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生态恶化:中国近海九成以上水域无鱼可捕

林兰 整理


【正见网2005年10月26日】

在今天人们赞叹着中国的经济的成果和满足享受着饭桌上丰富的食物时,有曾想过这丰富的食物是怎么来的吗?

今天的中国人在吃着他们子孙后代的食物。中国现行的政策将导致中国的子孙后代无水可饮、无地可耕、无粮可收、无鱼可打。这种现象已经在发生、发展。

××××××

东海渔场是中国第一大海洋渔场,以鱼种多、品质优、产量高而蜚声中外,但浙江省嵊山县渔民今年春节后的首次出航就大败而归,大部分渔船几乎扑空。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环境保护处官员说:“过去,对虾有群体,而现在却看不到了。如今只有一些处在生物链底层的生物还有群体存在,如虾皮、海蜇、海边小贝类等,处在食物链二级以上的几乎没有。”

在珠江口打了40 多年鱼的渔民感触良多:这几年消失的鱼太多了,象石斑这些大家都比较熟悉的鱼,以前是一网下去很容易就打到,条条都有六七十斤重啊,还有凤鲚、大黄鱼、马鲛等等,但现在基本是抓不到了,好几年没有看见了。

一项调查表明,广东传统海域的四百多种海产品目前仅发现两百来种。广东最大的水产品批发市场――广州市黄沙水产品批发市场,天然海产品产量及品种仅占该市10% 左右。

中国海洋大学的一位教授说,“目前我国近海 90% 以上的水域基本上已无鱼可捕,‘海洋荒漠’惨烈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自古以来,渤海就是中国经济鱼虾类的重要产卵场和索饵育肥场,黄海、渤海和东海北部的重要渔业资源有40%在这里产卵,素有“鱼虾摇篮”美誉。但近年来渤海的生态环境污染和渔业资源衰退急剧加速。

资料表明,渤海水环境遭受污染的面积, 1992年不足26%,2002年达到41.3%,产卵场受污染面积几乎达到100%。2003年监测结果表明:渤海水域主要污染物质是无机氮、石油类、 活性磷酸盐等。其中无机氮在渤海各湾都超标;石油类在渤海湾和辽东湾超标严重,超标率分别为83.8%和26.7%。渤海沿岸一些海域,海底淤泥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竟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2000倍。赤潮是衡量海洋环境的一面镜子。据统计,渤海上世纪60年代以前没有赤潮记录,70年代3次,80年代之后,共 发生赤潮40多次,最大年份赤潮面积上万平方公里,累计经济损失数十亿元。

同时,渔业资源近年来的加快衰竭实际上是长期滥捕的必然结果。船越造越多,越造越大,渔网越织越密,越拉越长,现代装备的捕捞队伍在海中布下了天罗地网,即使是小鱼小虾也在劫难逃。

以渤海为例,上世纪70年代,渤海海洋捕捞渔船约为11,000艘左右,渔业总捕捞量低于资源供给量,渔业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利用;進入80年代以来,渔业经济迅速发展,渤海海洋捕捞船只数、总功率急剧增加。至2003年,渤海已有海洋捕捞渔船29,200艘。与1986年相比,捕捞渔船增加47%,总功率增加77%,海洋捕捞强度已远远超出了渤海渔业资源所能承受的程度,渔船单位产量持续下降。

近年来,渤海渔业生物品种明显减少,传统经济鱼类资源量大幅下降,并呈低龄化、小型化趋势,幼鱼占捕捞总量的60%以上。多年来,小黄鱼、带鱼形不成渔汛,鲳鱼和鲐鱼也岌岌可危。对虾是渤海的一大特产,上世纪70年代年产量约2万吨,最高年份3.4万吨,近几年产量降至千余吨。

2001年山东省渔业拖网的产量达160多万吨,占总产量 60%。长期实施拖网作业,几乎把鱼子、鱼孙都“一网打尽”.

当鱼子、鱼孙都绝迹了,我们和子孙们也就无鱼可吃了。

参考资料

渤海:从“鱼虾摇篮”走向海洋荒漠化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