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才思从哪里来?

清寒


【正见网2022年12月11日】

苏轼,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坛的佼佼者,在诗文、书、画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他崇信佛法,能洞见出世玄机,作品如其人有脱俗之美,富涵哲理。

在他的诗文中,有很多经典名句,寄予人生启迪。

过来人知道,人一生要经历诸多沟坎。如遇事情不顺心时,会迷惘,会痛苦...不知该如何面对。当捧起他的诗词慢慢品赏时,你会发觉那颗被蒙尘的心,一点点变的清净,它的诗词如一弘甘泉滋润着心田。

苏轼的诗词之所以有如此吸引力,是因为来源于神性。在修行的路上,诗人在苦难中一次次锤炼一次次超然物外,同时思想也在不断升华。随着境界升华他的诗词也大放华彩。如他的词,“竹仗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一生坎坷,宦海浮沉。当时,朝廷启用王安石变法。苏轼的好多师友,因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看着身边的师友落难,他没有退缩,针对时弊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随之,也遭排斥贬官。从那一年起,苏轼开启了他的贬官生涯,辗转多地,谁知越贬越偏远。后又因乌台诗案,遭诬陷被打压,九死一生。

在困境中,苏轼创作了大量诗词。世人通过这些诗词,可略见他的精神世界。苏轼是一位心胸豁达,清新脱俗,不被世俗压垮的伟大诗人,他的诗词透着人生哲理,今欣赏两首:

有一年,苏轼外出做官,经过渑池县,弟弟苏辙为他送行,两人想起渑池往事,颇为感伤,于是,苏轼提笔写下名篇《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人的一生,奔波各处,像什么呢?似天上飞的鸿鹄落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看似偶然,其实那是必然。而人经历的坎坷崎岖,那又算得了什么呢?死了谁会再想起?

又一年,苏轼从杭州被调任密州,离弟弟苏辙又近些,可这一年的中秋节两人在山东,却没能团聚。于是,苏轼提笔写下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是个团圆的日子。苏轼念着弟弟子由,星空下,他手持酒杯,遥望苍宇,心生感慨,明月几时有?我想乘清风回到天上,又恐那美玉砌成的楼宇,耐不住高寒。哪象在人间啊,可月下舞清影。于是安慰自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又何必惆怅呢?这种事自古难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月光。

苏轼的作品,古人对之评价极高,有人曰“子瞻文章议论,独出当世,风格高迈,真谪仙人也”。说的没错,只有修行人,才能做到云淡风清,才能不迷于世俗,才能吟咏鸿篇。

苏轼与修炼有着莫大缘分。在《南华寺》中,他说:“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诗人道出了他前几世的佛缘,在轮回转世中,一直在佛门净地出家修行,只可惜前世的俗根未断,犯了色戒,今日来世落入红尘消其罪业。

而在迷中,诗人差点与佛缘擦肩而过,幸运这世佛缘未断。如他在《夜来八万四千偈》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修炼机缘难得,应抓紧实修,错过将悔矣。诗人身处红尘,不敢放松自己,在难中,不断修行理悟,所以其才思如飞泉奔流。

了悟真理的苏轼,不为世间所累,不迷不惑,坦然自若,神性睿智,为世人留下一篇篇哲理巨作。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