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初级):千字文(五十三)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7年07月20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 ◇◇◇ ◇◇◇

【原文】

纨扇﹙1﹚圆洁,银烛﹙2﹚炜煌﹙3﹚。
昼眠﹙4﹚夕寐﹙5﹚,蓝笋﹙6﹚象床﹙7﹚

【读音练习】

纨(wán) 扇(shàn) 圆(yuán) 洁(jié) ,
银(yín) 烛(zhú) 炜(wěi) 煌(huáng) 。
昼(zhòu) 眠(mián) 夕(xì) 寐(mèi) ,
蓝(lán) 笋(sǔn) 象(xiàng) 床(chuáng)

纨﹙ㄨㄢˊ﹚扇﹙ㄕㄢˋ﹚圆﹙ㄩㄢˊ﹚洁﹙ㄐ︱ㄝˊ﹚,
银﹙︱ㄣˊ﹚烛﹙ㄓㄨˊ﹚炜﹙ㄨㄟˇ﹚煌﹙ㄏㄨㄤˊ﹚。
昼﹙ㄓㄡˋ﹚眠﹙ㄇ︱ㄢˊ﹚夕﹙ㄒ︱ˋ﹚寐﹙ㄇㄟˋ﹚,
蓝﹙ㄌㄢˊ﹚笋﹙ㄙㄨㄣˇ﹚象﹙ㄒ︱ㄤˋ﹚床﹙ㄔㄨㄤˊ﹚。

【字词义解释】

﹙1﹚纨扇圆洁:用细绢制成的扇子,又圆又洁白。纨,白色的细绢。
﹙2﹚银烛:银白色的烛光。银,是一种白色的贵金属,因其色白,所以文人常用银来形容白色的事物,如银河、银发、银光、银幕等。
﹙3﹚炜煌:光辉鲜明。炜,光辉也。煌,光采鲜明。
﹙4﹚昼眠:白天午睡。昼,白日也。眠,寝息于床,俗称睡觉。
﹙5﹚夕寐:晚上就寝。寐,通眠,将睡未睡时称之为寐。
﹙6﹚蓝笋:用青色的嫩竹皮编织的席子。蓝,是一种可以染青的草,一染则蓝,再染则青。笋,本来是指竹孕于土中露出地面,肥嫩可食用的部分。在这里是指用青色竹皮制成的竹席。
﹙7﹚象床:本义是指用象牙制成的床铺,但后来多半是形容卧床的豪华精致,不一定真的是象牙制成的。

【译文参考】

用细绢制成的扇子,又圆又洁白。银白色的烛光,把室内照的光采鲜明。白天躺在用青色的嫩竹皮织成的席子上午休,晚上在象牙制成的床铺上就寝。 

【文字的故事】

“纨”是一个会意、形声的字,在小篆中写作“ ”,从纟﹙音密﹚丸声。纟是细丝而丸是指小鸟的蛋,为什么要用小鸟的蛋来组成、表现这个字呢?大家知道,小鸟的蛋是不是都很白,而且非常的细致、光滑。用细致、光滑、洁白来形容细丝,是不是很有创意呢?真是古人的智慧表现。

因为纨是白色的细丝,所以渐渐成为贵族子弟的服饰材料,而世人也就用“纨绔子弟”来形容那些只知道游手好闲、不知道上進的富贵人家子弟。让纨这个字蒙羞。

“笋”也是一个会意、形声的字,在金文中写作“ ”,在小篆中写作“ ”,笋;从竹旬声,它的本义作“竹胎”解,就是初生的竹子。所以从竹,那为什么加个“旬”字呢?因为古人发现竹子从根部长芽到露出地面大约十天左右,这时它的形状上尖下胖,肥嫩可食,而十天为一旬,因此,古人就造了这么一个字,把这个时期的小竹子叫做笋。若超过采收期后,笋子就变硬变高,再不能够食用了,需要等长大了再作其它用途,如编制家具,造纸,制作竹炭等用途极多。

【深入思考与讨论】

秦国有个姓逢的人,他的儿子小的时候很聪明,但是长大之后却得了糊涂病。听到歌声以为是哭声,看到白的以为是黑的,吃到香的以为是臭的,尝到甜的以为是苦的,做了坏事却以为是好事;举凡所感受的看到的,如天地、东南西北四方、水火、冷热,没有一样不颠倒过来的。

有位姓杨的人告诉他的父亲说:“在鲁国有一位君子多才多艺,可能会治好他的病,你何不去拜访一下?”于是他的父亲就起程前往鲁国,经过陈国时,碰到老子李聃,于是将他儿子的情形告诉了李聃。李聃听过之后说:“你怎么知道你的儿子是迷糊的呢?现在的人,都被是非所迷惑,被利害冲昏了头。大家都得了一个毛病,所以那有什么能够洞悉事物真相的人呀!况且,一个人迷糊不会危害到一个家族,一个家族迷糊不会危害到一个城乡,一个城乡迷糊不会危害到一个国家,一个国家迷糊不会危害到天下。如果天下的人都迷糊了,那谁来危害他呢?假如让天下的人都像你儿子那样的心思,那么迷糊的就是你。悲伤与快乐、声音与颜色、臭与香、是与非,这些参杂着个人好恶的事情,谁能够厘的正呀?而且我所说的话也不一定正确,何况你说的鲁国那个君子,他自己都迷失在是非利害之中,又怎么能解除你的迷惑呢?我劝你背起你的粮包,赶快回家的好。”

﹙1﹚对事情的认识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为什么?
﹙2﹚你会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不同的认识?
﹙3﹚你对于老子“今天下之人皆惑于是非,昏于利害。同疾者多,固莫有觉者。”的话有什么看法?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4﹚这一段寓言故事读完后,有什么感想?说说看。

【附录】

摘自《列子》第三篇 周穆王篇:

秦人逄氏有子,少而惠,及壮而有迷罔之疾。闻歌以为哭,视白以为黑,飨香以为朽,尝甘以为苦,行非以为是:意之所之,天地四方,水火寒暑,无不倒错者焉。杨氏告其父曰:“鲁之君子多术艺,将能已乎?汝奚不访焉?”其父之鲁,过陈,遇老聃,因告其子之证。老聃曰:“汝庸知汝子之迷乎?今天下之人皆惑于是非,昏于利害。同疾者多,固莫有觉者。且一身之迷不足倾一家,一家之迷不足倾一乡,一乡之迷不足倾一国,一国之迷不足倾天下。天下尽迷,孰倾之哉?向使天下之人其心尽如汝子,汝则反迷矣。哀乐、声色、臭味、是非,孰能正之?且吾之此言未必非迷,而况鲁之君子,迷之邮者,焉能解人之迷哉?荣汝之粮,不若遄归也。”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