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士大夫的“顶门针”(外二篇)

秦如初


【正见网2010年10月26日】

一、想救的没救成,不想救的偏得救

在皇帝身边的侍从官,负责奏报、批复公文,他们对皇帝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有些犯了大罪的大人物,便会去贿赂他们,请他们从旁为自己说情,以便减刑免死。

有一个官员,向宋真宗(赵恒,纪元998―1022年在位)呈报一名官吏贪污案。

宋真宗正在查阅案犯的材料,心里有点想从宽处理,但还没说出来。

这对,那个官员就禀报求情说:“这人是魏振男,过去对皇上十分的……”这时,宋真宗忽然出人意外的大发脾气,质问道:“因为他是魏振男,就可以干违犯国法的事吗?”当即便一把推下魏振男的案卷材料,不再审阅,说:“按照国法执行!”魏振男便被判处了死刑。

后来,又有另外一名侍从官,他每向皇上汇报事务时,总是小心谨慎地等待皇上自己定夺,从不自作主张。

忽然有一天,又遇到一个犯有贪赃罪的官员。宋真宗主动问他道:“这桩案件,应该如何处理?谈谈你的看法。”

那位侍从官,没有罪犯来贿赂他,他也不想替罪犯讲情,就回禀道:“此人罪有应得!听说他曾流着眼泪说,玷污了陛下的希望,没有脸面来面君,只求一死了之。那当然是该死。”

宋真宗听完这番话以后,反而决定特意减轻了对该犯的惩罚,将其从轻发落。

从这两件事来看,侍臣们怎样讲话,他们讲话的后果如何?罪犯的该不该杀头?以及皇上的不同态度,好像冥冥之中,都有天意使然。不是谁想救谁、不想救谁,就能达到目的的。

二、士大夫的“顶门针”

缪仲仁口齿伶俐,思辩敏捷,可与唐代诗人王维相比。但他仍然惋惜自己的“舌端太纵横”(口舌太随便,没有约束)。

他常讲:“多知为败,多言数穷:此两语者,士大夫应作‘顶门针’也。(知道得太多,容易坏事;话说得太多,常导致困窘不堪。这两句话,可作为士大夫们修身的关键)”

三、千言不济世,字字重如金

话语若不关乎有益于世,例如贾谊的数千言语,对社会有何帮助?
话语若能切合社会实际.例如郇模的三十字言语,亦足重于泰山,显现出极大作用。

附注:

贾谊,公元前201一前169年,汉朝洛阳人,世称太傅,又称贾生。

郇模,唐朝晋州人,模一作谟。大历中元载弄权,郇模以麻束发,持竹笥苇谍,行哭长安东市。有人问他:“你要干什么?”他回答说:“吾有字三十,欲以献皇上,皇上如果认为无意义,我便以笥自毙死,用草席卷我遗体而弃之。”皇帝召见了他,赐给他衣服穿,在客馆内接见他,问他写的三十个字是什么?他讲述的那三十个字,各论一事,多切中时弊。

(以上均据郑瑄《昨非庵日纂》)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