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英雄人物:蒋介石(2) 胆识过人

五千年辉煌神传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组


【正见网2016年12月07日】

第一章 继国父统一中原

一、天资颖异

一八八七年十月三十一日,蒋介石出生在浙江东部奉化县的溪口镇,儿时名“瑞元”,又名周泰、志清、中正,字介石。据《左传》:“凡蒋、邢、茅、祭,周公之后也。介石五岁入私塾,读《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书;七岁开始学习典籍和史书,如《大学》《中庸》《论语》《孝经》《春秋》《左传》《诗经》《古文辞》等。少年的蒋介石好学,聪明,他的私塾先生蒋谨藩曾对蒋母王采玉说,令郎天资颖异,他日必成大器。

蒋介石十三岁读《易经》,对一生影响很大。他成年后,改名为中正,字介石。名字都取自《周易‧豫卦》“六二”爻辞:“介于石,不终日,贞吉。”《彖》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大意是,心志操守,坚如磐石,日日不息,最吉利。因为能居中得正。

蒋介石八岁丧祖父,九岁丧父。蒋母年轻守寡,含辛茹苦,教子不怠。蒋介石在《报国与思亲五十生日感言》一文中,回忆母亲:“其于中正抚爱之深,常如婴孩,而督教之严,甚于师保。出入必检其所携,游息必询其所往,罢读归来,必考其所学;而又课以洒扫应对之仪,教以刻苦自立之道,督令躬亲佣保猥贱之工作,以励其身心;夜寐夙兴,无时不倾注其全力,期抚孤子于成立。”母亲督促年幼的介石学习,教给他待人接物之礼节,要他与佣人分担家务劳作,培养自食其力的志向。母亲的言传身教,为蒋介石日后的生活、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九零七年夏,蒋介石考入保定“通国陆军速成学堂”。一次日本教官在卫生课上拿出一块泥土说:“这块泥巴里可以容纳四万万个微生物,就好比你们中国有四万万人寄生在这里面。”蒋介石怒不可遏,走上讲台,掰下一块土反问:“日本有五千万人口,是否也像你所说的微生物寄生在这泥巴里?”教官暴怒,语无伦次地反问蒋是否革命党。因校总办妥善保护,使蒋介石未受该教官无理报复。年轻的蒋介石见识了大和民族中一些人对中国的藐视,他敢作敢为的性格,也逐渐显露出来。不久蒋介石被选拔赴日本就读士官预备学校。

二、英烈青年

胆识过人

热血青年蒋介石,饱读诗书,性格坚忍,胆识过人,胸怀大志。在日本期间,他通过一首诗《述志》:

腾腾杀气满全球,
力不如人万事休!
光我神州完我责,
东来志岂在封侯!

早在一九零五年,蒋介石在宁波箭金学堂听顾清廉先生讲述孙中山伦敦遇险(见孙中山《伦敦蒙难记》)之事迹,顿生仰慕并同仇敌忾之心。一九零八年,在日本留学的蒋介石由陈其美介绍,加入了同盟会。次年蒋介石首次见到孙中山。这位年轻的军校士官生给孙中山留下很好的印象。孙中山对陈其美说,此人将成为革命的中坚,我们的革命运动正需要这样的人。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辛亥革命首义武昌起义爆发。十月二十三日,蒋介石毅然辞学,三十日回到上海,担任“先锋敢死队”指挥,统辖五支敢死队,去杭州攻打浙江巡抚衙门。这是蒋介石头一次参加战斗,真刀真枪的与清朝政府军拼杀,生死难料。他给家里写了诀别书,表示“誓为革命牺牲”。亲人惊惶失色。但蒋母深明大义,正色道:“男儿报国,死则死耳,何足为虑!”十一月四日夜,义军攻占巡抚衙门,生擒浙江巡抚增锡。五日,各路义军围攻旗营,迫使杭州将军德济投降,杭州全城在一日内遂告光复。四天后,上海《民立报》登文《浙江敢死队之壮观》,记载了战斗过程:“浙江革命军之编制皆以敢死队为先锋,然后继之以各标新军。敢死队之编制共分五队,以蒋介石为指挥官。第一、二各队由队长张伯岐率领,第三队由队长董梦蛟率领,攻击抚署,以十五人为一队,每队手枪手十名,炸弹手五名,先后继进。第四队由队长王金发率领,攻击军装局。第五队分布于旗城门下,各门附属五名,出入于弹雨之中,而无一惧色。凡直接各将校,无不深为感心也。”

战斗迅速结束后,蒋回到上海,由陈其美委任为沪军第一师副师长兼第一团团长,筹备北伐。二十四岁的蒋介石没想到,他很快要被卷入一场惊心动魄的事件,而他必须做出果断选择,完成一项推动历史的冒险。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