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佑中华(五):初始三朝(3)青铜封禅

石方行


【正见网2018年09月24日】

在夏商周时代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青铜器的应用和发展。根据《慧眼识宝(二)》一书第31页记载:“根据考证‘蚩尤作兵(注:作为兵器)’和‘黄帝铸鼎’的故事都发生在距今五六千年前,而考古发现的实物,也证明了中国青铜冶炼和青铜器铸造的发明就在黄帝时期。”而黄帝荆山铸三鼎(象征天、地、人“三才”)之后就乘龙飞升。这种“鼎”给人感觉有点和后来方士的炼丹炉用途有点类似。

大禹治水成功之后,采铜铸九鼎分别镇九州。鼎上刻上扶正祛邪的天神和害人的鬼魅形象,让人们牢记这些,分清善恶;刻上珍禽异兽等图案来标志各地的风俗物产。这种鼎非常的有灵气,可以自己产生云雾,如果有异象它们会自己发出响声。从此“鼎”成为统治者威权的象征。

九鼎传了三个朝代。《战国策》中记载说,当初周武王将一个鼎拉回都城用了九万之众。九个鼎就动用了八十一万人。这个记载我们不能当真。因为我们看上下文就知道了:这篇文章的题目叫“秦兴师临周求九鼎”秦国攻打周天子所在的地方索求九鼎,以获得天下共主的认可,周天子派一个叫颜率的人向齐国借兵,并承诺给齐国九鼎,结果齐国来兵,秦兵就撤退了,周天子不想把九鼎给齐国。颜率跟齐王才说这个鼎非常重,才有“武王用九万人移动一只鼎”的说法。

后来据传说这几个鼎对野心家齐王不满,同时也看到周室的衰微,自己飞入泗水之中不见踪影。秦始皇和汉武帝打捞都未果。

如果结合着夏商周的时代背景来看九鼎的话,会得出九鼎绝不是一般器物的结论。不应该把其视为普通的青铜器。它们隐匿于泗水(或者其他地方),也许是等待将来人的道德回升到很好的时候,在一个很偶然的时机就会被人们再次发现。到时候九鼎所蕴含的神奇力量与和神明沟通的殊胜会再一次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在夏商周时代青铜器一般用作“礼器”(祭祀天神、河神或者先祖等等)和在社会中实用,如做车、做装东西的器皿等等。在很多的青铜器上当时人铸造上文字,记述一些事情。这显得青铜器的难得和珍贵。

封禅是帝王向上天和天下表明自己秉承天命的一种象征和方式。同时展现中华帝王敬天知命的态度。根据《史记》“封禅书”中记载:“…..齐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虙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干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过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上卑耳之山;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汉。兵车之会三,而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于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穷以辞,因设之以事,曰:“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为盛;江淮之间,一茅三脊,所以为借也。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凤皇麒麟不来,嘉谷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鸱枭数至,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于是桓公乃止。是岁,秦缪公内晋君夷吾。其后三置晋国之君,平其乱。缪公立三十九年而卒。

其后百有余年,而孔子论述六艺,传略言易姓而王,封泰山禅乎梁父者七十余王矣,其俎豆之礼不章,盖难言之。或问禘之说,孔子曰:“不知。知禘之说,其于天下也视其掌。”诗云纣在位,文王受命,政不及泰山。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宁而崩。爰周德之洽维成王,成王之封禅则近之矣。及后陪臣执政,季氏旅于泰山,仲尼讥之。……”从以上引文就可以看出上古帝王必须有着很高的德行,加上谦卑的心态才能具备上泰山封禅的标准,才能被上天真正承认。

当年秦始皇因为去泰山封禅,心不够谦卑,而遇到大雨,在一株松树下避雨,他将这株松树封为“五大夫松”。后人误解,又补植了四株以凑满“五”这个数。

泰山从高度来说不是特别高,为啥帝王都愿意去那里封禅?有人说帝王都去泰山因为他们祈求“国泰民安”,或者“否极泰来”未来前景美好。我说这些都是表面。实质是,上天通过帝王封禅来让帝王更加珍惜代替上天治理人间子民的机会。铺就人与上天的连通之路。(泰山过去算得上是帝王之山,从山脚下“红门”進入,走过“十八盘”,最后达到“天街”,这个过程就象征修炼的过程。

概括的写了一些中华历史上最初三个朝代的事情,下面就开始写思想争鸣的春秋与诸侯同争天下的战国时代。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今日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