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有“诀窍”,思维要“开窍” (八): 谈谈画面感

大陆大法弟子


【正见网2023年05月11日】

七、谈谈画面感

在本次系列交流中,我们探讨了曲线之美(跨界、反转、意外感),探讨了金句的金石之美,探讨了文字的韵律之美,探讨了文韵的深沉之美(含蓄,情景交融、空灵感)。其中的许多技巧,都需要“构建画面”这个基本功,所以,我们本小结就谈谈画面感的问题。

第一、画面感的作用

我们先举几个例子,体会一下画面感的作用。

A.画面感,让作品更美更深沉
我们多些举例。
原文:
三月出发,十二月回来。
修改后:
桃花开时,你拖着包裹离开。大雪纷飞的时候,我站在门口等你回来。

模拟这个例子,我们再举一个揭露迫害的句子。
原文:
前年你被迫害,今年我要接你回来。
修改后:
那天,狂风大作的冬夜,你被恶狼囚禁于黑窝;今天,春风拂面的清晨,我和同修开车接你归来。

小议:用场景来代替干瘪的日期,增加了带入感,很美、很深沉,也可以理解为情景交融。

例句:
我有一个梦想,长大做一个火车司机。
修改后:
我有一个梦想,长大做一个火车司机,在开满鲜花的山谷中穿梭而行,让清澈的汽笛声响彻寂寞的小镇和无人问津的荒野。(一幅美丽的视觉画面)

小议:增加一个画面,整个句子不仅美了,而且有了诗意,艺术感染力大大增加了。再延伸一下,“我有一个梦想,让真善忍信仰的人们走出电网密布的高墙,在蓝天白云下的城市广场安详炼功……”。

当我们看到常人文章中好的句子和写作技巧,应该有举一反三的意识,并应用到证实大法和揭露邪党的作品中。

大家都知道,神韵歌曲节目的舞台背景(大屏幕)与歌者服装颜色彼此呼应,与歌曲内容相得益彰。如神韵歌曲《大法弟子的胸怀》中所唱:“大海是我的胸怀,蓝天下是我的舞台。”与背景的蓝天大海,浑然天成。背景画面,让观众“目睹”到歌词中大法弟子高远之心境、辽阔之襟怀。

B、画面感,给人身临其境的现实感
原句:
法轮功学员彭敏在看守所遭受酷刑,彭敏的头被撞墙后,疼昏过去。后又遭到头部顶门心的打击,造成彭敏脊椎粉碎性骨折,全身瘫痪,不久就含冤去世了。
修改后:
27岁的法轮功学员彭敏,在看守所遭受所谓“放礼炮”酷刑,打手抱着彭敏的头使劲撞墙,撞的象放礼炮一样响,人当时就疼昏过去了。打手再用拳头猛力击打彭敏头部的顶门心,连击五次,每次都要发出“轰”的声音,打手们名曰“五雷轰顶”。酷刑造成彭敏脊椎粉碎性骨折,全身瘫痪,不久就含冤离世了。(新唐人新闻)

小议:现场的身心感受传递给受众,揭露迫害的冲击力更强。

例句:
我常劝阻想要北漂的哥们,北京也不是那么多理想的工作和未来,实际困难很多。
修改后:
我常劝阻想要北漂的哥们,北京并不是每个枝头都挂满亮晶晶的梦想,还有地下室里凝结的冰霜。

小议:用“地下室里凝结的冰霜”的画面,代替“困难”,更直观。所以,我们表现监狱和黑窝,也可以不直接说“邪恶的转化学校”“黑监狱”等,而是用“冰冷厚重的监狱大门”“深夜的惨叫声”来构建画面。

C、画面感,让评论更生动形象
例句:
银监会和证监会都是配合邪党剥夺企业和股民的利益。
修改后:
一个银监会,一个证监会,都是“藏龙卧虎”之地,大大小小的老虎,吃企业,啃股民,吃人不吐骨头。股市从2007年10月越过6124点后,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直跌破2000点。小议:股市跌宕,用画面来表现。

例句:
中共官员的腐败已经不止于贪污受贿,他们生活起居都要有人伺候,……
修改后:
中共官员的腐败已经不止于贪污受贿,讲话要人写稿,下雨要人撑伞,吃饭要人挟菜,下车要人开门,甚至洗手间要有人给他洗脸,放眼中共官场,遍地貌似智障、生活不能自理者……

小议:时评中的画面感,能直观形象的表达出作者的观点,显的生动活泼。而且,读者在轻松愉悦中得到一种情感快意,也就是现在人所说的“最佳的阅读体验”。

例句:今天的中共正坐在火山顶上,党魁被灼热的岩浆烤得屁股发烫,坐卧不宁。

例句:xx的冤狱期满之后,面对她的是失业、老母忧愤而死、丈夫因恐惧离她而去,我们这个温暖的家跌入了黑沉沉的冰窟。

D、画面,能“讲出”道理
例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例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小议:直接用景色来阐释道理,有景有理,更有情谊。

例句:
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江鬼发动的这场迫害运动已经无法收场,……  
当真理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走过了半个地球。一夜之间,天安门自焚伪案就传遍世界的各个角落,……(把抽象物“比喻为”可见物)
当今的许多中国同胞,买菜少给一元钱乐了一天,人民币增发了多少万亿,却能够一声不哼。一个虫子掉碗里可以骂到祖宗十八代,一条河污染了可以视而不见,换掉一张假币开心了半天,喝了几年毒奶拍着胸脯说“厉害了,我的国!”  

E、前人对 “画面感”的重视
前面章节我们提到情景交融,是让文字(言)去构成一个画面情景(象),从而更完美的表达出主题(意),所以,中国古代文人经常谈到“言象意”。清人陈梦雷也说:“言之所传有尽,象之所示无穷。”意思是语言文字(言)表达能力是有尽头的,而“象”却可以展示无穷的信息量和内涵。

同样的,周易学也经常讲到“言象意”,《周易正义》:“意有深邃委曲,非言可写,是言不尽意也”意思是说,人的主观情思(意)幽深难明,用抽象的语言(言)很难描绘。“卦象”的象征性和信息含量更丰满,更能让人通达神明的启示(意)。

当然,这也不只是中国文化的认识,西方的爱因斯坦也曾说:画面将我们引向感情,又将感情引向思想。

从古至今的人们对“言象意”有相当多的理解(甚至争议很大),咱们这里不敢妄言太多。确定的是,“画面感”是从古至今人类普遍认可的一个表达思想的高效方法。

第二、如何构建画面感

中外文人对构建画面感的论述太多太多,话题太大,我们这里交流的是点滴认识,给一些同修些许启发。

五官和四肢的感受  

无论虚构还是非虚构作品,无论是时评还是新闻,都有必要营造受众的即时感、场景感。

举例来说,你对读者说:“张三出了小事故”,对方不会有太多感觉和认知,如果你描述“他经过一个井盖的时候,不慎踏翻,哎呀一声掉入井底,全身划了十几个殷红的大口子”,读者会感同身受。

你写“他闻到了玫瑰花香”,读者也会跟着闻到。你写“他在刺眼的光线下眯起眼”,我们也跟着眯起眼。

具体来说,我们描述自己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及到的,别人最容易感同身受,身临其境,最容易带入受众。作家们经常提到的摹拟(摹绘),就是用语言文字把所要描述事物的声音、颜色、形状描绘出来。

古诗词构建画面感最为精湛,比如,“落霞与孤鸿起飞”“九万里风鹏正举”“夜半钟声到客船”“独自上层楼,楼外青山远。”“银鞍白马笑春风”。描述身体和心灵的感受,下面我们再详细说一些。

A、身心感受
例句:每天早读的时候,我的桌子上都放着一杯温热的牛奶,那只杯子总是带着妈妈的温度。而今天醒来时,(妈妈被邪党绑架),发现杯子的水已然结冰,一直暖暖的屋子成了地下冰窖……。

小议:有温度,有味觉,有触觉,有画面。很深沉的表达出了妈妈的温暖和失去妈妈的悲惨境状。

例文:我会因为听闻这个故事而心碎神伤,严重时手脚发凉(身体感知),浑身无力(身体感知),身体出现类似于虚脱的症状(身体感知)。因为这个故事,我察觉到一个伤痕累累、脆弱不堪的我(心灵感知)。现在想来,我一直在逃避这个故事,非常抵触化蝶的结局,是因为我的生命中毕竟保留原始的美好结局,所以发自内心的不愿接受化蝶的安排。

小议:各种身体和内心感知,都传递给读者了。

B、摹绘颜色(视觉,尤其是色觉)
例句:
在视觉颜色上,典型的例子很多,也确实很感染人。举例如下:
乌黑的秀发,洁白的长裙,一位妙龄少女缓缓走上蓝色的舞台。
白雪公主的皮肤像雪一样白,嘴唇像血一样红,头发像檀木一样黑,非常美丽。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一枝红杏出墙来

清风拂绿柳, 白水映红桃。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C、摹绘声音(听觉)
例句:
沙沙沙,沙沙沙(摹绘声音)。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视觉)弹奏着乐曲(听觉)。
轰隆隆!轰隆隆!(摹绘声音)雷公把藏了好久的大鼓(视觉)重重地敲了起来(视觉听觉)
嗡嗡嗡,哗啦啦,喀嚓一响。

D、摹绘形状(视觉):
例句:
圆滚滚的脸蛋,胖乎乎的身材,孤零零的影子。

E、综合知觉
例句:
中午真热啊,真热!(没有感知的失败句子)
修改:
中午的太阳象一团火(触觉),把路边的野花晒的低下头(视觉),蝉儿也热的不停尖叫(听觉)。
小议:通过三种感官感受,画面感就鲜活的展现出来了。一串文字语言的符号,不再干瘪刻板,而是一幅活灵活现的画。

我们这里做一个假设,如果你是新唐人电视台的一名记者,奔赴事故现场采访,可是那片区域停电,摄影机什么都拍不出来,你该怎么办?

有人说,停电了,肯定就写不出来现场所见了。
其实,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感受去制造画面“我的眼前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见……现在我能摸到手边是硬硬的岩石,脚下感觉坑坑洼洼、很泥泞……,现在我闻到一股xx味道,我感到呼吸有些困难…….”,这样的话,虽然,你没有拍到事故的现场画面,但是,你让观众感知了现场,所谓“看景不如听景”,文字语言更容易让人有想象的空间(名著拍成电影、电视剧,其评价往往不如原著,也有这个原因)。而且,这种意外的表达,给人更多的现场感、意外感和亲切感,没有画面胜似画面。

再举一个揭露迫害的例子。
例文:
27岁的法轮功学员彭敏,在看守所遭受所谓“放礼炮”酷刑,打手抱着彭敏的头使劲撞墙(视觉),撞的象放礼炮一样响(听觉),人当时就疼昏过去了。打手再用拳头猛力击打彭敏头部的顶门心(视觉),连击五次(连续动作),每次都要发出“轰”的声音(听觉,摹声修辞),打手们名曰“五雷轰顶”(“放礼炮” “五雷轰顶”,是正词邪用,用词落差产生巨大心理冲击力,尤显邪党酷刑的普及和残酷)。酷刑造成彭敏脊椎粉碎性骨折,全身瘫痪,不久就含冤离世了。(摘编新唐人电视台新闻)

小议:采用了多个视觉、听觉、摹声、连续动作、正词反用等方法,构建了邪党残酷迫害的画面。

F、“活灵活现”的动作(传神的典型动作)
达到活灵活现的效果,就要抓住典型的动作、传神的动作。这方面的经验,古今中外的作家们总结的太多了,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去找找,这里举例一二。
例句:路上都是缩着脖子、拉紧领口的急匆匆行人,寒冷统治了整个北京。
例句:经历这么多,我再也不会小步奔跑着去迎接一个人了。
例句:他的声音细弱,要凑到跟前才能听清楚。
小议:“凑到跟前”“缩着脖子、拉紧领口”“ 小步奔跑着去迎接”因为动作太传神了,画面感很强,带入感也很强。

例句:没想到那女孩像条刚钓出水面的鱼一样狂翻乱滚,一头撞在她鼻子上;撞得她觉的油盐酱醋一起从口鼻里往外淌。
小议:形容的很传神, “打滚” 形容为“刚钓上来的鱼”, “嘴里有血”形容为“油盐酱醋一起从口鼻里往外淌”,画面“活灵活现”。
例句:她尖叫一声,拿被子蒙上头,就在床上游仰泳。
小议:不去直接描写女人表现出惊讶后在床上手舞足蹈的样子,而是用“游仰泳”这三个字去让读者去想象,非常戏剧性,灵动,活灵活现。
可见,把动作描写的传神,就会增加画面感,而且,能增加文章的波澜,能释放文章的激情,能调动读者的情趣。

G、连续动作
连续的动作,能带来画面的流动美感,更鲜活。
例文:铁门打开(动作),囚车缓缓开了出来(动作)。囚车里的同修挤在小小的车窗前向外张望(动作),双手合十(动作)。院外大法弟子紧围着囚车双手合十向车里摆手(动作),场面凝重。突然人群中一声高喊(动作):“法轮大法好!”,一呼千应:“法轮大法好!法轮大法好!……”(同修文章)

例句:绕过中共封锁,辗转传来的骇闻,被登在明慧网上。翻不到头的链接指向一则又一则的迫害消息,随手点开一段,都是字字泣血……
小议:“绕过,传来,登在,翻不到头,指向,随手点开”,都是动作。生动,形象,画面感强。

例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小议:“穿,下,向”,将百里之隔的四个地方,一气贯穿,迅捷返乡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动作罗列的越多,画面的流动美感就越强。

例文: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朱自清《背影》)
小议:父亲在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典卖借钱、家境衰败的情况下,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自己买橘子,通过“攀”“缩”“倾”的爬月台的连续动作,把读者一下拉入画面场景中,父亲赤诚的爱子之心、儿子的无限感动,都融合在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之中了。

例文:我生病的时候,妈妈对我照顾的特别周到。我喜欢喝桔汁,妈妈就先把桔汁倒进茶杯里,再拿起暖壶网杯里倒些开水,并用勺子搅一会儿,然后舀起满满的一大勺,慢慢的放到嘴边吹吹,再把一滴桔汁滴到手背上试试凉热,最后才把这勺桔汁送到我的嘴边。从这一系列动作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妈妈的周到与细致。
小议:一系列的动作,象慢镜头一样,描述了妈妈的精心照顾。

例文:有时突然间感觉自己的心支撑不住身体,耳边还出现一句广告词来干扰我:“30岁的人,60 岁的心脏。”有一次心难受的感觉突然涌上来,我低着头,费力的在喘气,感觉自己的心四处有洞,就象气球被扎出许多窟窿,在噗噗冒气,我看见我低垂的肩膀,被幻化成翅膀,无力的耷拉着,一个意念打来:“你要完了,要变成灰了。”(正见网)
小议:用了大量动作“支撑不住”“耳边出现”“涌”“低”“喘”“扎”“冒气”“耷拉”“打来”描述身心感受,让读者触感到作者的深深痛苦。

例文:
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得很快,喉节一缩一缩的(动作),脸上绷满了筋。他常常突然停下来(动作),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动作)。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动作),就马上一按(动作),拈进嘴里(动作)。若一个没按住,饭粒儿由衣服上掉下地(动作),他也立刻双脚不再移动,转了上身找(动作)。这时候他若碰上我的目光,就放慢速度(动作)。
吃完以后,他把两只筷子吮净(动作),拿水把饭盒冲满(动作),先将上面一层油花吸净(动作),然后就带着安全到达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的呷(动作)。
小议:通过一系列动作“抹”、“按”、“拈”、“吮净”、“吸净”、“小口小口的呷”,一个饥饿人的形象呼之欲出。

例文: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的亲她,之后,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莫泊桑《项链》)
小议:“跳”“搂”亲“带着”“跑”,显示出人物的高兴心情。

举例:
赵云大喝一声(动作),挺枪纵马(动作),直取淳于导(动作)。淳于导抵敌不住,被云一枪刺落马下(动作)。赵云向前救了糜竺(动作),夺得马二匹(动作),请甘夫人上马(动作),杀开条大路(动作),直送至长坂城(动作)。
小议:一连串动作,让画面中人物不停的移动,制造快捷流动的画面,如瀑布流水一泻而下。

在《世说新语》中,有一段描写王兰田吃鸡蛋的情景,写得很生动:
  王兰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筯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不止,乃下地以屐齿碾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小议:这里描写的是人物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小事,用了“刺”、“怒”、“举”、“掷”、“碾”、“瞋”、“内(纳)”、“啮”、“吐”等九个动词,人物褊急的形象就跃然纸上,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种对人物描写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思想动态和性格特征,选择了最能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神色、表情、姿态和动作去描写,做到了形神兼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描写要做到“神似”。

“神似”与“形似”的区别在于:“形似”外部形态逼真;“神似”抓住事物的鲜明特征,表现其内在的本质;“形似”让人了解外貌;“神似”能给人某种情感。

例句:当人类愿以谦卑之手收集真理的火种,以虔敬之心高举过头,如握神赐的大火炬熊熊在手,就会照见脚下的足迹如何穿越亘古一路走来。(同修的时评)  
小议:一连串的动作不仅呈现画面感,而且,表达出高贵和谦卑的人性品格。
动作,还有一个功效,就是增加了方位感和立体感。因为移动就会有方位的变化,让画面是流动的,是立体的。下面我们再介绍一下立体感。

H、立体感(方位和时间的变化)
例句:
窗外,一棵树在风中摇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楼上的人看你和桥的风景。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
小议:从空间的各个角度或不同人物的位置描述场景。

例句:
我一直等你回来。
修改:
我每天早上站在门口等你回来。
小议:“一直”不是画面,只表达“等”时长的模糊概念,而“站在门口”,画面感就出来了。当然,这还谈不到美。沈从文说:“文字,就是你手中的染料,怎么组合使用,才能画出缤纷。”那么,在画面的基础上,我们再加上点颜色,就美了。
再修改:
我每天早上站在门口等你回来,等到绿叶枯黄,等到红花零落,等到冰雪满城。
小议:后者加上了萧瑟的画面,是不是就把内心的凄苦表达出来了。
方位感是空间,四季流动是时间,我们是在时空交错中描述景物、场景、情致,内涵当然就会无限的大。因为你触动了人对时空的敏感性(人对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本能的就会受到内心触动、感悟。)

再举一例:
例句:
虽然你现在还只是一株稚嫩的幼苗,但只要坚韧不拔,终会成为参天大树;虽然你现在只是涓涓细流,但只要锲而不舍,终会拥抱大海;虽然你现在只是一只雏鹰,但只要心存高远,跌几个跟头之后,终会畅游蓝天。
小议:其实,文字并不精美,但因为有了空间感和时间感,幼苗——参天大树(时间感);涓涓细流——拥抱大海(时间感);雏鹰——畅游蓝天(时间感),三个景物,所以,总体感觉还是比较大气。

例句:
刘十三被踹出家门,回头一望,半棵桃树高出院墙,门头挂着破旧的小卖部招牌,背景是远处的白云青山。
小议:立体感、层次感很强。作者没有写“我看到半棵桃树和院墙”而是写“半棵桃树高出院墙”,让“半棵桃树”与“院墙”发生关联——“高出”,画面有了层次(空间位置的比较,有了动态感),再写后面的白云青山,立体感更突出了。

特定场景的特定元素,搭建画面感(营造真实)

电影、电视剧往往在故事开头就有一个标志性的场景,某朝的宫殿、特定服饰,民国时期街头的马褂、洋车、无轨电车,现代都市的高楼林立、车流如注、立交桥环绕。目地就是把观众迅速带入到特定场景中,有了这个画面,才会有了相应的情节氛围。

所以,如果我们描写监狱(揭露迫害),就要想想哪些是表现监狱特定氛围的物体和场景,比如,牢房,铁丝网,高墙,邪党标语,铁门,门锁,铁窗,黑漆漆的铁栏杆,禁室,囚车,囚服,手铐,脚镣,刑具,拷打声,惨叫,犯人的凶相,刀疤。

例文:囚车驶入监狱,灰色大门后面是三个办公楼,楼体墙上写着“严格执法 公正廉明”。再往前,又進入一扇黑漆漆的厚重大门,这应该是监管区域。四面高墙上竖起浓密的电网,似一条条带刺的毒蛇恐吓着每一个人。我被戴着手铐、脚镣,穿过一条长长阴暗的过道。恶警张x打开一个监室的门,只见一个身材高大的刀疤犯人,后面是一群眼光凶恶、浑身刺青、标准的电视剧里的小混混模样的犯人。

小议:这些特定的物象,囚车,大门,高墙,电网,标语,手铐脚镣,犯人,刀疤,刺青,混混儿,都构建了这个场景的阴暗、残酷。我们不用形容词去表达,用这个场景的物象,就把受众带入到场景中来了,人们马上就感到了气氛的异常严峻。(多举些例子,作为资料库)

如果你写草原,就应该从这些景物中去构建画面:骏马、牛羊、草原、毡包、牧民、牧羊姑娘、牧羊少年、胡琴、歌声、马背、酒杯、酒醉、天空、云朵、星星。

如果你想写曾经那个年代的情怀故事,就用那个年代的事物来构建画面:老旧的茅屋、老风扇、老电脑、老缝纫机、老黑白电视、老树、老人、老狗、老式圆领背心、老工人、老知识分子、老兵、老相片、老式收音机。坐在爸爸自行车的后座,校园小路,同桌,上铺的兄弟,卖豆浆小店冒着热气,小酒馆,小街,街灯。

如果你想写海边,那么就让文中出现: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老船长。
你写苍茫感、沧桑感,就在景物中出现:远山樵夫、渡船行者、满捆柴火、倒地呻吟的老人、孤立无援的泪眼。

你写孤独,就往单一的事物上罗列:一个人,一场梦,一座空城,一生心痛;一部电影,一首歌,一句歌词,一条马路和无数个闭上眼的瞬间。

如果你想写宁静与旷达,就用郊外的景色构建:锄头、耕牛、牧童、牛背、牧笛、村姑、小溪、乡间的小路;古桥、树林、山泉、白云、瀑布、悬崖、峡谷、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雷阵雨、老柏树、蚂蚁;老翁、背着滴水的斗笠,光脚行走于小桥之上;暗香、花海、满山红叶、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清风拂绿柳, 白水映红桃。江边夕阳,山间绿野;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夕阳下的新娘。夕阳余辉,百鸟归林,百兽归巢。

写阴郁的环境,就参考:潮湿的地板,暗沉的灯光,悄无声息的深夜。

写分手,就尽量选择码头和地铁。因为最喧嚣的环境,却是最多陌生人的行色匆匆、漠然而过,愈显衬托人物内心的孤寂,反衬亲人朋友情谊的珍贵。反之操作的话,你如果写在大海边分手,两个人又各自坐上公交车,就太没有情绪氛围了,画面没有美感,也无法带入读者。

罗列法(列锦)
列锦,在古典诗歌作品也比较奇特。它是以名词(或名词为中心的结构)组成,里面没有形容词谓语,却能写景抒情;没有动词谓语,却能叙事述怀。这种语言现象,不是现代语法所能解释得了的。

古诗词构建画面感最为精湛,比如,“小桥流水人家”“落霞与孤鸿起飞”“九万里风鹏正举”“银鞍白马笑春风”“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杨柳岸晓风残月”。把许多单一的景色(意象)罗列到一起,收到意想不到的画面美感,也有人称之为“罗列法”。

列锦举例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议:马致远只用28个字,罗列了十种景物。
“藤、树、鸦、道、风、马”,并不会勾起人的太多情感,但嵌入了“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后,意象强烈,无限愁思一起涌来,凄凉、寂静和萧瑟,寓于图景,意味无穷。
也就是说,我们罗列景物“悲、喜、怒、愁”中的某一共同点,按照某个观察视角或一定音律组合,画面感就出来了,就会充分刻画、烘托出作者内心世界,進而感染读者(小桥流水人家是以秀美来反衬其它萧瑟的场景)。

例句: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小议:“碧云天”、“黄叶地”是名词性短语,“西风紧”、“北雁南飞”、“霜林醉”是主谓短语。“离人泪”是前面意象的总结。

例句:
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小议:全句由十个纯名词构成六个意象,勾画出黎明之前的完整画面:残月高悬,雄鸡声鸣;思归心切的客人已然在路上,一行足印踏过冷冷的板桥上的寒霜。音韵铿锵,意象具足。

例句:
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没有用一个动词,也没有一个虚词,每个小句用三个名词组合,以形象代替叙述,把时间、地点和战争事件表达出来,空间的相隔,时间的差异,给人一种横跨时空的气象。
例句: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小议:一个单独的元素(物),不足以展示“象”,更无法表达“意”,只有巧妙组合起来,再点题升华,才会意象饱满、主题深邃。

在现代白话文中,也可以模仿古人的方法,但是,白话文的内涵和意境往往稍微逊色一些。
例句:
讲话要人写稿,下雨要人撑伞,吃饭要人挟菜,下车要人开门...放眼天朝官场,遍地都是这些貌似智障、生活不能自理、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的宝货。反观民主国家的官员,修身温文尔雅,待人彬彬有礼,演讲纵横捭阖,口若悬河。(时评)
小议:“讲话要人写稿,下雨要人撑伞,吃饭要人挟菜,下车要人开门...”罗列了官员一个个生活中的画面,组合到一起,是一个整体的“形像(象)”,再通过后面的点题,文章浑然一体。

例句:
一道慈善有力的目光,一句暖人暖心的劝谏,一包精心制作的资料,随着一群恶警的出现,都消失在我的眼前(回忆法轮功学员讲真相被绑架的场景)
小议:法轮功学员善良的眼神,劝善的语态,精美的资料,有着法轮功群体的某种特点,有着典型性。善与恶的对比画面中,描写中的“慈善目光和暖心警言”直接就在表达主题。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