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屈建祭父不荐芰

沉思 整理


【正见网2009年07月29日】

当我们越懂得正本溯源、仔细回顾过往,就越知道以史为鉴而温故知新;当我们越关注传统、发掘历史的印证,就越清醒的认识到现世面临的苦厄。古典之所以重要,古籍之所以不可不读,是因为其中倾注了神对人类道德、生活准则的教诲、指导与引领!我们从中可以匡正不良习性、汲取新生力量;从中可以扩大心量、冥契古今而重现神传道统、趋吉避凶。

“德”与“礼”一直是先秦时期周人意识中重要的内容之一,这种观念,在《国语》一书中一再的被强调。“德”不仅是一个国家兴衰的原因,也是一个人成败的关键;“德”与“礼”是密切联系着的。有德必守礼,失德必无礼,失德无礼必失国。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守礼”的规范,是对每个人共同的要求,任何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背礼”!失礼一如失德,都是没有好下场的。请看下面两则记实:

屈到(楚国卿大夫)爱吃菱角,临终时特地叫来宗老(卿大夫家中管祭祀的家臣)嘱咐说:“祭祀我的时候一定要用菱角。”

到了举行除丧服的祭礼时,宗老准备進献菱角,屈建命令他拿掉。宗老说:“这是故老大人嘱咐的。”

屈建说:“不对。先父执掌楚国国政,他的法令深入民心而扩及王府,上溯可以追及先王,下效可以指导后世,不单是楚国,便是天下诸侯,也莫不赞誉。那祭祀之法典上有规定:国君之祭用牛,曰太牢;大夫之祭用羊,曰少牢;士的祭奠,用猪用狗;庶人们祭祖,只用煎鱼。

至于笾豆、干肉、鱼酱之类,则无论上下尊卑,是大家共同通用的。所以依礼而行,不進献珍异之物,也不陈列奢侈之品,先父不会因为自己的嗜好而犯国家的常法。”便不用菱角。

夏父弗忌(鲁国大夫,复姓夏父,名弗忌)当宗伯,在蒸祭(常备之祭,即冬祭)时,要把僖公的牌位升到闵公之前。宗官司事之臣说:“这不合昭穆(古代帝王之庙,始祖居中,左昭右穆,先左后右,一左一右地依次排列,不能乱)次序。”

弗忌说:“我是宗伯,我说了算!有明德的就是昭,不如他的就是穆,哪有什么一定的次序!”

宗官司事之臣说:“帝王国君宗庙之中,之所以要有左昭右穆、先昭后穆的次序,就是为了以此排列世袭的先后和贵胄的亲疏。祭祀,是昭明孝道的大事。在祭祀时,每人各自向皇天后土、列祖列宗献上敬意,这是昭明孝道的最高礼仪。所以瞽师和太史记‘世系’;宗伯和太祝记‘昭穆’;唯恐乱了前后次序。

现在,您却提出了先考虑明德、后考虑辈分。从契到主癸,论明德没有比得上汤的;从稷到王季,论明德没有比得上文王、武王的。可是商人、周人的祭祀,却从来没有把汤王或文王、武王提到哪个前面去的,就因为昭穆之序不可逾越啊!鲁国根本不可和商、周相比,倒带头改起老规矩来了,只怕不可以的吧?”夏父弗忌不听,还是把僖公提到前面去了。

展禽(即柳下惠,姓展,名获,字禽,鲁国大夫展无骇的后代)说:“夏父弗忌必有灾祸。他手下的那个办事官员的话是顺乎礼义的,而僖公其实倒并没有什么明德。违背礼义不吉祥;拿违礼之事去训导人民也不吉祥;更改祖宗神灵牌位也不吉祥;没有明德却挤上前去也是不吉祥。

其实这种做法,依我看,违反鬼神之道的有两项,违背人事之道的也有两项,还能不遭殃吗?”展禽左右的人问:“如有灾祸,是哪方面的呢?是受刑被杀,还是得病早死?”展禽说:“这倒不知道。如果他身体好,血气盛,也许会恩宠有加寿终正寝。不过,即使得尽天年,也不等于就没有灾祸了。”

后来,夏父弗忌死时,已经入棺停葬了,棺材却突然起火,黑烟一直升到天上。

(分别取材自《国语・楚语上和鲁语上》)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