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47):包诸左石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9年06月29日】

包(ㄅㄠ)。(bāo)

【历史来源】

1、出自于风姓。是上古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太昊(伏羲)的后代。太昊创制八卦,教民捕鱼、畜牧,以充庖厨,所以又名庖牺或庖羲。根据《路史》资料记载:"包羲氏后有包氏"。

2、出自于申姓。是春秋时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申包胥,楚国君袜冒的后裔,故又称王孙包胥。他曾经远赴秦国求兵救援楚国。所以申包胥的后代便以其名字中的包字为姓。

3、另外根据《后汉书》载,丹阳包氏,本为鲍氏,为避王莽之乱,改鲍为包,成为包姓的一支。

【郡望】

1、丹阳郡:即秦朝的鄣郡。汉武帝元狩二年(西历前121年)更名为丹阳郡,相当于今安徽省宣城地区。晋代改置宣城郡,治所在宛陵,即今安徽省宣城县。

2、上党郡:战国时,韩国初置上党郡,秦灭韩后因之。治所在壶关(今山西省长治市北)。西汉时移治长子(今山西省长子县)辖镜相当于今山西省境内沁水以东地区。

【堂号】

刚毅堂、清河堂、孝肃堂 都是根据包拯命名的。宋时包拯,龙图阁大学士,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是著名的清官。他立朝刚毅,贵戚宦官无不敛手,男女老少皆知其名。死后谥忠肃。

【历史人物】

包拯

包拯(西元999-1062年)字希仁,芦洲合肥人(安徽合肥),北宋天圣五年(1027)進士。

中進士后,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远去为官,直到双亲相继去世,守孝完毕,才在亲友的劝说下为官,期间长达十年之久,故以孝闻于乡里。

宋景佑四年(1037),包拯担任天长(安徽天长)知县,颇有政绩。任满后,调任知端州(广东肇庆)。回京任监察御史里行,又改监察御史,为“言事官”,对处事不当,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進行弹劾。为惩治贪官,自庆历四年(1044)廿八月,他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赃吏》,认为“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包拯七次上书弹奏江西转运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蝎”,残害百姓。并严厉批评宋廷的任官制度。皇佑二年(1050)至三年间,包拯知谏院,曾三次弹劾外戚张尧佐,审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特大诈骗案,震动朝野。

包拯在历官三司户部判官及三司副使期间,先后出任京东,陕西,河北等路转运使,每至一地,都以减轻民间负担、改革弊政、发展生产为己任,提出了“宽民利国”的经济思想。

多次为了国家大事,说了皇帝不爱听的话,论斥权幸大臣,请求罢去皇帝赐给亲信官僚们的恩宠,一切改由主管机构正常渠道進行。他将唐朝魏征给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写出来,呈给宋仁宗为座右铭,时刻警惕,以国家大事为重。请求仁宗虚心纳谏,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为主”,偏听偏信,而要爱惜人才,除去苛刻,严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说,不随意大兴土木,如此等等,朝廷多采纳施行。

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权知开封府,他于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三年六月离任,前后只有一年有余。但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把号称难治的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敢于惩治权贵们的不法行为,坚决抑制开封府吏的骄横之势,并能够及时惩办诬赖刁民。

由于包拯在开封府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敢于碰硬,贵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听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儿童妇孺们都知道包拯之名,亲切称呼他为“包特制”。开封府广泛流传着这样的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用阎罗比喻包拯的铁面无私。

宋嘉佑六年(1061),他官至枢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大街小巷都可听得到。”朝廷赠官吏部上书,有“奏仪”十五卷传于世。

诸(ㄓㄨ)。(zhū)

【历史来源】

1、源自于以人名为氏。西汉初期,有人名叫无诸,他是战国时期越王勾践的后代无诸。秦朝末期,无诸率领着部将帮助刘邦打败项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汉朝建立以后,无诸被刘邦封为闽越王。他的后代以他的名字作为姓氏。

2、源自于诸葛氏复姓变化而来。五代十国的时候,后周有位贵族叫诸葛十朋,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后,又不愿别人打听到他,诸葛十朋就改姓名诸十朋,隐居在会稽山中,他的后代于是改姓单姓诸,成为诸姓的又一个来源。

3、源自于食邑。根据《姓苑》上的记载,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诸邑(今山东省诸城南),鲁国大夫就在这里生活,他的人民采食在此。他的后代便以封邑诸为姓。

4、源自于姒姓,越国大夫诸稽郢之后。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的记载,诸姓出自姒姓,是战国时越国的后裔,即越国大夫诸稽郢的后代。

【郡望】

琅?郡:秦始皇置。相当于今天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

【历史人物】

诸福坤

诸福坤,清光绪年间人,字元简,号杏庐,周庄镇杏村人。其父诸文渊,擅长书画。精通医药。诸福坤早年博览勤学,曾考入京师国子监,为增贡生。与元和知县李超琼、湖南巡抚吴大澄等人积极赞同陶煦的减租变革方案。

后归居田园,以利乡济邻之事为己任。并将“荒江老屋”取名为“杏庐”绝迹城市,专心著作。“人瘦不食肉,医穷知著书”。元和县令李超琼闻其人品德高尚,认为近十年来所少见。

诸福坤博学善文,为众推崇,所造就后生以文行名者尤多。柳亚子之父柳念曾、叔父柳慕曾都是当年诸福坤门下的弟子。辛亥革命时期的风云人物陈去病,15岁时从同里镇来周庄,从诸福坤学习5年,遂成一代巨匠。诸福坤著有《杏庐文钞》6册。

左(ㄗㄨㄛˇ)。(zuǒ)

【历史来源】

1、以官名为氏。左史,原为周代史官。周穆王时有左史戎父,春秋时楚灵王有左史倚相,其后皆有左氏。

2、根据《姓考》及《吕览》所载,古有左国,以国为氏,黄帝臣左彻为其后。一说左彻为左姓之始。

3、出自于姜姓。根据《广韵》所载,春秋时齐国公族有左、右公子之分,后左公子的后代便以左字为姓,形成左氏。

4、以职官名为姓。根据《元和姓纂》记载,春秋时各诸侯国大都置有左史官,其后便以左为氏。楚国威王有左史官倚相,周穆王有左史戎夫、左史老,均为左史官,后以官为氏。他们皆为左氏之祖。

5、出自于他族或他族改姓而来。明、清云南永昌府腾越亭(今腾冲)、蒙化府(治所在今巍山)等土司有左姓,系彝族;清满洲八旗姓哈斯虎氏,后改为左姓。

【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置济阳郡,南渡后废,其故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山东省东明县南一带。

【堂号】

1、传经堂:孔子作《春秋》,左丘明为了传《春秋》作了《左传》,详细解释了《春秋》的内容。

2、高义堂:春秋时候左伯桃和羊角哀一起到楚国去谋事,途遇大雪,天寒食绝。伯桃把自己的衣服、粮食都给了羊角哀,让他一人到楚国去,免得二人都冻饿而死。伯桃自己则钻到一棵大树的树洞里冻饿而死。羊角哀在楚国得官后,回到那棵柳树下劈开树干,重新礼葬了左伯桃。

3、左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三都堂”、“敦厚堂”等。

【历史人物】

左光斗

左光斗(西元1575年-1625年),明朝安庆桐城(安徽)人,字遗直、共之,号浮丘。他不但是明朝官员,同时也是史可法的老师。因对抗大宦官魏忠贤,下狱,死。

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与杨涟同年進士,授中书舍人。明熹宗刚即位的时候,魏忠贤乱政,杨涟上了一份奏章,揭发魏忠贤二十四条罪状。左光斗等七十余人大力支持他,草奏弹劾忠贤等三十二斩罪,但熹宗皆不信。

魏忠贤反诬陷杨涟等六君子,接受熊廷弼的贿赂,判定杨涟、左光斗各坐赃二万,魏大中三千。后左光斗等人被捕下狱,受酷刑折磨,史载“五日一审,裸体受拶、夹、棍等刑,不能跪起,平卧堂下受讯”。

将死之前,左光斗的学生史可法买通狱卒,前往探监,遭光斗怒斥离去。史可法受光斗“忠义”感召,继其志业,忠君爱国,亦身殉社稷。

天启七年(1627年)明熹宗逝世,明思宗即位,惩办魏党,魏忠贤自杀。

南明福王弘光时,为左光斗平反,谥忠毅。

方苞《左忠毅公轶事》有一段极感人的描述:一日,使史公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樗,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前来!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掷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石(ㄕ?)。(shí)

【历史来源】

1、出自于姬姓。春秋时康叔的6世孙卫靖伯有个孙子叫公孙雌,字石,又称石雌,是卫国的贤臣。卫桓公二年,其弟州吁骄奢,被桓公撤去将军之职,出奔国外。十几年后,州吁领着党徒潜回国内,刺死桓公,自立为君。石雌之子厚也参与了密谋,被拜为大夫。后石雌把州吁和石厚骗到陈国,又暗中给陈桓公写了一封密信,信上说:“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所以,州吁到陈国后,立即被抓了起来,后来,石雌命人杀州吁、石厚于陈,然后迎立桓公之弟公子晋为国君。《春秋》称赞石雌说:“石雌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厚的儿子骀仲,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石氏。史称石姓正宗。

2、出自于姬姓和子姓。郑国(姬姓)又大夫石癸,宋国(子姓)又公子段,字子石,他们的后代都称为石氏。

3、出自于他族加入或他姓改姓。如,隋唐时期“昭武九姓”之一,当时西域石国(今乌兹别克塔什干一带)。有人迁居中原,便以石为姓;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鲜卑族代北三字姓乌石兰氏改为汉字单姓石氏;十六国时有张氏、冉氏改为石氏;根据《北史》记载,有娄氏改为石氏者。

【郡望】

1、武威郡:汉元狩二年(西历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东北。十六国时前凉、后凉、南凉、北凉皆建都于此。

2、渤海郡:汉置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县一带)。

3、平原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
4、上党郡:战国韩始置郡,治所在壶关(今山西长治市北)。
5、河南郡:汉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堂号】

徂徕堂:宋朝石?,徂徕人,官国子直讲(国子监的教授)。他写文章批评时政,毫无顾忌,升太子中允,作《庆历圣德诗》,人称“徂徕先生”。而石姓又以“平原”等为其堂号。

【历史人物】

石涛

石涛,(西元1642→1718年)本姓朱,字若极。石涛幼年的时候正好遭遇到明朝灭亡,他的哥哥便带他進入寺庙当僧侣,法名原济。

石涛早年居无定所,曾经浪迹黄山、庐山、江浙等地区。他擅长画山水,师法造化,主张“借古开今”,具有创新的精神。他也很擅长画花卉、兰花、竹子。

石涛为清初四僧之一,自称苦瓜和尚。石涛是明朝皇帝的后裔,原名朱若极。当年明朝崇祯皇帝在梅山上吊自杀,明朝的江山大半为满清所占领,而石涛的父亲为了延续明朝宗室,便到了广西自称监国,不过,不到半年,便被清军杀害。父亲的部属便带着他逃到广西全州,当时的石涛还不满十岁,为了避免清廷的迫害,以及亲身经历过国破家亡之痛,不久便出家当了和尚。

石涛在中年的时候,曾经待在安徽省黄山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那儿画画写生。黄山的景色非常雄伟,有巨大奇特的岩石、古老盘旋的松树,还有变化多端的云海,相当好看,这也让他领悟到大自然生动的姿态。黄山的风景给了石涛很多的灵感,他不模仿古人的画法,而是以黄山真实的景色为对象。住在黄山的这段时间,他画了许多黄山图,这也是石涛在山水画表现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石涛的山水画非常真实,同时也相当具有创造性,他不光只是依样画葫芦,也主张“搜尽奇峰打草稿”,意思是先用眼睛观察山水的景象,经过自己的思考,再用笔 墨将他所构思好的景物表现出来。因此,我们看到的山水画变化多端,和实际的景色并不相同,这就是画家的创造性。

除了画画有自己的个性外,石涛也是一位富正义感的人。在他的作品里,常会表现出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愤慨。例如他曾经画过一幅野草图,在一条主要道路上,却长满了野草。这个意思是,主要道路是给行人走的,应该是要宽敞平坦,但是这些野草却长在道路上,阻碍了行人。石涛把当时社会上一些不好的官员比做野草,因为他们的存在,使老百姓的生活过得相当困苦。
  
石涛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画家,他的画,带给中国画坛相当大的影响。在明清两个朝代,多数的画家都以模仿古人为主,石涛则打破这种模式,用自己的画法画出自己的风格,在中国画坛中算是一位很特别的画家。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