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8年07月05日】
说到枸杞对于全天下的华人来说基本上都耳熟能详,都知道它是灌木,耐寒、易生长,果实、叶子与根都可以入药。根据古代医书《新本草备要》记载,枸杞的苗叶叫“天精草”,花叫“长生草”,果叫“仙地果”,根叫“地骨皮”,均有滋补强身功效。其中果实可以食用、叶子可以泡茶,都是滋补佳品。而且从考古方面来说,枸杞在商朝的甲骨文的卜辞中就出现多次,可见我们的祖先在文明初始的时期就已经认识了枸杞的。
在《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新本草备要》等医书中对于其药性都有着明确记载。
其实在中华历史上的最早的文学著作《诗经》中对枸杞也有所记录:在《小雅•杖杜》中说:“陟坡北山,言采其枸。王事靡靡,忧我父母。”
唐朝宰相房玄龄和杜如晦,协助唐太宗李世民治理天下,终因操劳过度而身体羸瘦、头晕目眩,服用“枸杞银耳羹”而康复。
在网络上可以查到唐代还有这样一个传说:
在润州有个开元寺,寺里有一口井,井旁长有很多枸杞,高的有一、二丈,其根盘结粗壮,寺里人饮此井水,人人面色红润,至八十而头不白、齿不掉。唐代诗人刘禹锡游览润州开元寺时,听罢老和尚讲述枸杞井泉的神奇作用后,作《枸杞井》诗一首:“僧房药树依寒井,井有清泉药有灵。翠黛叶生笼石甃,殷红子熟照瓶铜。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形。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诗中的“仙人杖”实指枸杞茎,民间传说枸杞茎是神仙的拐杖。道书中说,“千年枸杞,其根形如犬状者,方士称西王母杖”,白居易有“不知灵药根成狗,怪得时闻夜吠声”的诗句。
宋代还出现了枸杞粥,《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中都有记载。
古代常与北宋打仗的辽国萧太后因经常用金莲花和枸杞一起泡水喝,从而达到美颜的好效果,以致到中年之后,依旧显得青春靓丽。
近代也有关于食枸杞长寿的故事。《中外书》中记载在民国五十几年时曾报导四川省二百五十岁老人李青云(民国十九年逝世)的事迹。有一段李青云的自述:…….五十岁那年我入山采药,遇见一位老者,彷佛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他在深山大岩之中健步如飞;我拔足飞奔却也追不上他,过些时又遇见他,于是我跪地向他求教,那位老者拿出一些野果给我,说是:“我不过常吃这个东西而已。”接来一看,原来是枸杞子。从此我一天吃三钱,久而身轻履健,走一百里路也不疲倦,而且气力脚力都胜于常人。
这些限于篇幅我们就不一一细说,咱就说说枸杞的“初始尘缘”。
话说盘古开天辟地之后,经过很长一个历史阶段,地球上的各种因素才趋于稳定,万物开始涌现。
枸杞原是天界的神树,集天地之精华,她(因为枸杞本身非常有灵气、又全身是宝,所以用拟人化的“她”)朴实的待在自己的仙苑中自得其乐。只因造物主觉得这茬“人”是最值得珍惜的,所以希望枸杞能帮助人们改善体质来抵御外邪,最终得到真正回归的方法,从而将其栽种到人间。创世主告诉她要等待人们去发现她,懂得她,才能完成她的责任与使命。
初到人间,枸杞充满喜乐,又感新鲜,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开始破土而出,在清风中舒展那曼妙的身姿;在不同的土质环境盛开着成串的小花尽显那朴实憨厚的美丽。看上去枝条柔弱,却茎中带刺,让其它物种明白她的威严!
那时的世界很荒凉,遍地飞禽走兽,独独不见“人”影。于是,她在岁月流逝中静静的等待,等待懂得她存在价值的“人”出现。当她年岁大的时候,她把造物主的嘱托传给下一代,了却这段轮回中的尘缘与夙愿……
就这样她们等了一代又一代,终于有一天我们的先祖中有人偶然的路过她们的身边,她们让果实饱满、叶子更绿,枝条在清风的吹拂下变得更加婀娜多姿。她们“出世”的机缘已到。祖上的预言与嘱托终将实现。
在造物主有序的安排下,我们的先祖因为口渴,或者饥饿,或者偶然间她身上的刺挂到了某人的胳膊上引起注意,于是顺手摘下果子或者叶子放在口中,发现甜中略带苦味,很好吃。只因她身上多刺,果子与叶子一次性摘下不了多少,从而选择了多次食用,结果发现时间一长,身轻体壮、耳聪目明。
她们长吁一口气,终于可以向造物主与先祖们回禀:自己总算让人认识,可以为人奉献自己的一切了!
枸杞朴实无华,各种环境都能适应,不同阶层人均能享用,富人采买,穷人野外采摘。
这茬人是多么的珍贵呀!造物主为了让人们得到健康的身体安排了那么多具有神奇药性的植物下世。所以我们要时刻懂得感恩于造物主,善用这些神奇的植物。
万物都有灵性,只有真正懂得对方的生命与价值,才会与之形成共鸣,才能共同把潜在的力量与优势激发出来,从而获得最大的收益;从药理学角度而言,(枸杞的)药性才会发挥到极致,服用者身体才会更加强健。这也算对中国人所说“天人合一”的别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