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鉴今:一国速兴,一国命短;二者迥异,理有固然!(二文)

慧淳


【正见网2015年03月03日】

一、 简政顺民,齐国速兴

《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

西周初期,周公辅佐王室,立下了盖世功勋。周公的名字叫旦,他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因为采邑在周,德才又很出众,因此人们尊称他为“周公”。

周公辅佐周武王进行伐纣战争,灭掉了商朝。周武王死后,继位的周成王年纪太小,周公以叔辅侄,代他摄政,费尽辛苦。他率领军队东征,班师后大封诸国,推行井田制,制定礼乐,注重礼贤下士,吸纳人才。

周公因为功大,被封在曲阜为鲁公。但他没有去鲁国,而是继续留在都城,帮助成王。他派遣长子伯禽,去曲阜为鲁公,教化鲁国的人民。

伯禽去了鲁国,直到三年之后,才返回京城,向周公禀报那里的政治状况。周公见伯禽的行动如此之慢,自然难以满意,就问他说:“到现在已经有三年之久,你才告诉我鲁地的情势。你办事如此迟缓,到底是为了什么呀?”

伯禽回答说:“我要将那里的习俗改变,还要革新礼法,足足用了三年时间才完成。因此回来晚了!”

这时,齐侯姜尚,也向周公汇报工作。他受封于齐地,只用了短短五个月的时间,就回来报告那里的政治局势。周公惊讶不已,就问他道:“你为什么这样快,就能进京回来报告情况呀?难道你已将齐地整顿好了吗?”

姜尚从容不迫地答道:“是这样。齐国的一切,都已井井有条,我将君臣之礼简化,简政顺民,从俗而为。”

周公思考了一会儿,不禁长叹了一口气:“哎呀,鲁国的后世,恐怕要甘居人下,侍奉齐国了。政不简不行,不行不乐;不乐则不平易,不平易则百姓就不顺服。为政简易的人,百姓必然会亲近他,百姓亲近他,归顺他,他的国家,才能越来越强盛啊!” (原文是:“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二、凶狠的屠夫,短命的王

《北齐书•元景安传》记载: 南北朝时,东魏的丞相是高洋,他为人阴毒,大权在握,却还不知足,对帝位垂涎三尺。纪元550年,他终于撕下“忠心为主”的假面具,逼迫孝静帝退位,自己当了皇帝,建立了北齐王朝。

高洋的心肠毒如蛇蝎,为了防止东魏残余势力东山再起,他在551年,把孝静帝和他的三个儿子,一齐杀死。此事传扬天下,天下人都觉得高洋做事太狠毒了。

高洋虽然坏事做绝,但他心里还是很害怕。纪元560年的一天,天空出现了日食,他看到这个现象,不反躬自省,改恶从善,反而感到这是他的不祥之兆,心想:东魏势力,如果抬头.自己就会被他们千刀万剐,死得很难看。

于是,他就问自己的亲信:“西汉末年,王莽夺取了汉室天下,可是后来光武帝刘秀,居然又有本事,将汉室江山夺回。刘家的人,依旧称孤道寡。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这名亲信,对历史不熟悉,没法说明这些前朝旧事的正确的经验教训(如敬天顺民的重要性等等),就随意应付他,说:“这是因为王莽,没有把刘氏宗室的人,全杀干净。结果刘氏宗亲,才有机会反扑。”高洋以为这番话是有道理的,于是把东魏的宗室近亲,杀了个干干净净。连小孩都难逃一死。

高洋这么一干,使东魏的远房宗族,都感到非常恐惧,担心高洋的屠刀,有一天会砍向他们。于是他们聚在一起商量对策,讨论怎样才能免于一死。

宗族中有一个叫元景安的人,当时正担任县令。他出主意说:“以后咱们改姓高,不姓元,不就能逃过这场灾难了吗?”他的堂兄元景皓,听到后,觉得不对,说:“用改姓的方法苟活,谁也不能够接受。”他认为:大丈夫宁愿作为玉器被打碎,也不能作为陶器保全下来。他宁愿高贵地死去,也不愿屈辱地活在世上。(原文是:“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后来,此句便成了成语)

元景安见堂兄不允,就跑到高洋那里,把元景皓的话,全抖搂出来。高洋大怒,将元景皓开刀问斩。

但高洋虽然以高压的方法,对待元氏宗族,却没有给自己带来什么利益。三个月后,高洋忽得奇疾,这分明是神明之惩。高洋惨痛病死。只过了短短十八年,北齐王朝,就灭亡了。

正是:
阴谋篡权,狠毒邪险;
残杀无辜,天怒人怨;
日食示警,不思改善;
行恶愈烈,终致死惨。
人恶神治,天意使然!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