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民珍事:“郭太史真神人也!”使民不为素餐

陈必谦


【正见网2016年04月08日】

郭守敬(1231--1316)是元代的大科学家、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他为国为民创造的财富,是无法用金钱来计算的。

郭守敬字若思,顺德邢台(今河北省邢台市)人。蒙古忽必烈大汗中统三年(1263年,当时还没有确定国号为元,也没有称皇帝,定国号称皇帝是1271年的事。忽必烈就是后世所说的元世祖)王府书记张文廉,向忽必烈推荐说:“我有个学生郭守敬,精通水利,巧思绝人。”大汗忽必烈听后,急着说:“那就让他来见见朕吧!”

见了大汗忽必烈,郭守敬首先提出了几个建议,他说:“中都(在今北京城西南角)东边,有古运河。如果在通州把玉泉水引到古运河中,古运河就可以行船,每年可以节省车费六万缗。浮鸡甸等处水浅风大,可以在通州以南蔺榆河口,开一条渠,一直通到古运河中,就可以避开这一险段。”他这里说的一些小地名,都在北京附近,具体地点,现在已经不好考证了。

忽必烈听了郭守敬的这一段话,高兴地说:“如果我们的官员,都像这个年轻人这样,百姓就不必素餐了!”“不素餐”就是吃的丰盛一些,有肉吃。

可是郭守敬并没有说完,他又接着说道:“顺德城外有一股泉水,叫达泉,可以把泉水引入城内,分成三条渠,用以灌溉城东的土地。”

忽必烈再次感叹道:“任事者如此,人不为素餐矣!”

郭守敬一口气提出六个建议。包括开通顺德附近黄河故道,不但可以行船,还可以复垦土地一千三百余顷;在磁州附近开渠可灌田三千余顷;在怀孟(今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利用沁河余水,可灌田二千余顷;在孟州(今河南省孟县)附近的黄河上修条支渠,又可灌田两千余顷,等等。古今河道也有一定的变化,所以有些河流的具体走向,现在也不太容易说清楚。郭守敬每提完一个建议,忽必烈就重复一句:“任事者如此,人不为素餐矣!”

忽必烈很赏识郭守敬,授与他提举诸路河渠这一职务,就是负责水利的官员。第二年又加授银符副河渠使。

中兴府(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一带)是原来西夏国的领地,现在我们把那里称为河套地区。在元朝时期,那里就有不少古渠,一条叫唐来渠,四百里长;另一条叫汉延渠,二百五十里长。在中兴州以外,还有十条正渠,各长二百里;长短不等的大小支渠六十八条。这些渠共可灌田九万余顷。可是,由于金末以来的战乱,这些河渠,失于修整和养护,到了元朝初年,这些渠已经都淤积废坏了。

至元元年(1264),郭守敬跟随张文廉来到这里。他率领民工修坝筑堤,疏通河道,把这些河渠,全部修复了。

第二年,郭守敬被授为都水少监。他提议修整兀郎海一带的古渠,从而使黄河自中兴至东胜(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的一段可以通航,四昼夜就可以到达。

他还指出,金代,从燕京(今北京)西面的麻峪村,引泸沟河水向东流,穿过西山而出,叫作金口。河水从金口向东流,灌溉了大量土地。金末战争开始以来,当地官吏担心河渠失修,用大石头把金口给堵死了。如果把这些石头通开,一方面可以恢复灌溉之利,又可以通航;如果能在金口开一个减水口,让渠道加深加宽,就可以防止洪水为害。他的这些建议,都被忽必烈接受了。

至元十三年,元朝已经建立,南宋的大部分土地已被元军占领,元朝统治者取得整个天下,已成定局。那时用的历法叫“大明历”,从宋朝开始实行,已经二百多年了,出现了一些偏差。有人建议修订历法。世宗忽必烈同意了这个意见,并派人进行这一工作。郭守敬与王恂,负责地面的实测工作。郭守敬说,要想让历法准确,关键是测量;而测量是否准确,关键是仪器是否精确。现在用的司天仪、浑仪是宋朝时候在首都汴京造的,但现在首都在燕京,纬度大约要差四度。其他仪器也存在老化、落后的问题。因此,他认真地研究了这些仪器的优缺点,在高处建起了一个大房子,在里面制造了新的简仪、高表、候极仪、立运仪等仪器。

他还派人到全国各地在同一个节气,测量日影的长度。因为各地的纬度不同,在同一节气的日影长度也是不同的。而纬度的不同,对预报日蚀、月蚀,确定节气,都是非常重要的,节气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所以这一工作对农业生产的意义,也是非常重大的。以前唐代的僧一行,曾在全国选了十三个点进行测量。现在元朝的疆域比唐朝还要广大,因此选了二十七个点,最东到高丽,最西到云南滇池,最南到朱崖(今海南省琼山县),最北到铁勒(在今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北)。这是世界史上很有名的一次天文测量。

第二年,新历编成了。经过四年的检验,没有出现差错。

至元二十八年,有人给世祖忽必烈上书说,滦河可以通航,从永平(今河北省卢龙县)用人拉纤而上,可以过山到达开平(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境内);还有人说:泸沟河可以从麻峪(在今北京西山)航行到寻麻森(今地不详)。忽必烈让郭守敬去看看。其实,这些地方都是山地,河水流急滩险,不适宜航行。郭守敬如实地汇报了情况,但同时又提出了几项新的建议。主要的一项是:在北京开一条新渠,引白浮泉水入渠,流入城内,在积水潭汇流,然后向东向南出城。沿河修七道水闸,控制水量,一直可以通到通州。这条渠修成后,要比旧的运河方便得多。世祖又采纳了他的建议。河修成后,有一次世祖从外地回到大都,经过积水潭的时候,见渠中大小船只遮蔽水面,十分壮观,又想到新渠修成后,每年可运粮数千万石,还防止了过去靠车马运输造成的损失和事故,心里特别高兴,便决定给这条渠赐名为通惠河,还赏给郭守敬二千五百贯现钞。

至元三十一年,刚继位为帝的成宗铁木耳,召集群臣,商议开铁幡竿渠的事。郭守敬说:根据山水最大的流量计算,这条渠应该挖成五十步到七十步宽。可是当时财政不宽裕,人们认为郭守敬这个方案有点过分,成宗决定只修成郭守敬建议的三分之二那么宽。不料第二年下大雨的时候,河床不够宽,冲毁不少民房,差不点就把皇帝的行宫给淹了。成宗惭愧地对大臣们说:“郭太史真神人也!惜其言未用耳。”

郭守敬根据自己治水和修订历法的实践,完成大量著作,如《五量细行考》《新测无名诸星》等,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科学财富。

(《元史•郭守敬传》《元史•河渠志》《元史•天文志》等)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