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李纲力谏退金兵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9年12月10日】

【原文】

靖康元年,以吴敏为行营副使,纲(1)为参谋官。金将斡离不兵渡河,徽宗东幸(2),宰执议请上暂避敌锋。纲曰:“道君皇帝挈(3)宗社以授陛下,委而去之可乎?”上默然。太宰白时中谓都城不可守,纲曰:“天下城池,岂有如都城者,且宗庙、社稷、百官、万民所在,舍此欲何之?”上顾(4)宰执曰:“策将安出?”纲進曰:“今日之计,当整饬军马,固结民心,相与坚守,以待勤王之师。”上问谁可将者,纲曰:“朝廷以高爵厚禄崇养大臣,盖将用之于有事之日。白时中、李邦彦等虽未必知兵,然藉其位号,抚将士以抗敌锋,乃其职也。”时中忿(5)曰:“李纲莫能将兵出战否?”纲曰:“陛下不以臣庸懦,傥使治兵,愿以死报。”乃以纲为尚书右丞。

宰执犹守避敌之议。有旨以纲为东京留守,纲为上力陈所以不可去之意,且言:“明皇闻潼关失守,即时幸蜀,宗庙朝廷毁于贼手,范祖禹以为其失在于不能坚守以待援。今四方之兵不日云集,陛下奈何轻举以蹈明皇之覆辙乎?”上意颇悟。会内侍奏中宫已行,上色变,仓卒降御榻曰:“朕不能留矣。”纲泣拜,以死邀之。上顾纲曰:“朕今为卿留。治兵御敌之事,专责之卿,勿令有疏虞(6)。”纲皇恐受命。未几,复决意南狩(7),纲趋朝,则禁卫擐甲(8),乘舆已驾矣。纲急呼禁卫曰:“尔等愿守宗社乎,愿从幸乎?”皆曰:“愿死守。”纲入见曰:“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下孰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上感悟,遂命辍行(9)。纲传旨语左右曰:“敢复有言去者斩!”禁卫皆拜伏呼万岁,六军闻之,无不感泣流涕。

命纲为亲征行营使,以便宜从事(10)。纲治守战之具,不数日而毕。敌兵攻城,纲身督战,募壮士缒城而下(11),斩酋长十余人,杀其众数千人。金人知有备,又闻上已内禅,乃退。

(出自《宋史・卷三百五十八・列传第一百十七》)

【注释】

(1)李纲(1083年-1140年),字伯纪,邵武(今属福建)人。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進士。他和赵鼎、李光、胡铨合称南宋四名臣。
(2)金将斡离不兵渡河,徽宗东幸: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南下,迫近东京开封,徽宗慌忙将帝位让给太子赵桓,自己以烧香为名,跑到镇江避祸。
(3)挈(音切):带领。
(4)顾:回头看,泛指看。
(5)忿(音份):生气。
(6)虞:忧虑。
(7)狩:指帝王视察诸侯所守的地方。
(8)擐(音患)甲:穿上铠甲。擐,穿。
(9)辍行:停止出行。
(10)便宜从事:根据情况见机行事。
(11)缒(音坠)城而下:用绳子捆着放下城去。缒,用绳索拴住人或物从上往下放。

【语译参考】

靖康元年,钦宗任用吴敏为行营副使,李纲为参谋官。金将斡离不率兵渡过黄河,徽宗东幸避难,宰相执政商议请钦宗暂时回避敌人锋芒。李纲说:“道君皇帝因为宗庙社稷的缘故,传位给陛下,现在舍弃宗庙社稷而离开,可以吗?”钦宗默不作声。太宰白时中认为都城不可守,李纲说:“天下的城池,难道还有像都城这样的吗?况且宗庙、社稷、百官、万民之所在,舍弃这里还想到哪里去?”钦宗环视大臣们说:“有什么策略提出来?”李纲進奏说:“今日的良策,应当整治激励兵马,安定团结民心,共同坚守,以等待救援王室的军队。”钦宗问谁可以担任将领,李纲说:“朝廷平日以高官厚禄丰富的给养大臣,就是为了有事时要用他们。当今白时中、李邦彦等,虽然是书生未必懂得用兵,然而凭藉他们的职位名号,抚慰驾驭将官兵卒以抗击敌人的前锋,却正是他们应该做的。”白时中生气地说:“李纲不能出战吗?”李纲说:“陛下不以臣下懦弱,倘使整治军队,臣愿以死报效。”钦宗于是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丞。

当时宰执大臣仍然不放弃躲避敌人的议论。于是下旨任命以李纲为东京留守,李纲极力陈述不可以离去的原因,并且说:“唐明皇听到潼关失守,立即到川蜀,使宗庙、朝廷毁于贼人之手,范祖禹认为唐明皇的失策,在于不能坚守以等待救援。现在四方的兵将不到几天就会云集而来,陛下为何要轻举妄动蹈上唐明皇的覆辙呢?”钦宗颇有回转之意。但宦官内侍上奏说中宫、国公已经起行,钦宗脸色大变,匆忙走下床榻说:“朕不能留在这里了。”李纲哭泣下拜伏地,以死请求皇上留下。钦宗看着李纲说:“朕今天为爱卿留下,治理兵将抵御敌寇之事,全部委托爱卿,千万不要使我忧虑。”李纲接受使命。没多久,钦宗又决定南幸避敌,李纲赶到朝中,禁卫军已经穿上铠甲,皇上的车子也准备好了。李纲急忙对禁卫军大喊:“你们愿意坚守宗庙社稷呢,还是愿意跟从皇上离开?”都回答说:“愿意死守城。”李纲進入面见皇上说:“陛下已经答应臣要留下,又准备离开是为什么?现在将士父母妻子都在都城之中,愿意以死守城,万一中途跑散回来,陛下谁来保护?现在敌兵已经逼近,知道您的车子还未跑远,用矫捷的快马急追,陛下如何抵御他们呢?”皇上醒悟,就下命令停止出行。李纲传旨告诉左右大臣说:“有谁敢再说离开的人斩首!”禁卫军都拜倒在地高呼万岁,全军听说,没有不感动流泪的。

钦宗命李纲为亲征行营使,根据情况见机行事。李纲准备守城作战的器械,没几天就准备完毕。敌军攻城时,李纲亲自督兵作战,招募勇士用绳子捆着放下城去,斩杀金兵头目十几人,杀了其他兵士几千人。金人知道城中有防备,又听说徽宗已禅位于钦宗,就退兵而去。

【研析】

华夏文明一再演绎着由盛而衰的命运,所以不断经历朝代的更迭。总是开国之初,体念创朝唯艰,励精图治;接着守成,维持国运;过不了多时,则江河日下,人心败坏,小人得志,导致朝政紊乱,尽是一批唯利是图、贪生怕死之辈。所以一旦面临外患,不但不能起而保家卫国,反而想先逃命要紧。于是徽宗急忙禅位于钦宗,跑到镇江避祸。钦宗在宰执大臣建议之下,亦想放弃都城远离避祸。只有李纲力主要守城退金兵,他泣拜,以死请求皇上留下,晓以大义,不要蹈唐明皇覆辙,才打消皇帝出走念头。试想,群龙若无首,岂不是成一盘散沙,遇到重大事项如何裁决,何况是一国之君,自己先行逃难,等同告诉百姓放弃希望。两军对峙,首重心理作战,如果不能身先士卒,给部属激励及信心,所失去的,将来想要补回,恐怕得花更多的心力与时间,而且未必有机会,如此简单的道理,若还想不通,也真是无药可救了。李纲虽决心重整朝纲,但北宋末年已病入膏肓,后来又遭主和派所斥,遭贬流放。一个具有满腔热血想报效国家的人,却生不逢时,孤掌难鸣,只能徒叹奈何。


【延伸思考】

1.李纲力谏退金兵,宰执大臣力主回避敌人锋芒,一时让钦宗陷入两难。如果你是钦宗,会赞成李纲的意见,或是同意其他大臣的看法,为什么?
2.李纲处在那样的时代,简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如果你也碰到无法施展抱负的领导者,你会怎么做?
3.请你分析李纲能击退金兵的原因。

【参考资料】

1.《二十六史精粹金译下》门归 主编 建宏出版社 1994年8月出版
2.《白话续资治通鉴》(第六册)沈志华 主编 建宏出版社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