拆掉我用以捕鱼的土堰。

笱:竹制的捕鱼器具。

我躬不阅:我尚且不能自容。躬,自身。阅,容纳。

遑恤我后:没有馀力再去忧虑我后代的子孙。遑,何、怎能。

【释义】

泾水流入渭水时,清浊不混,界限分明。后用“泾渭分明”比喻彼此的区别非常清楚。用在“区隔清楚”的表述上。

参考词语:‧泾渭不杂;泾渭了然;泾渭斯明;泾渭自分;泾渭自明。

【典故说明】

出自教育部国家语文资料库「成语典」(进阶版)网站:

泾水是渭水的支流,源出甘肃省而流入陕西省注入渭水,《诗经.邶风.谷风》中说:“泾以渭浊,湜湜其沚。”意思是说泾水和渭水,各有清浊,在泾水注入渭水时,仍然清浊不混,界限分明。在《初学记.卷六.泾水九.叙事》引《辛氏三秦记》及《山海经注》提到:“泾水出安定朝郡县西幵头山,……与渭水合流三百里,清浊不相杂。”由此可见,自古即有泾、渭之清浊不相杂的说法,然而古时对于泾、渭二河的清浊,一直存在两种说法,一说泾清渭浊,一说泾浊渭清。清末学者谭嗣同对此做过仔细的观察,认为河水的清浊,是随著季节时序而改变的,他在《石菊影庐笔识.学篇》中说:“留心觇之,夏秋二水皆浊,冬春二水皆清,合流处亦随时清浊,……岂可据为常清浊哉?”所以泾水和渭水的清、浊,并没有一定,是随著季节以及二河水位上升或干枯而有所变化。后来“泾渭分明”就从《诗经》的“泾以渭浊,湜湜其沚”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彼此的区别非常清楚。

【近义】

〔黑白分明〕

比喻是非善恶分明。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保位权》:“黑白分明,然后民知所去就。”《清史稿.卷三六四.汤金钊传》:“朝有诤臣,使朕胸中黑白分明,无伤于政体,不胜欣悦!”也作“白黑分明”。

〔壁垒分明〕

彼此界限清楚,不相混淆。如:“敌我两方,壁垒分明。”

{辨异}

“泾渭分明”及“壁垒分明”都有区分得很清楚的意思。  

“泾渭分明”侧重于彼此的区分清楚;“壁垒分明”则侧重于双方的立场对立。

【反义】

〔泾渭不分〕

泾水流入渭水时,清浊不混,界限分明。后以泾渭不分比喻是非好坏混杂不明。唐.陆贽〈又论进瓜果人拟官状〉:“薰莸无辨,泾渭不分。”《清史稿.卷二四四.李森先传》:“江南既定,人材毕集,若复泾渭不分,则君子气沮,宵小竞进。”

〔是非不分〕

不辨好坏、对错。汉.王褒〈四子讲德论〉:“好恶不形,则是非不分。”

〔不分皂白〕

不分黑白。比喻人不能辨别是非情由,只凭一时冲动鲁莽做事。“皂”文献异文作“皂”。《诗经.大雅.桑柔》“匪言不能,胡斯畏忘”句下汉.郑玄.笺:“贤者见此事之是非,非不能分别皂白言之于王也。”《西游记》第一四回:“你怎么不分皂白,一顿打死?全无一点慈悲好善之心。”也作“不分青红皂白”、“不顾青红皂白”、“不管青红皂白”、“不管皂白”、“不知皂白”、“不问青红白皂”、“不问青红皂白”、“皂白不分”。

【评注】

泾渭分明本是在现今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泾河汇入渭河交界处形成的自然景观。渭河是汇入黄河的最大支流,而泾河又是汇入渭河的最大支流。当流经古城西安的北郊交汇时,河面较窄而且较清澈的是泾河,河面宽阔且较浑浊的是渭河。河水中间形成了一道非常明显的界限,呈现出一清一浊。后人常用“泾渭分明”来比喻界限清楚、是非分明或人品的清浊,也用来比喻对待同一事物表现出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当人类的发展进入到末后时期,相生相克的理在人类社会的展现也非常绝对化,在人类道德严重滑坡后的社会乱象中,善与恶的表现也越来越鲜明。在正邪的较量中,人们内心良知的天平向善或向恶倾斜就决定了自己是否还有机会走向光明的未来?在这个大是大非、生存或毁灭的重要选择关头,也是需要每个人认真对待、区隔清楚的,容不得有半点含混和踌躇退缩。

【评析】

渭河,古称渭水,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发源于中国甘肃省渭源县的鸟鼠山东侧和西秦岭北侧,主要流经今甘肃省的天水、陕西省关中平原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泾河又称泾水,发源于今宁夏六盘山东麓泾源县和固原县,流经甘肃,在西安市高陵区境内汇入渭河。

《诗经》中有“泾以渭浊”的相关记载,据此可以认为,在春秋时代泾渭交汇水域呈现出来的是“泾清渭浊”的特征;而到了唐代,杜甫有“浊泾清渭何当分”,“旅泊穷清渭,长吟忘浊泾”的诗句,在杜甫的诗中共有九次提到“清渭”;再后来到了清代,乾隆还派官员就泾渭分明进行过考察,得出的却是“泾清渭浊”的结论。据考证,泾渭的清浊取决于河流中的泥沙含量,而这又与泾渭流域的水土流失状况相关,诸如森林覆盖及砍伐,农耕的发展,河床的地质特点相关,此外,还会受到季节降雨量的影响。

人类社会的世风日下,与这种水土流失发生后的河水浑浊是同样的道理,人也逐渐变得复杂,不那么清澈了。在浊世之中,只有守住和遵循传统价值主线,才可能能分辨是非、善恶、好坏,做到心明眼亮、明辨正邪,找到人类的回归之路。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