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精选:扬扬得意(共七则)

陈必谦 整理


【正见网2013年08月13日】

扬扬得意

【释义】“扬扬得意”这一成语,用来形容十分得意的样子。
【造句】有个知情人透露消息,讲:“周永康以前扬扬得意,如今却显得垂头丧气。”
【出处】《太平御览》卷106
 
隋文帝杨坚,坐上龙庭以后,册立东宫大儿子杨勇为太子,封二儿子杨广为晋王。不料独孤皇后不喜欢杨勇,经常在文帝面前数落杨勇的不是。文帝是极怕老婆的,这样,文帝与太子杨勇便逐渐疏远了。晋王杨广生来聪明乖巧,仪表堂堂,10岁时就偏爱诗书,至于天文、地理、百家技艺,都懂得一点,只是心怀叵测,阴险狡诈,一心妄想夺取哥哥的太子之位。杨广很会迎合父王、母后的欢心,礼仪周全,即使是他们派来的婢仆等,也一定站在门口迎接,设美酒佳肴款待,临走还送上一份厚礼。所以大家都称赞杨广孝顺仁爱。

杨广用金银珠宝,勾结太师杨素,叫杨素在隋文帝面前诽谤太子杨勇。
    
杨素是隋文帝手下第一个有功之臣,向来言听计从。一日,文帝派杨素去仁寿宫观察太子杨勇的动静。杨素回来后,向文帝奏道:“太子举止不稳,眉宇之间有一股怨恨之气,看来他心思有变,陛下要防止他生出反叛之心。”
    
就这样,独孤皇后在内宫挑唆,杨素在外面诽谤,隋文帝对杨勇的成见一天比一天深,终于在开皇二十年,废太子杨勇为庶人,囚禁于东宫,立晋王杨广为太子。其夜,烈风大雪,地震山崩,民房不少被震坏,压死老百姓百余人。
    
隋文帝去世,杨广即位,历史上称隋炀帝。
    
杨素自以为有功于炀帝,出入朝堂扬扬得意,甚至呼炀帝为“郎君”(犹公子);威权愈盛,文武百官多畏而避之。谁要是违忤他,轻则罢官,重则杀头;一朝天子,半朝均归杨素了。
    
老生常谈

 【释义】 “老生常谈”这一成语,用来指老书生常讲的话,没什么新意思。比喻听惯听厌的话。
【造句】学生要虚心受教,不可把老师的话,当作老生常谈,而不记于心。
【出处】《三国志•魏志•管辂传》
    
三国时代,有个名叫管辂的人,从小勤奋好学,才思敏捷,尤其喜爱天文。15岁时,已熟读《周易》,通晓占卜术,渐渐便有了名气。
    
日子一久,传到吏部尚书何晏、侍中尚书邓飚耳里。这天,正好是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这两个大官吃饱喝足后,闲着无聊,便派人把管辂召来,替他们占卜。
 
管辂早就听说这两人,是曹操侄孙曹爽的心腹,倚仗权势,胡作非为,名声很不好。他考虑了一会儿,想趁这个机会,好好教训他们一顿,灭灭他们的威风。
 
何晏一见管辂,就大声嚷道:“听说你的占卜很灵验,快替我算一卦,看我能不能再有机会升官发财。另外,这几天晚上我还梦见苍蝇总是叮在鼻子上,这是什么预兆?”
    
管辂想了一想,说:“从前周公忠厚正直,辅助周成王建国立业,国泰民安;现在你的职位比周公还高,可感恩你的人很少,惧怕你的人却很多,这恐怕不是好预兆。你的梦按照卜术来测,也是个凶相啊!”
    
管辂接着又说:“要想逢凶化吉,消灾避难,只有多效仿周公等大圣贤们,发善心,行善事。”    
 
邓飚一旁听了,很不以为然,连连摇头说:“这都是些老生常谈,没什么意思。” 何晏脸上铁青,一语不发。    
 
管辂见了,哈哈一笑:“虽说是老生常谈的话,却不能加以轻视啊!”    
 
不久,新年到了,传来消息说何晏、邓飚与曹爽一起,因谋反而遭诛杀。管辂知道后,连声说:“老生常谈的话,他们却置之不理,难怪有如此下场啊!”    
    
 老当益壮

【释义】“老当益壮”这个成语形容人老干劲大。
【造句】人老了,应该老当益壮,继续庄敬自强,发挥余热。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
 
东汉名将马援,12岁就死了父亲。他从小就胸怀大志,他的大哥马况让他读《诗经》,他却不愿老是与古人的章句纠缠,就向大哥提出:到边境去放牧。
    
马况认为弟弟干什么都会有出息,就同意了他的要求。不料,大哥不久就去世了,马援非常悲痛,为大哥守丧一年。之后,马援担任郡中的一个小差役。一次,他奉命押送一名犯人,半路上,马援觉得犯人很可怜,就私自把他放了,自己也逃亡到了北方。
    
不久遇着大赦,马援便留在那里放牧。当地的一些人,认为马援是个义士,大都去归附。他一面经营畜牧,一面发展耕作,很快就有牛羊几千头,粮食几万石。
    
马援常对朋友说:“作为大丈夫,就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这句话就是说,愈穷困,志向愈坚定;愈年老,志气愈壮盛。
    
马援还说:“增加财富,贵在能够施舍,不然就成为金钱的奴隶了!”
   
于是,他把赚来的钱财,都送给他的亲戚和朋友,自己只穿羊裘皮裤。

 老莱娱亲
 
【释义】“老莱娱亲”这个成语形容子女想尽办法,孝敬奉养父母。【造句】老莱娱亲,展示了古人的美德。至今读来,仍感人至深。
 【出处】《列女传》
 
老莱子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他非常孝顺父母,想尽办法讨取父母的欢心。因为他对父母照料得无微不至,所以他自己已是一个70岁的老人,父母都还健在。
 
老莱子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叫的鸟,让父母弄鸟儿玩耍。他自己也经常引逗鸟儿,使鸟儿发出动听的鸣声。他的父母听到高兴的时候,总是笑着说:“这鸟声真动听!”老莱子看到父母脸上的笑容,自己也高兴极了。
 
有一次,老莱子的父亲,望着儿子的花白头发,不禁叹着气说:“儿子也这样老了,我们在世的日子,也不会长了。”
 
老莱子不愿父母有这样的想法。于是,他就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常常穿在身上,连走路也装成小儿跳舞的样子,使父母看了高兴。
 
一天,他为父母取浆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跤。他恐怕父母伤心,索性就赖在地上打个滚,口中还装出婴儿啼哭的声音。
    
他的父母以为老莱子是故意跌下去的,见他在地上打着滚,不肯起来,忍不住笑着说:“老莱子真会玩!”

死不旋踵

【释义】“死不旋踵”这个成语比喻不避艰险,即使死也不后退。
【造句】那位太守,秉公执法,即使皇上要处死他,他也死不旋踵。
【出处】《后汉书•李膺传》
 
东汉桓帝的时候,宦官专权。他们横行霸道,无恶不作,他们的亲朋好友,也仗着他们的势力,胡作非为。
 
野王县(今河南沁阳)县令张朔,是宦官张让的兄弟,他依仗权势,公开贪污勒索,鱼肉百姓,甚至杀害怀孕妇女,当地百姓敢怒不敢言。
    
纪元165年,被称为“天下模范”的李膺,做了司隶校尉。上任没几天,就有人向他告发罪大恶极的张朔,李膺当即下令将张朔逮捕。不料,张朔听到风声,连夜逃往哥哥张让家中。
    
李膺知道后,亲自带领一批公人,前去搜查,竟然一无所获。李膺毫不泄气,命人仔细再搜一遍,终于在有夹道的墙壁中,抓获了张朔。平时趾高气扬的张让,这时也不敢吭声。
    
李膺担心张让会耍花样,就抓紧时间审讯张朔,然后将其处决。张让得知弟弟被杀,气急败坏地跑到汉桓帝那儿哭诉,汉桓帝立即召李膺进宫,责备他为何不请示就杀了张朔。李膺理直气壮地回答:“我到任已有十天,只是担心案件积压,来不及处理。想不到办案快了,反而有罪。”
   
李膺又说:“我得罪了宦官,凶多吉少。即使陛下把我处死,我也决不后退。(原文是:诚自知畔责,死不旋踵)。只是请求陛下宽限五天,让我把那些罪不可赦的人法办了,到时候,即使把我下油锅,也万死不辞。”
    
接着,李膺又列举了张朔的种种罪行,连汉桓帝也无话可说,只得对张让说:“你弟弟罪有应得,怎么能怪李校尉呢?”
   
从此,李膺声威大震,那些宦官再也不敢为所欲为了。桓帝很奇怪,问他们:是何缘故?他们一边叩头一边说:“我们是害怕李校尉!”

死有余辜

【释义】“死有余辜”指:虽然处以死刑,仍抵偿不了其罪过。后比喻罪大恶极。
【造句】江泽民、周永康等人,他们罪大恶极,死有余辜。
【出处】《汉书•路温舒传》
    
路温舒是西汉钜鹿人。年轻时做过狱吏,是管理监狱的官吏。太守下来检查工作,发现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向上级部门竭力推荐,受到朝廷器重,被任命为廷尉史,掌管刑狱。
    
路温舒从小酷爱学习,他喜欢阅读《诗》、《书》、《春秋》等典籍,通晓义理。从事狱史工作后,又钻研法律,律令条文熟记于心,且能灵活运用,官吏们遇有疑难问题,都会来问他。
    
汉宣帝登帝位后,朝廷的大刑狱越来越多,受案件牵连而被审问的人不计其数。路温舒为此十分忧虑,他上书宣帝,劝谏皇上要崇尚仁德,缓用刑罚。他说:
    
“我听说秦朝有十条过失,其中有一条至今还存在,那就是看重治刑狱的官吏。秦时不注重文化,喜欢用武,轻视仁义之士,重视治理刑狱的官吏;符合正道的话,被称为诽谤,阻止产生过失的言论,反而被称作妖言。所以文质彬彬的儒士,不被任用;忠诚善良切于实际的言论,都积郁在胸中;而奉承阿谀的声音,天天灌满耳朵。这就是秦亡的原因。如今,国家仰赖皇上的厚恩,没有战争之灾,也没有饥馑之患,大家都致力于国富民强。然而国家,却没出现太平盛世的景象,这是由于乱用刑法的结果。刑法案件是有关人命的大事,人死了不可再生,《虞书》上说过:人命至关重要,审判案件要慎重,不可滥杀无罪的人。然而,当今治理刑狱的官吏,不是这样。他们执行刑罚,过于严酷,刑狱越来越多,监狱人满为患。
   
“人的情感本质上都是平安则快乐、痛苦则绝望,杖刑之下,什么要求达不到?治狱者,往往利用犯人的畏惧心理,逼迫当事人服罪,否则就严刑拷打。根据这个来判处犯人的罪行,即使善于听取诉讼的皋陶听了,也会认为罪大恶极,死有余辜。这就是国家的祸害啊!所以说天下的忧患,莫过于刑狱;败坏纲纪,离经叛道的人,莫过于治理刑狱的官吏。陛下如果能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实行仁义,缓用刑罚。那么,国家太平的日子,一定会与天共长久了。”
    
宣帝听从了路温舒的劝告,升他为广阳私府长。
   
死中求生

【释义】“死中求生”这一成语,用来形容在极危险的处境,求取生路。
【造句】贪官们被捕后,都想死里求生,但未必能如愿以偿。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出处】《后汉书•公孙述传》
    
东汉时,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政治混乱,四方背叛,公孙述依仗地险人众,自立为天子,建都成都。当时光武帝刘秀,正在山东打仗,无暇顾及,关中豪杰纷纷投靠公孙述。公孙述积聚数十万兵力,大筑营垒,储存粮食。又修筑宫室,设置公卿百官,自己出入乘皇帝车驾,俨然一国君主。
    
光武帝刘秀登帝位后,就致力于拨乱反正,重振昔日汉室辉煌,手下聚集了吴汉、耿弁等一批大将,如虎添翼。势力强大的公孙述,是光武帝的心腹之患,光武帝决心消灭公孙述的力量。
    
建武十一年(纪元35年)春天,光武帝派吴汉讨伐公孙述。吴汉率大将军岑彭攻破荆门,长驱直入,公孙述的部下任满战败,各城邑开门投降。光武帝写信给公孙述,陈述利害,劝他投降,左右的人也劝他投降。公孙述说:“废兴是天命,难道有投降的天子吗?”他派刺客杀死武帝大将岑彭,以示不降的决心。
    
第二年春天,吴汉率军包围了公孙述部将魏党、公孙永,公孙述派女婿史兴率5000人前去解救,又战败。从此将帅恐慌不安,日夜叛离。光武帝又下诏,要公孙述投降,公孙述始终没有投降的意思。
    
这年九月,吴汉乘着胜利,带兵进逼成都。公孙述派其部将谢丰、袁吉,率众十余万,分二十余营,同时进击吴汉。吴汉全军迎战,自清晨战至黄昏,斩谢丰、袁吉,获五千首级。公孙述岌岌可危,他问部下延岑:“你看事情该怎么办?”延岑说:“好男儿应当死中求生,怎么能坐以待毙?财物容易积聚,不应该吝惜。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公孙述于是散尽财物,招募敢死士兵500余人,与延岑配合,假树旗帜,击鼓挑战,而暗地里派奇兵偷袭吴汉军背后。吴汉慌忙之中,坠入水里,拉住马尾,得以上岸。公孙述求得一条生路,得以喘息,但最后仍以覆灭告终。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