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吾岂匏瓜也哉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7年12月12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 ◇◇◇ ◇◇◇

【原文】

佛泌(1)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2)为不善者(3),君子不入也。”佛泌以中牟(4)畔(5),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6)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7);不曰白乎,涅而不缁(8)。吾岂匏瓜(9)也哉!焉能系而不食(10)?”(《论语.阳货第十七》)

【注释】

(1)佛泌:音“必细”,晋国大夫赵简子的邑宰。他趁赵简子与另一位大夫范氏作战时,据中牟而叛赵氏。当时他听说孔子在卫国,曾派人来请孔子师徒前往扶助他,虽然孔子想前往,但后来并没有应佛泌的邀约。
(2)亲于其身:亲身、亲自。
(3)为不善者:为,音“危”,做。做坏事的人。
(4)中牟:晋国中牟邑,约在今河北邢台与邯郸之间,佛泌为中牟邑的邑宰。
(5)畔:同“叛”,背叛。
(6)是:此。
(7)磨而不磷:磷,音“林”,磨薄、损伤。本意为物体极为坚硬,磨都磨不薄。比喻为人处事不应受到外在环境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意志。
(8)涅而不缁:涅,音“孽”,可染衣服的黑色矿物质染料。缁,音“资”,黑色。本意为用黑色染料也染不黑。比喻本质极好就不会受恶劣环境影响。
(9)匏瓜:匏,音“袍”。俗称苦葫芦,味苦,人皆不吃。
(10)系而不食:系,音“系”,悬挂。比喻怀才而莫展,一如匏瓜中看而不可吃用。

【语译】

佛泌召孔子去,孔子想前往。子路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亲自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现在佛泌占据中牟邑反叛赵简子,你却要去,这是为什么?”孔子说:“是的,我有说过这样的话。但是人们不也说:为人处事不应受到外在环境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意志;人们不也说:本质极好就不会受恶劣环境影响。我难道只是个苦葫芦吗?怎能像苦葫芦那样,只悬挂在那里而不让人吃呢?”

【研析】

从本文可以得到一点启示:问题浮现后,道德修养不同的人,往往看问题的角度、衡量的标准、所做的选择也不同,他们反应出来的思想、言行,恰恰表现的是他们心性高低、思想境界、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的不同,由于心中最本质、最看重的东西不同,选择也就不同。从文意推想,孔子可能有抓紧机会,要证实儒道给世人明白的决心;而子路考虑的范围不够大,在意的是人家一时善恶的表现、安危、孔子教导过的小范围的道理。

虽然人们对于道理的认识深浅和心性修养的高低有差异,但是这样的差异是合理的、正当的,如果不能体会“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的道理,可能接受不了这样的差异,如果不能以“忠恕”正确对待,那就容易和人事物对立起来,其实这恰恰显现的是自己守不住心性、修养不够。真正有修养的人,能最大限度的包容不同,理智圆容看待问题,也能方方面面考虑周到、不伤害别人,对社会、对人、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还有一个例子。“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意思是说:季氏家臣公山弗扰占据费邑反叛,召孔子去,孔子打算去。子路不高兴,说:“没地方去也就算了,何必一定要去公山弗扰那里?”孔子说:“他来召我难道只是一句空话吗?如果有人用我,我就要在东方再兴周礼。”可见,修养不够的人,用小范围的道理,去衡量、去质问君子的言行,可能更突显自己的无知罢了。

【延伸思考】

1、“吾岂匏瓜也哉”有“有志难酬”和要证实儒家主张给人们明白的意味,子路没能为孔子设身处地想一想,所以一时无法理解孔子的心意。人们常常只想和自己谈得来、情投意合的人交朋友;反而排斥道德观念、价值体系差距较大的人。

想想看:按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的说法,“只和自己谈得来、情投意合的人交朋友,排斥道德观念、价值体系差距较大的人”是心性修养欠佳的表现,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扩大容量,包容想法不同的人,与人和平相处,不排斥别人呢?

2、道德修养很好的人,有时候很难和道德修养欠佳的人说清楚许多道理,因为人们有太多心思的框框,无法明白框框以外的一切,这对自以为是、道德修养欠佳的人而言,似乎是经常要发生的问题,用自己很有限的认识,去质疑一切、看不惯一切。唯有提高自己的心性修养,认识自己的不足,多看自己,少看别人的不足,才是正途。试比较自由民主和共产体制下的人民,在包容不同想法这方面的差异。

【阅读资料】

珍惜圣者与圣者的善导


《史记・孔子世家》中有一段话,让人看了沉思良久,不禁感慨万千。

孔子出生贫贱,一生奔波,晚年周游列国,却没有一个君主肯采纳他的主张,最后绝粮于陈国和蔡国之间。跟随孔子的人都饿得没有力气站起来,孔子却继续向弟子讲述他的学问,弦歌不绝。

弟子子路于是面带愠色地问孔子:“君子也有走投无路的时候吗?”孔子回答说:“君子在困窘的时候也坚守节操,小人却会不加节制,什么过火的事情都会做出来。”

孔子知道弟子们心里不高兴,就问道:“《诗经》上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徘徊在旷野中”,我如今就是这般落魄,难道是我做错了什么吗?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呢?”

子路回答说:“大概是我们仁德或者智谋不够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还把我们围困在这里。”孔子回答说:“哪有这种事?如果有仁德智谋就畅行无阻,伯夷叔齐就不会饿死在首阳山,比干也不会被纣王剖心了。”

子贡回答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大概老师的道很博大,以至于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能容纳得下先生),那么先生为什么不稍微降低一下您的要求标准呢?”孔子叹息说:“唉!子贡,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你不想着如何修养自己的道,却降低要求标准去迎合世俗!”

颜回回答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但是君子应该注重修养自己的道,如果我们修养不好,那是我们的问题;如果我们修养好了,但是却不被重用,那是这些国家的耻辱。那么他们不容纳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时候才显出我们是君子啊!”

孔子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子路和子贡也都算弟子中的佼佼者了,但是子路对老师都没有信心,子贡甚至希望老师能够降低他的道德标准去迎合世俗,唯有颜回信念纯正。

传播真理,即使如孔子这般因材施教,在关键时刻,人在困苦中能秉持真理也是如此之难。

老子一定是看到了这个问题,因此一生“道隐无名”。孔子在求见老子的时候,老子教导孔子“良贾深藏若虚;君子有高尚的品德,外表却谦恭得像一个愚钝的人”。虽然老子的学说被后世学习两千多年,但当年老子只是周朝管图书的小官,默默无闻,籍籍无名。

如果不是老子后来西出函谷关时,尹喜见紫气东来,其长三万里,状如飞龙,而勉强请老子着书的话,老子恐怕也不会主动写下这流传千古的《道德经》。老子在这本书临近结尾时写道:“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并非巧合的是,《佛本行集经》和《释迦牟尼传》中对于释迦佛也有着类似的描述。

当释迦佛在菩提树下开悟后,曾经感叹“我所证悟的佛法,难见难知,不可思议,也不可觉察,真不知道如何才能让世人明白。他们都被贪欲、嗔恚、愚痴、邪见、骄慢、谄曲种种无明所覆障,薄福钝根,没有智慧,怎么能了解我所获得的道法呢?我现在如果要为他们说法,他们一定会迷惑不解,同时也不能相信接受,甚至还要对我進行诽谤,而因此将使他们来世堕入恶道,受种种痛苦,这不有违我度脱众生的初衷吗?与其使他们受苦,那么我还是不要对他们進行说法传道,而独自悄悄地進入涅盘境界吧!”(大意)

大梵天王看到释迦佛不准备驻世说法,赶快下来劝说,于是才有释迦佛在世间传了四十九年的法,吃尽苦头。

耶稣传法时,有门徒十二人,然而当耶稣被抓的时候,“门徒都离开他逃走了。”耶稣在進耶路撒冷时,预见到自己将要被钉在十字架上,于是感叹“耶路撒冷阿,耶路撒冷阿,你常杀害先知。”

孔子周游列国,绝粮于陈蔡;老子说他的道“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释迦牟尼因见众生难于度化而欲在开悟后直接進入涅盘;耶稣被钉在了十字架上。圣人、觉者、先知在世间想善导世人,难度都如此之大。

我也常常想,当今人们是否能够以这些历史为鉴,好好珍惜圣者和他们的善导?

(改写自正见网:http://www.zhengjian.org/zj/articles/2005/1/2/30552.html)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