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民珍事:“一心穿地”,姜师度兴修水利

曾敬贤


【正见网2016年04月05日】

唐玄宗开元年间,民间流传一副对联,说的是:“傅孝忠两眼看天;姜师度一心穿地”。上联说的是太史令傅孝忠,善于看天占卜;下联说的是姜师度善于兴修水利。在这里,“穿”就是开凿的意思,“穿地”是说他开凿了不少河渠,兴修水利,利国利民。

其实,姜师度修水利开河渠,是从防御外敌入侵、保护百姓开始的。神龙三年(707年),姜师度担任易州(在今河北省长城以南满城以北地区)刺史兼御史中丞,又调为河北道监察兼支度营田使。河北道包括当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的大部分和河南、山东省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向北过了长城,就是突厥、奚、契丹等北方少数民族控制的地区。他们有时向南侵犯中原,虏掠汉族百姓。姜师度不但勤于政务,而且爱动脑筋,经常有一些很巧妙的主意,扶民济困。他特别对开凿沟渠一类的水利工程感兴趣。他从蓟门(即居雍关,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修一条运河,灌满了水,防止奚和契丹族的南侵。他又按照当年三国时代魏武帝曹操,在渤海边开的一条渠的路线,重新开凿了一条渠,名为平虏渠。因为开凿这条渠的目的,是为了当海上行船不方便时,用以行船运送粮食和军需物资的。但是这条渠却在以后的农业生产和漕运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开元初年,姜师度担任陕西刺史。那时所谓“陕西”,是指陕陌(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以西的地区。在陕州(在三门陕市西)的城西边,有一个太原仓,这是专门储存从陆路绕过三门峡运来的粮食,然后再上船向西运送的。这些粮食是通过汴水从江南运到东都洛阳,再从洛阳运到这里的。从太原仓到黄河河道还有一段距离,要靠马车牛车一车一车地运,费时费工。姜师度便开凿了一条渠,从太原仓一直通到黄河。渠成后,每年省下的运费,就达上万钱。

开元六年(718),在蒲州(在今山西省永济、运城一带)设立了河中府,拜姜师度为河中尹。唐玄宗要求他把那里的衙门和寺庙等修好。在执行此项任务时,姜师度发现府内的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东北安邑城)的盐池,已经快要干涸了。姜师度便派军队士卒,疏通流入盐池的河道,保证了盐池的生产。还在这里驻扎军队,专门从事池盐生产,称为盐屯。这个工程使官家和这里的百姓,以及从事盐屯的士卒,都获利很多。

后来,他又被调为同州(治所在今陕西省大荔县)刺史。在本州的朝邑县(今大荔县东)和河西县(今陕西省合阳县东)交界处,古代有一个通灵陂。他便在这里又修了一条渠,在黄河边修上堤坝,引洛水灌溉这片二千多顷的土地,种植水稻。还在这里设立屯田十余所,每年收获的粮食,以万石计。

开元七年,左拾遗刘彤,上书建议设立管理盐铁的官吏,由官家收取盐铁的部分利益,从而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玄宗让姜师度等人计算一下收益,并研究一个执行的方案。可惜这个事,以后遇到不少阻力,没有能够实现。

姜师度在开元十一年(723)病逝,终年七十岁。死前他仍在惦记着:“还有一些利国济民的工程,尚待完成!”

(《旧唐书•姜师度传》《旧唐书•食货志》等)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