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9年06月07日】
辛公义(552-613年),北周至隋代时的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人,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在北周建德(572―577年)初年,被授为宣纳中士;不久,又升为内史上士,参掌机要。后又陆续升迁为岷州(今甘肃岷县)刺史、牟州(今山西太原西南)刺史、扬州道黜陟使和司隶大夫等。
辛公义就任岷州刺史之前,由于当地经济文化都很落后,不懂得什么是传染病、什么病不传染,也不懂得加何预防、隔离、消毒等医护知识。当地形成了一种恶劣的风俗:百姓一旦生了病,其家人因怕传染,不但不尽孝义之道,反而“远而避之”,连父子、夫妻之间都如此,致使病人得不到照料和医治,忍受着病痛的煎熬而活活等死。
辛公义刺州到任后,甚为此俗忧虑。他认为:如不改变这种愚昧而不通人情的习惯,将严重影响百姓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安定。于是,他派属吏分头去巡视全州,凡发现有病的老百姓,一律将他们抬到官衙中,安置在厅堂里,请医生为他们诊治。有时厅堂里的病人多达数百,连走廊里也都住得满满的。
为便于照顾他们,辛公义刺史将自己的床和办公桌,也搬到了病人中间,一边就地办公,一边关心治疗。并对确有传染性的病人,分别处理,施以预防、隔离和消毒。
他还将自己的全部俸禄,捐献出来,为病人求医买药,供给饮食。在他精心护理下,许多人都转危为安,渐渐恢复了健康。
待病人痊愈后,辛公义又派人将他们的亲属找来,推心置腹地对他们说:“一个人生了病,最需要的是照顾。但是,你们过去却抛弃病人,不给他们医治,不管他们饮食,反而增加了他们精神上的痛苦,他们当然会病得越来越重,直至死去。相反,如果及时治疗,多方照看,他们便会恢复健康的。你们看,这不是一个个都康复了么?至于怕传染,也只是一种缺乏知识的恐慌,因为有许多病是不传染的。我把这些病人都聚集一起,自己日夜坐卧其间,如果说传染,第一个被传染的应该是我,而我现在不是好好的么?所以,你们不该恐惧。如有传染病流行,官方会另行通知,告诉你们如何应对。”病人的家属们听罢,无不羞愧难当,领着自己的亲人,再三叩谢而去。
从此以后,当地“始相慈爱,互兴关照之风”。人们抚今追昔,“合境之内”都将辛公义刺史“呼为慈母”。
辛公义迁任牟州刺史时,牟州牢狱正人满为患。他听说后,感到不正常,又觉得事关重大,所以到任的第一天,便着手处理这件事。
为掌握第一手材料,辛公义来到狱中,每天坐在牢狱旁边,亲自提审每一个犯人。一连十多天,天天如此。直到“决断咸尽,方回大厅”。对一些新的诉讼,辛公义总是先不立案,而是派值班的助手审问;若遇到疑难案件,当天没能审完,则将犯人关起来。同时,他自己也不回宿舍睡觉,而是食宿在大厅里。有人劝他:“此事有别人办理,您何必自找苦吃?”
辛公义说:“我作为刺史,没能引导百姓向善,才出现了犯罪而被关押。关在狱中的人,都是我的子民。我能心安吗?”
辛公义的义举传出后,牟州百姓深受感动。甚至连在押的犯人也动了情。一个个竞相认罪、服罪。一旦有人提出打官司,乡村父老就会马上站出来劝阻:“这样的小事,何必去劳烦辛使君!”因此,狱讼迅速减少,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在此情况下,辛公义又开始率领百姓兴修水利,发展生产,走致富之路。据史载,有一年普降暴雨,“自陈、汝至于沧海,皆苦水灾”;而牟州境内,由于“水道犬牙交错,独无所损”。
辛公义于仁寿元年(601年)被任命为扬州道黜陟使。黜陟使,是负责了解民间疾苦和侦查官员善恶的官,权力和影响都很大。
当时,太子杨广的儿子、豫章王杨.┱?ぱ镏荨Q?┬∈焙虼厦髁胬??氖芩逦牡巯舶?坏?ご蠛笕唇ソケ涞媒卷?鹄础K?酒淙ㄊ疲?勰邪耘???????赶铝酥种肿镄小9?ィ????倒?凉?灏?袢缱印⒅捶ㄈ缟剑凰?陨?滤?⑾肿约旱牟环ㄐ形?螅?嵯蚧噬线M行揭发检举。于是,未待辛公义到达扬州,他便派人提前去境外迎候,并求其手下留情。辛公义明白他的用意,但仍明确表示:“我是奉诏而来的,岂敢徇私情?”到达扬州后,辛公义依旧秉公办事,很快便将杨.┘捌涫窒滤?缸镄幸灰徊榍濉=幼牛?缡当ǜ娓?怂逦牡邸?p>三年后,隋文帝驾崩,杨广即位,是为炀帝。炀帝听信杨.┑热说牟餮裕??凉?灏樟斯佟5?背己桶傩眨?戳??欢系鼐奂?谝黄穑?敕缴璺ǖ匚???┙星?l镜畚?肆?缛诵模?坏貌换指戳怂?墓僦啊?p>辛公义年过花甲时,又担任了检校右御卫武贲郎将。在一次从征高丽的战役中,卒于柳城郡(今辽宁朝阳),享年六十二岁。
(事据《隋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