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悠悠:周忱勤政为官,百姓不知什么叫凶灾荒年!

程实


【正见网2012年03月05日】

江西吉水县人周忱,字恂如,明代永乐二年(1404年)中進士,由庶吉士擢任刑部主事,历职郎署官二十余年,很有才能,却不为世人所知。当时全国财政税收局面混乱,拖欠颇多,尤其是江南,仅苏州一郡,亏欠赋税即达八百多万石。宣德五年(1430年),明宣宗拟派才能出众之士,前去整顿财政税收。经大学士杨荣的推荐,周忱奉命以工部右侍郎的身份,出任江南巡抚,总督税粮。

周忱勤政爱民,办事干练。上任伊始,即召集乡里长老们,询问逋欠赋税的缘由。都说是因为豪户输送税粮时,不肯加耗,把耗损的粮食负担,而摊派给贫苦百姓,贫民无法承受,只得离乡背井,四散逃亡,致使逋欠赋税日渐增多。

周忱据此,创立平米法,下令出耗必均。又请求工部统一制作铁斛,作为各县的标准式样,以防粮长(计量粮食出進的负责人)“大斛入、小斛出”,从中谋取私利。过去粮长设正副三人,每年七月赴南京户部领取勘合,然后再赍至部,往返费用,皆从百姓中敛取。周忱下令只设正副粮长各一名,轮流赴领,事情完毕,由主管部门统一收取,上交户部,节省了不少开支,百姓称快。

各县贮粮,以往没有建仓库,贮存于粮长家里。周忱说:“这是赋税逋负的根源”。下令各县将征收的粮食,在靠近码头处,设点积囤,每囤设粮头、囤户各一名,名叫辖收。到六七万石以上,始设粮长一人总管,名叫总收。百姓持贴,赴囤交粮;官府派人,监督收纳,粮长只是奉命到场而已。又设置拨运、纲运二本账簿。拨运记录支拨起运粮数,预计运到京师、通州各仓需损耗多少,依次定支;纲运听任填注剥浅等项费用,归来后偿还。支拨后,余粮就贮存在仓库里,名叫余米,来年余米增多则加六征,后年又加五征,赋税负担逐年减轻。

过去朱元璋平定张士诚时,尽籍功臣子弟庄田入官,连同富民豪户因犯罪没收的田产,都称为官田,根据其家租籍征收赋税,所以苏州赋税较他府独重。官民田租共计二百七十七万石,其中官田租赋达二百六十二万石,百姓不堪重负。当时宣宗多次下诏,减免官田赋税,周忱与知府况钟,一起详细核算了一个多月,将官田赋税减少到七十二万多石,其它府县也都相应减少,农村经济开始复苏。

宣德七年(1432年),江南粮食普遍丰收,朝廷下令各府县,用官钞平价购粮,以备灾歉赈贷,苏州因此购米二十九万石。原来江南公侯禄米和军官薪俸,都到南京户部领取。苏松地区的百姓,将粮运到南京,每石加六斗运输费,周忱奏请朝廷,下令改为在各府就地支取,每石只给一斗船价米,领米者不吃亏,纳税者每石却可节省米五斗。仅此一项,苏松地区,可得米四十多万石,加上官钞所购,共得米七十多万石。周忱于是设仓妥善保管,名叫“济农仓”。除用来赈济灾荒外,每年都有余粮。凡是纲运、风漂、盗夺等项,都从这里借支,秋收后如数归还。还用来支付修圩、筑岸、开河、浚湖民工口粮。农民生活困难,也可根据事力及田地多寡,暂借余米,秋后纳税时,一并归还。对不如期偿还的奸猾之徒,则不再借。这些制定规章制度,普遍实行,并向朝廷做了报告,受到宣宗的嘉奖。

周忱在任期间,江南各郡的百姓,都不知道什么叫灾荒,因为他们很多年青一代,没受过灾荒之苦。两税也不再逋负(拖欠赋税交不起,离家外逃)。这都是周忱的功绩(原文是:“终忱在任,江南数大郡,小民不知凶荒,两税未尝逋负。忱之力也!”)。

(事据《明史•周忱传》)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