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幼学琼林》:天文(一)

紫穹


【正见网2021年08月04日】

《幼学琼林》卷四“释道鬼神”的内容已经全部诵读完毕,充分领略中华浓郁的佛道神修炼文化以及劝善重德的内涵后,从这一期开始,我们从头进入按部就班的卷一部分。这部分自上而下,从“天文”开讲,首先涉及的就是传统的天文知识。

【原文】

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

【注释】

(1) 混沌:天地未开辟以前的样子。
(2) 乾:天,属于阳。
(3) 坤:地,属于阴。
(4) 奠:定。(5) 凝:结。
(6) 五星:指金、木、水、火、土五星。
(7) 政: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人类国家政事格局井然有序的来历和参照,
所以称为“政”。(8) 才:拥有才能的生命。

【译文】

天和地未形成时,一片混沌,当混沌分开时,天地就形成了。轻的清气往上升而形成了天,重的浊气则往下沉凝固成地。太阳、月亮、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叫做七政;天、地、人合称为三才。

【点评】

中国人的祖先认为自己的那片土地是神州,是中原,是神传文化的中心。自己是女娲的后人,天地万物是神造的,人与文化,都来自神传,所以叫做神传文化。知晓一切人类的东西,都来自天上。因此《幼学琼林》的基本思想,反映的就是传统的宇宙观,天人合一的观念。直到文革前,中国人的观念都是如此,所以从生活、历史、文化到治国,都与天地贯穿一体,认为人的一切与天地对应;从百姓到天子,也都懂得尊天理而行,形成敬畏天地,重德行善,次序井然,奉行礼仪的大国风范。

因此当时的人们人人皆知阴阳五行的道理。这里开篇讲天地万物的来历,为的就是具体向孩子们阐述阴阳五行与三才这个人直接看到的与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最基本的天地人文的知识。让人不要忘记自己受命于天的来源和使命。因此中国人自古活得思想宏大睿智,文化博大精深,绝对不会与天地自然割裂。

所谓日月五星,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太阳系的核心,五星代表五行,太阳与月亮代表阴阳,阴阳五行构成宇宙的万事万物,古代圣王管理国家,必须仰望天文天象,通晓天意与阴阳五行之道,顺天意管理万民和国家,为人始终奉行“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之道。

而外在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效仿日月五星的排列,让国家以君臣的形式各就各位,各行本分,遵天意而为,都知道三尺头上有神灵,因此整个国家在王朝的鼎盛时期,道德整体维持在一个比较仁德有序的状态。

那么天地人三才,把人与天地合在一起,更是直接表明天人合一、人乃天地所生的宇宙观,也表明人类有着通天地的才智。所以中国古人从来都不敢违背天意,为所欲为,也十分珍惜人命,认为人命关天。因此五千年的文化才会因敬天重德而辉煌灿烂,被世界尊为天朝文化。
 
【故事】

盘古开天辟地

据说在天地、万物之初,宇宙中到处是一片混沌,好像一个浑圆的鸡蛋。在这浑圆的物质当中,孕育了创造世界的盘古。

盘古在浑圆的物质里睡了一万八千年。当他醒来时,发现眼前漆黑一团,他胳膊一伸,腿脚一蹬,浑圆的鸡蛋就被撑破了。轻而清的阳气上升,变成了高高的蓝天;重而浊的阴气下沉,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从此,宇宙间就有了天地之分。

盘古挺立在天地之间。以后,天每日增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这样光阴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高得不能再高,地深得不能再深,盘古自己也变成了九万里长的顶天立地的巨人,支撑着天和地,使它们不再回复为过去的混沌状态。

盘古开天辟地后,天地间只有他一个人。天地随着他的情绪而变化。他高兴时,万里无云;他发怒时,天气阴沉;他哭泣时,天就下雨,落到地上汇成江河湖海;他叹气时,大地上刮起狂风;他眨眨眼睛,天空出现闪电;他发出鼾声,空中响起隆隆的雷鸣声。

不知经过多少年,天地之间不再需要盘古,盘古躺倒在地上。盘古的身体使宇宙具有了形状,同时也使宇宙中有了物质。盘古的头变了东山,他的脚变成了西山,他的身躯变成了中山,他的左臂变成了南山,他的右臂变成了北山。这五座圣山确定了四方形大地的四个角和中心。它们各自支撑着天的一角。

盘古用它的身体化成天地宇宙。

女娲造人

天地间出现了一个女神-女娲。

有一天,女娲找到一处清澈的水池,用水和着黄泥,照着自己的模样捏了一个又一个小泥人,有男的,也有女的。她向这些泥人吹一口气,刚把泥人放在地上,这些泥人竟然都活了起来,能跑能跳会说会笑。

女娲每天非常努力的用黄土捏造更多的小人,但是用手捏太慢了,所以女娲干脆把绳子浸到黄泥里,只要把绳子从泥巴里拉出来,一滴滴的泥巴掉在地上后,全都变成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活人。

然而,小人的寿命很短,为了不使人类灭绝,这位慈祥的人类之母,就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关系,为他们作媒配对,让他们生儿育女,一代一代繁衍下去。

(据正见网)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