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以貌取人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12年10月31日】

【原文】

澹台子羽(1),君子之容也,仲尼(2)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3)其貌。宰予(4)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5)之声。

《韩非子.显学》

【注释】

(1)澹台子羽:澹,音同“旦”。即澹台灭明。春秋武城人,孔子弟子。

(2)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有弟子三千,后世尊称其为“至圣先师”。

(3)不称:不符合、不相称。

(4)宰予:孔子弟子,善于言辞。曾与孔子讨论三年丧期的礼制及仁的问题,宰予因反对服丧三年而受孔子批评,也曾因白天睡觉,被孔子责以朽木不可雕也。

(5)失实:不合乎事实。

【故事阐述】

根据《韩非子.显学》的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个弟子叫澹台子羽,他长相异于常人,所以孔子几乎就认定了他的才能德行也异于常人,但是相处久了,孔子对于自己原先的想法大大的改观;而另一名弟子叫宰予,刚开始时因为谈吐不凡,孔子几乎就认为他非常的有智慧,但是后来却发现他的智慧和谈吐不符。有了这两次经验,孔子感叹的说:“如果我单纯用外表来判断人的好坏,就会错失像子羽这样的人才;如果我也只用口才来衡量这个人的才华,那么就会误判了像宰予这样的人。”

后来“以貌取人”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单纯以容貌的美丑作为认识、评断或任用人才的标准。

【讨论】

(1)“以貌取人”这个典故来源是孔子与哪两个学生的故事?

(2)孔子因为澹台子羽和宰予的何种个人特质,而被孔子误判?

(3)澹台子羽的长相在不同的文献中有不同的记载,在《韩非子.显学》中,写到“君子之容也”;但在《史记.卷六七.仲尼弟子列传.澹台灭明》中,却写到“状貌甚恶”。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得解释上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造句练习】

例:在选拔人才方面,千万不要以貌取人,否则会错失很多有才华的人。

例:他长得其貌不扬,所以生平最讨厌以貌取人的朋友。

【课后时间】

填填看:

以(  )服人、以(  )待人、以(  )投石、以(  )作则、以(  )试法

参考答案:

以德服人、以礼待人、以卵投石、以身作则、以身试法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