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金言:处世的智慧•古训数则(之八)

董其昌 整理


【正见网2020年08月17日】

处世包括做人和处事两个方面。一个人能否立于世间,能否把人际关系处理好,能否把需要做的事情圆满地办成,这确实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需要有一定的智慧。中国的思想家们,对此早就很重视。在认识智慧对于为人处世的重要性的同时,提出了不少有益的行为准则和要求,如 “远见于未萌”、不“自专”、“能胜人者必自胜”以及“熟思”、“缓处”等。继承这些文化遗产,对于我们的为人处世,无疑有积极的助益之功。
    
【古训】不患无知己,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
【今译】别人不了解自己,不可怕。只要努力学习,有了学问和修养,人们就会知道你了。
    
【古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今译】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不了解别人是很大的欠缺!)
    
【古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不能也。(《论语•子路》)
【今译】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就怕自己没有真本领。
    
【古训】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
【今译】有智慧的人,既不失掉人才,又不会说不该说的话。
    
【古训】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今译】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独,总会有人来和他做朋友,并得到帮助。
   
【古训】 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尚书•洪范》)
【今译】做人,容貌要恭敬,言谈要正确无误,看问题要明察,听事情要聪敏。  (曰:这里指“要做到”。)
    
【古训】知止,所以不殆。(《老子》)
【今译】一个人如果明白做事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困。

【古训】知足常足,终生不辱;知止常止,终生不耻。(《老子》)
【今译】一个人如果知道满足,就会常常感到满足;知道适可而止,就可以明白一切事情都有止境的道理,这样也就可以一生不受耻辱了。

【古训】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
【今译】一个人如果知道满足,就不会招来耻辱;知道适可而止,便不会遇到危险,可以永远处于不败之地。    
    
【古训】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诗经•大雅•烝民》)
【今译】有大智慧的人,可以保持其身无虞。    
   
【古训】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诗经•系辞下》)
【今译】品德低下而地位尊贵,智慧不高却计谋大事,能力小而责任重大,都是很危险的!
    
【古训】达心则其言略。(《谷梁传•僖公二年》)
【今译】明达事理的人,总是言语简略而扼要。
    
【古训】大愚者,终生不灵。(《庄子》)
【今译】特别愚笨的人,一辈子都不懂得灵活处事。
    
【古训】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周礼•考工记》)
【今译】有智慧的人能创造器物,巧匠只会照着样子去做,默守成规。
    
【古训】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韩非子•有度》)
【今译】对有能力的人,不可压抑;对无能的人,不可粉饰。
 
【古训】同事之人,不可不审察也。(《韩非子•说林上》)
【今译】与共同干事的人,必须进行深入的观察了解。
    
【古训】智而能容愚。(《荀子•非相》)
【今译】有智慧的人,能够兼容愚昧的人。
    
【古训】愚而自专,事不治。(《荀子•成相》)
【今译】愚蠢而自以为是的人(专横者),办不好事情。
   
【古训】 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后,后则事不举,患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荀子•大略》)
【今译】事到临头才动脑子的人,就叫做落后,落后了事情,就不好办;祸到临头再动脑子,就叫做困窘,困窘就不能抵御灾祸。
    
【古训】短绠(井绳短)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几者,不可与及圣人之言。(《荀子•荣辱》)
【今译】短井绳不能用来打深井里面的泉水;知识相差太远的人,不可相互论道。
    
【古训】浅不足以测深,愚不足与谋知,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荀子•正论》)   
【今译】知识浅薄的人,无法明白深刻道理的;愚昧的人,不能同其谋划;井底之蛙,不能明白东海的乐趣。
 
【古训】不胜其任,而处其位,非此位之人也!(《墨子•士》)
【今译】不胜任者,不应该在其位!(对人,应量才录用。)
 
【古训】智者任重而行恭,智者功大而辞顺,故民不恶其尊,而世不妒其业。(《战国策•秦策》)
【今译】有德才的人,虽有显要的地位,但行为谦逊而有礼;聪明的人虽有了大功,而言辞却很和顺。因此人们不会对他们的尊贵地位不满,世人不会有人妒忌他们的业绩。   
   
【古训】 知者之举事也,转祸为福,因败而成功者也。(《战国策•燕策》)    
【今译】聪明人办事,能够转祸为福,转败为胜。
   
【古训】 智者不信时而弃利。(《战国策•齐策》)
【今译】有智慧的人做事,不会错过有利时机。
    
【古训】无权籍,背时势,而能成事者寡矣。(《战国策•齐策》)
【今译】没有权力,而且违背时势,而能成就事业的极少。
    
【古训】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战国策•赵策》)
【今译】愚笨的人对已经出现的事情,还弄不明白。而明智的人,则有先见之明。
    
【古训】为己者不待人,制今者不法古。(《战国策•赵策》)
【今译】有主见的人,不追随他人;治理当世的人,不拘泥于模仿古式。
   
【古训】 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孙子兵法•九变篇》)
【今译】有智慧的人,考虑问题全面,能兼顾到利与害两个方面。

【古训】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辨者言,依于要。(《鬼谷子•量权篇》)
【今译】跟有智慧的人说话,要有渊博的学识;和知识渊博的人说话,要依靠善辨;和善辩的人说话,要语言简要。
 
【古训】智者举事,因祸为福,转败为功。(《史记•苏秦列传》)
【今译】有智慧的人做事,可以转祸为福,转败为胜。
   
【古训】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无形。(《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今译】聪明的人,能在祸患还未萌发时,就能预见到它;而明智的人,会在危险尚未形成时,就已设法避开。
   
【古训】智员者,无不知也。(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今译】一个人智慧深广,就没有什么不知道的。
    
【古训】智者不愁。(《乐府古辞•满歌行》)
【今译】有智慧的人,没有苦闷烦恼。
    
【古训】智者因危而建安,明者矫失而成德。(唐•陆贽《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
【今译】有智慧的人,可以转危为安;聪明的人,能改正自己的错误,而养成好的品德。
    
【古训】其智而明者,所伏必众。(唐•柳宗元《封建论》)
【今译】一个人有智慧,而又明白事理,一定有很多人佩服。
    
【古训】智以险昌,愚以险亡。(《白居集•策材》)
【今译】聪明的人,不因地形险要而丧失警惕,故国家可以昌盛;愚蠢的人,因地形险要而麻痹,故国家走向灭亡。
    
【古训】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唐•李泌《咏方圆动静》)
【今译】施行仁义可以使人正直,运用智慧可以使人处事灵活。
    
【古训】知贤不疑,见可能断。(《资治通鉴》)
【今译】对贤德的人才,要放手使用;有见识,才可当机立断。
    
【古训】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敬。(《资治通鉴•周纪》)
【今译】有道德的人,受人敬畏;有才智的人,被人欢迎。
    
【古训】处事者不以聪明为先,而以尽心为急。(宋•吕本中《官箴》)
【今译】处事不能凭恃聪明,而应以竭尽全力要紧。
    
【古训】智者明于事,故不惑。(宋•邢昺《论语注疏》)
【今译】有智慧的人因明于事理,故处世不迷惑。    
    
【古训】贤人多安排,俗士多虚歆。(《孟东野诗集•连州吟三章》)
【今译】贤明的人,总是勤于处理自己的事业。而庸人,却只知徒然羡慕别人。    
    
【古训】智士日千虑,愚夫唯四愁。(《孟东野诗集•百忧》)
【今译】聪明的人常常思考应当如何奋发有为,而愚蠢的人惟有常常愁闷叹气,毫无作为。
 
【古训】 人为外物所动者,只是浅。(宋•杨时《二程粹言》)
【今译】容易受身外的名誉地位影响的人,是浅薄。
    
【古训】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朱子语类》卷十四)
【今译】一个人对事物理解认识愈深刻,实行起来就愈方便。(认识是实践的前提。)
    
【古训】才疏志大不自量,西家东家笑我狂。(宋•陆游《剑南诗稿》)
【今译】志向大而无才能,而且不自量力的人,会遭到众人讥讽的。
    
【古训】欲胜人者先自胜,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格言联璧•接物》)
【今译】要想批评别人,先要自我批评;要想谈论别人,先要掂量自己;要想了解别人,先要有自知之明。
 
【古训】虑事周密,处心泰然。(《琼琚佩语•接物》)
【今译】事前能周密思考,临事就能处之泰然。
 
【古训】 临事患不能辨。(《逊志斋集•自省》)
【今译】遇事的时候,最怕不能明察事理。
 
【古训】处事不可任己见,要悉事之理。(明•吕坤《呻吟语•识见》)
【今译】处事不能坚持己见,而要详尽地知道事物的道理。
 
【古训】 凡事皆当谨始虑终。(明•薛瑄薛文清公读书录•慎动》)
【今译】做事贵在能预先考虑到后果。
 
【古训】处事,识为先,断次之。(明•薛瑄《薛文清公从政录》)
【今译】处理事,必须先取得对事物的认识,然后再作出判断。
    
【古训】 处大事贵乎明而能断,不明因,无以知事论断。(明•薛瑄《薛文清公从政录》)
【今译】处理大事贵在能明察事理而作出判断,情况不明就无法掌握实情,就不能作出判断。
    
【古训】人不自知其过者,不明也。(明•薛瑄《薛文清公读书录•警训》)
【今译】 一个人不能知道自己的错误,这是由于糊涂的缘故。
 
【古训】 处事最当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明•薛瑄《薛文清公从政录》)    
【今译】处理问题最主要的是深思熟虑,从容不迫,深思熟虑则又可以找到真正的依据,从容不迫就能处理得当。
   
【古训】 贤者见其远,不肖者见其近。(《陈确集•别集》卷一)
【今译】贤者处事能从远处着眼,而不肖者则只看眼前。
    
【古训】唯有识,则是非明;是非明,则取舍定;不但不随世人脚跟,并亦不随古人脚跟。(清•叶燮《原诗•内篇下》)
【今译】人有才识,才能明辨是非;明辨是非,才能做出正确的取舍;这样不拘于古人和时人的成见。

【古训】 非识无以断其义,非才无以善其文,非学无以练其事。(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史德》)
【今译】没有见识就不能判断义理,没有才华便无法写好文章,没有学问就不会熟练地处理事务。
 
【古训】处事以智,不如守正。(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今译】处事喜欢耍聪明,不如谨守正道。

【古训】好学则老而不衰,可免好得之患。(清•申涵光《荆园进语》)
【今译】好学可以使人老而不衰,还可以免除过于追求物质生活的烦恼。
    
【古训】任事在人后,见事在人先,以之涉斯世,庶几无尤焉。(清•袁枚诗)
【今译】见解比别人高明,做事又能比别人慎重,用这样的态度处事,也就不会有过错了。
    
【古训】制大物必用大器。(清•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
【今译】创造伟大的业绩,必须要用大才。
    
【古训】智者不以一能求众善;不以一过掩众美。(《袁子正论•论兵》)
【今译】聪明的人不会因为有一个才能,就要求所有方面都好;也不会因别人有一过错,就全部否定人家。

【古训】 能贞而明之者,穷祥端;四邪而昧之者,极妖愆。(汉•扬雄《剧秦美新》)
【今译】正直聪明的人,终会得到幸福;那种万般邪恶愚蠢的坏蛋,最终会像魔鬼一样受到大灾巨祸。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