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黄钟大吕”和“八音齐鸣”的现实启示

容欣


【正见网2011年01月30日】

黄钟大吕、八音齐鸣是中国古代与音乐有关的两句成语,以“黄钟大吕”来形容音乐的庄严、文辞的庄重等;以“八音齐鸣”或“八音和鸣”来形容各种乐器一起和谐的演奏。

在中国古代,人们相信金木水火土构成了五行,颜色上有五色,音乐上也有五音,分别是宫商角徵羽,这是五个全音,再加上两个半音,一个是4,一个是 7,一共七个音。这七音是一个八度的自然音阶,没有音高,也就是没有定调。怎么办?就要用律吕来给它定调,律吕就是定调用的律管和吕管。

黄帝时代的伶伦,用十二根竹管,其中最长的九寸,最短的四寸六分,因为九是阳的极数。然后按长短次序将竹管排列好,上面的管口一边齐,下边长短不一,像切大葱一样,留斜茬,然后插到土里面。竹管是空的,里面灌满用苇子膜烧成的灰。这种飞灰很轻,叫暇莩。把这些管埋在西北的阴山,拿布幔子遮蔽起来,外面筑室,绝对吹不到一点风,用它来候地气,因为地下的阴阳二气随时都在变化。

到了冬至的时候,一阳生。阳气一生,第一根九寸长、叫黄钟的管子里面的灰,自己就飞出来了,同时发出一种“嗡”的声音。这种声音就叫黄钟,这个时间就是子时,节气就是冬至。用这种声音来定调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同时可以定时间,来调物候的变化,所以叫做“律吕调阳”。

十二根管分成六阴、六阳两组。六根单数的属阳,叫六律;六根偶数的属阴,叫六吕。 六律第一个是黄钟,六吕的第一个叫大吕, 也就是黄钟是古代音韵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大吕是六种阴律的第一律,所以音乐里有了黄钟、大吕之说。《周礼•春官•大司乐》曰:“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郑玄注:“以黄钟之钟,大吕之声为均者,黄钟阳声之首,大吕为之合。”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

“八音”则是我国古代各类乐器的总称,《国语•周语下》对八音记载是:“金石以动之,丝竹以行之,诗以道之,歌以咏之,匏以宣之,瓦以赞之,革木以节之。”金即钟(青铜制),石即磬,丝即琴、瑟,竹即箫、管,匏即笙、竽,瓦即埙(土烧制),革即鼓,木即柷、敔(“雅乐”所用的打击乐器)。古时候的皇宫里为了欢迎外宾和举行盛大宴会,经常八音齐鸣来张显威仪。

1978年在湖北随县出土的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编钟及乐队,包括了“八音”中的大多数乐器,计编钟65件。编钟最大的1件重203.6公斤,最小的1件重3公斤;总重量为2567公斤。钟体上刻有2800多个音乐铭文,每件钟均可分别在“正鼓”和“侧鼓”部位敲出两个乐音,敲击部位还有铭文予以说明其具体音高。这个乐队的乐器组合,在今天看来都具有相当的规模,用它来奏乐,既有钟的洪亮,又有磬的清越;更有笙、瑟的流畅和谐,还有建鼓的辉煌。真可谓“八音克谐,无相夺伦”(《尚书》)。

古人尚礼, 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 周文王四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开始制礼作乐,即周礼。周礼成为了当时人们的行为和生活准则,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非常完善的发展,也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弱,诸侯争霸,礼坏乐崩,礼乐制度受到严重冲击,儒家创始人孔子一生所致力要追求的就是光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由此可见,自古礼节和音乐密不可分。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来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仁治,美好的音乐可以端正人们的视听,从而端正人们的品行,带来和谐纯朴的民风,而糜烂淫乱的音乐则会败坏人的道德,从而败坏整个社会的风气。值此末劫人类,道德衰败,来自美国的神韵艺术团以弘扬中国神传文化为己任,将纯真、纯善、纯美的音乐和舞蹈广播世间,为人们带来了现实版黄钟大吕,八音齐鸣,他们是在人间重新制礼作乐,难怪世人赞叹,神韵是带着高贵的使命而来。

神韵的演出是您一生不可错失的机缘,是您一生不可错过的艺术圣宴!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