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生态恶化:内蒙古草原在消失

周同 编辑


【正见网2004年06月22日】

编者按:由于只顾经济利益,为了满足人类对生活的享受、自私的欲望和贪婪,人类对大自然的掠夺已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破坏。这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发生着深刻的影响。

这种最终将毁灭人类的破坏始于人类道德的败落。这里将系列报道我们收集的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这种生态的恶化是触目惊心的。然而,人们仍旧在不可控制的道德下滑中难以自拔。其实,天地乃为人而存。人不循道,不可称其为人,天地为何而存?


◇◇◇ ◇◇◇ ◇◇◇

提起内蒙古草原,至今很多人心目中还会涌起一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意想像。然而,严酷的现实告诉人们,在内蒙古的大多数地方,这种美景几乎已成为历史。今天内蒙古的大草原正在被黄沙吞噬。

内蒙古毗邻北京,横跨东北、西北、华北,东西长2400多公里,南北宽1700多公里。东部的大兴安岭、中部的阴山山脉和西部的贺兰山,呈弧带状构成了内蒙古的外缘山地。山地的北部为古老的内蒙高原区,南部为河套平原,隔黄河与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相连接,山地的东部是松辽平原的一部分。海拔高度整体都在1000米左右。

内蒙古由西向东分布着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齐四大沙漠和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和呼伦贝尔四处沙地及面积辽阔的戈壁,总面积约占中国领土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它们在中国大陆的北缘构成了一道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万里风沙线。这道线上春冬两季每年刮大风20至100天,风蚀沙化严重。

内蒙古与华北平原的海拔差距达到近千米。在内蒙古高原这道屏障之下,便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故此内蒙古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到华北、东北乃至沿海。例如,位于内蒙古中部的浑善达克和科沁沙地,距北京直线距离仅250公里。一旦内蒙古高原黄风飙起,沙尘东去南下,几乎势无可挡。

2004年起于3月26日的沙尘天气,席卷了中国北方11个省区市的304个县市。其中甘肃河西地区、内蒙古中西部出现大范围区域性沙尘暴,东北西部出现浮尘、 扬沙天气。27日晚,沙尘侵入北京,形成今春以来最大强度的大风扬沙天气。

近年来,每年的2月至5月,频繁的沙尘暴侵害着西起新疆、青海、甘肃、宁夏,东穿内蒙古全境至东北三省,南至陕西、山西、河北北部、北京及天津,季节性的沙尘暴已成为北方中国一大显著气候特征,且近年来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据中国国家有关部门沙尘暴课题研究表明,每年冬春影响中国的沙尘暴源区有境外源区和境内源区两大类。境内源区则主要在内蒙古东部的苏尼特盆地、浑善达克沙地中西部、阿拉善盟中蒙边 境地区(巴丹吉林沙漠),新疆南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北疆的库尔班通古特沙漠。

内蒙古草原本是防止沙漠南侵的绿色屏障,如今却变成了沙尘之源。据记载,2001年有14次沙尘暴起源于内蒙古境内,占当年沙尘暴总次数的44%。而据卫星影像和地面监测信息综合评估,最近的这次沙尘天气,亦起源于内蒙古阿拉善高原西部。故此,在民间一向有“尘起额济纳”之说(额济纳位于内蒙古最西部的阿拉善盟的最西部)。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科学家的有关研究发现,近40年来,中国沙漠化土地明显扩张的区域几乎都在内蒙古境内。包括浑善达克沙地周边、科尔沁沙地西南和西北缘、毛乌素沙地中北部以及巴丹吉林沙漠的东部。其中,沙化土地增幅最大的部分在浑善达克沙地。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块沙地的流动沙丘增加了17倍之多,沙地面积以每年6000公顷的面积持续扩张。仅在1980年后,内蒙古的沙漠和沙化土地面积大约增加了30%~50%。

据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的统计表明,目前科尔沁沙地正在以每年150米的速度向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城市群和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城市群进逼;浑善达克沙地则更以每年1.8公里的速度向外扩张。内蒙古境内的乌兰布和、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三大沙漠正在迅速靠拢,即将会合成中国最大的一片沙漠。与此同时,内蒙古的土地仍然处于快速沙漠化的进程中,保持着每年1000万亩的土地沙化扩展速度,内蒙古地区沙漠土地已达42.08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面积的35.66%。

沙漠的扩张就是草原的消失。目前内蒙古全区可利用草场面积约为5170万公顷,与1990年时的6800万公顷相比,又减少了1630万公顷。在内蒙古与四大沙漠和四大沙地同样知名的,还有内蒙古的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乌兰察布、鄂尔多斯、乌拉特六大草原。如今,六大草原多数已退化成为沙地。

鄂尔多斯大草原因其面积广阔,曾被誉为“中国第一大草原”。但是现在,站在苍茫的鄂尔多斯,满眼都是半沙化的旱地。

内蒙古通辽市林业局官员称,原来的科尔沁草原中已经出现了面积达5.06万平方公里的沙地,1999年以来连续五年的大旱更为沙地植被的恢复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作为世界著名的四大优良草原之一的锡林郭勒大草原也未能幸免。2000年,由于持续的干旱造成蝗虫成灾,锡林郭勒1.8亿亩草场遭受蝗虫灾害,大片草场根本没有返青,返青的草场也再次干枯。2001年,这里又遭受雪灾,进入夏季后干旱也仍在持续,蝗虫再度侵袭。连续的旱灾与蝗灾让锡林郭勒大草原严重沙化。据调查,锡林郭勒草原全境退化草场已占可利用草场的64%,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65.7%,风蚀沙化面积1100万公顷,占全盟土地55%以上。正因为如此,锡林郭勒盟成为2000年春季几场沙暴的强中心。

从呼伦贝尔到锡林郭勒,从科尔沁到呼和浩特,这些历史上的水草丰美之地,如今即使在雨水好的年份,在草木最为繁茂的8月,能没过脚面的草原已经不多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面积的退化草场,断断续续的沙荒地,在干旱的年份和干旱的季节,几乎寸草不生,赤地千里!

草原的消失和加速度扩大的荒漠化,给沙尘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沙源。这一切,究竟是怎样发生的?
  
内蒙古社科院科学家,在对阴山北麓四个旗(乌拉特中旗、达尔汗茂明安旗、四子王旗、苏尼特右旗)进行了为期三年多的调查研究后认为,近30 年来,气候对荒漠化形成的影响并不显著,荒漠化主要由人为因素所导致。其中农耕的影响占70%以上,超载过牧的影响占12%。

据内蒙古自治区城调队的保守估计,在内蒙仅因为被人工开垦种粮、种草、种树而出现沙化地的面积至少在1.1亿亩以上。
  
作为典型牧区的呼伦贝尔、锡林郭勒、阿拉善,从1949年到1998年期间,耕地面积分别由226.35万亩增加到1883.99万亩、由212.1万亩增加到441.4万亩、由0.5万亩增加到25.02万亩。

呼伦贝尔草原曾经是中国最好的天然草场之一。在1958年以前,还只有零星耕种,面积很小。1958年,呼伦贝尔建立了25个自营农场,成为国家垦荒的重点地区,到1962年末共垦荒19.8万公顷。由于是机械化开荒,由拖拉机牵引的双轮双铧犁能够翻地30厘米~40厘米,在风力作用下,田间很快出现了风蚀现象,出现了流动沙丘。就这样,在不到50年间,过去的呼伦贝尔草原就变成了呼伦贝尔沙地。这一带曾是呼伦贝尔最好的草场,但恰恰因为水草最丰美,也被垦植得最深重,如今变成沙漠化最严重的地方。

当地百姓有形象的描述:“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梁。”大面积的生态因此而发生恶化。

未遭到农耕开垦的草场也未能幸免。严重的超载过牧,使这些草场也在加剧退化。从1947年至今,内蒙古全区人口由561.7万增长到3200余万。同时近年来畜产品利益较好,更是大大刺激了畜牧业的发展。

但是草原并非可以无限度的养育人畜。1947年,内蒙古牧区每只羊单位占有草场尚达3.3公顷,可以进行大范围游牧。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口、牲畜、耕地迅速增加,侵占了草原,每只羊单位占有草场0.87公顷。今天,这一数字已经进一步缩减到了0.42公顷。学界通常认为,以内蒙古草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在基本维持生态环境水准的情况下,仅靠草原畜牧业,内蒙古只能养活70万人,牲畜3000万头。现实中,内蒙古的牲畜存栏数已由1983年的 3917.8万头增长到2000年的6209.5万头,数量增长了约70%。

以有限的自然资源,牲畜的增加只能以草原的沙化、退化为代价。农牧业的发展,一方面是经济增长的黑字,另一方面都是生态环境的赤字。短期内牧民生活得到较快提高,但这也成为草原大规模退化的根本原因。
  
受当地自然环境和沙尘的影响,牧民们只能通过养羊和种苞米获得一些收入,一年也就 2000块钱左右。在牧民的印象中,也就是这五六年,沙尘暴开始厉害起来,雨水也一年比一年稀少。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这个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对他们已是陌生之地。

根据中国气象部门的记录,20世纪50年代全国仅发生过5次强沙尘暴,进入90年代,则发生了23次。受沙尘暴影响所导致的社会经济损失逐年增长。20世纪50至60年代,沙化土地每年扩展1560平方公里;70至80年代,每年扩展2100平方公里;到了90年代,每年扩展2460平方公里。

迅速沙化的土地,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尘资源。

(参考资料:“溯源沙尘暴”)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与环境

人与环境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