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价值连城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12年05月05日】

【原文】

赵惠文王(1)时,得楚和氏璧(2)。秦昭王(3)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解】

(1)赵惠文王:?~西元前266,战国时赵国君,名何。任用廉颇、赵奢为将,蔺相如为上卿,均有功绩国赖以安。
(2)和氏璧:根据《韩非子.和氏》篇的记载,战国时楚人卞和自楚国山中得一璞玉,曾献于楚厉王和武王,皆因被鉴定为石头,先后被砍去左、右足。至文王即位,得知卞和抱璞痛哭于荆山下,遂命玉工理其璞,制成宝璧,命名为“和氏璧”。
(3)秦昭王:即秦昭襄王。名稷,战国时秦国君,生卒年不详。在位时用范雎采远交近攻之策,向东扩展,国势强盛。然于和氏璧事件与渑池之会,皆受挫于赵蔺相如。

【故事阐述】

楚人卞和从楚国的山中得到一块玉璞,把它献给楚厉王,经玉工鉴定为普通的石头,厉王以为卞和骗他,所以砍去卞和的左脚。

等到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再次献上玉璞,玉璞还是被鉴定为石头,卞和便被砍去右脚。

到了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在荆山下大哭三天三夜,哭得泪尽泣血,文王得知这件事情后,便命令玉工把玉璞剖开,得到一块宝玉,将它琢磨成璧,命名为“和氏璧”。

后来这块和氏璧被赵惠文王辗转得到,秦昭襄王知道此事后,就派使者送信给赵惠文王,表示愿意以十五座城池换他的和氏璧。因为这十五座城相连,所以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价值连城”,用来形容物品十分珍贵。

【讨论】

(1)楚人卞和献玉的过程为何?“和氏璧”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
(2)秦昭襄王也想要和氏璧,所以他开出什么条件来换取呢?

【造句练习】

例:这幅画作价值连城,据说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著名画家所画。

【课后时间】

成语接龙。

价值连城>()>()>()>()>()

参考答案:

价值连城>(城下之盟)>(盟山誓海)>(海市蜃楼)>(楼台近水)>(水落石出)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