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浮光掠影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10年04月28日】

【原文】

沧浪云:“不落言筌,不涉理路。”按:此二言似是而非,惑人为最。夫迷悟相觉,则假言以为筌;邪正相背,斯循理而得路。迷者既觉,则向来之言还归无言;邪者既返,则向来之路未尝涉路,是以经教纷纭,实无一法可说也。此在教家已自如此,若教外别传则绝尘而奔,诚非凡情浅见所测,吾不敢言也。至于诗者,言也,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咏歌之,但其言微,不与常言同耳,安得有不落言筌者乎?诗者,讽刺之言也,凭理而发,怨诽者不乱,好色者不淫,故曰:“思无邪!”但其理元或在文外,与寻常文笔言理者不同,安得不涉理路乎? 沧浪(1)论诗,止是浮光略影(2),如有所见,其实脚跟未曾点地,故云:“盛唐之诗如空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种种比喻,殊不如刘梦得云“兴在象外(3)”一语妙绝。
清.冯班《钝吟杂录.卷五》

【注解】

(1)沧浪:严羽,字仪卿,一字丹丘,自号沧浪逋客。南宋邵武人,生卒年不详。为文学批评家,论诗以不涉理路、不落言筌为上,且以禅说诗,清人王渔洋本其说而立神韵一派。着有《沧浪诗集》、《沧浪诗话》等。
(2)浮光略影:浮光,物体表面反射的光。略影,即掠影,指一闪而过的影子。
(3)兴在象外:感兴存在于表象之外。兴,音同“姓”。诗六义之一,先言他物以引领所咏之事的诗歌作法。

【故事阐述】

这个成语可能出自于清代冯班《钝吟杂录.卷五》这篇文章的“浮光略影”。冯氏纠缪的对象是宋代严羽所写的《沧浪诗话》。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有一段话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这段话的大意是说:诗的写作,不是用来卖弄学问,谈道说理的;所以诗的最高境界最好不涉及理论,也不要只是卖弄语言文字。冯班认为严羽的说法是大有问题的。诗是用来“言志”,也就是用来“说出意念”的,为了把感情充分发抒,所以演变成咏歌,这虽然和正常言语不同,但也是“言”呀!怎能说“不落言筌”呢?诗也可以拿来表述讽刺的情感,这也就是论理呀!怎么可以说是“不涉理路”呢?因此他认为严羽的见解就像自己形容盛唐诗所用的一些比喻:“空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一样,都是“浮光略影”,看起来似有见地,其实就像一个人的脚跟没踏在地面上一样,是相当空泛,不可信的。后来“浮光掠影”这个成语可能就从这里的“浮光略影”演变而出,用来比喻见识粗浅,不够仔细深入,也用来特指文章内容肤浅空泛;有时也用来形容印象不深刻。

【讨论】

(1)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对诗的写作看法为何?

(2)冯班认同严羽的说法吗?他的论点又为何?

【造句练习】

例:回首童年,往事如浮光掠影般,瞬间就消失了。

例:他这种浮光掠影的论调,令人难以信服。

【相似成语】

走马看花、蜻蜓点水

【课后时间】

成语解释配对。

(1)( )浮光掠影 (A)人生好像短暂的梦幻。
(2)( )浮生若梦 (B)形容印象不深刻。
(3)( )浮云朝露 (C)比喻奸臣蒙蔽君王,残害忠良。
(4)( )浮云蔽日 (D)比喻人生的短暂。

参考答案:

(1)( B )(2)( A )(3)( D )(4)( C )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