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明君社绝“五阻”,国家才能稳定富足

陆文


【正见网2008年11月21日】

齐襄公十二年(前686),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继位,成为齐国的国君,即齐桓公。

齐桓公采纳鲍叔牙的建议,任用管仲为相。在管仲的策划经营下,齐桓公的国力日渐强盛,与晋、楚、秦同为当时的四大强国。后来,在中原诸国盟会时,齐国又跃居首领。这样以来,齐桓公便创下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辉煌业绩。

齐桓公称霸诸侯后,年纪渐老,重臣管仲也進入垂暮之年。这时,他开始担心管仲死后的政局。为此,他求教于上卿宁戚道:“管仲如今已经是风烛残年,恐怕不久就要弃我而就九泉。我担心他去世后,法令无法推行,官吏大都不会尽忠职守,国内会滋生出许多盗贼,致使老百姓怨气冲天。我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举措,才能防止出现奸邪之辈,保证齐国的稳定,让百姓丰衣足食呢?”

宁戚也是一位贤臣。他老家在卫国,家境贫寒,靠给人拉车谋生。来到齐国后,曾于车下喂牛,一边扣击牛角,一边唱歌。齐桓公见他非同凡响,叫管仲将他迎入朝内,详谈实察后,拜为上卿。他见桓公居安思危,担心身后之事,便安慰桓公道:“其实很简单,关键的一条,就是招揽和重用贤才。”

桓公又问:“怎样做才能招揽到贤才呢?”宁戚回答道:“广开贤路,考察合格后,再加以任用。提高他们的地位,优厚他们的待遇,彰显他们的名气,只要做到了这些,天下的贤士就会争先恐后地蜂拥而至了。”桓公有些犹疑地问道:“您说的这些,我已尝试做过了。可是,除了您大驾光临了之外,并没见到才能卓异的布衣之士,登门求见啊!”

宁戚解释道:“这是由于您访察不够精明,举用不够显赫,甚至使用时心有疑虑,委任的官职不高,给予的俸禄微薄。而且,一个国家之所以招揽不到人才,还因为在用人问题上,存在五大障碍。第一是,君主并不是真正的好贤若渴,左右又有谄谀之徒在位;第二是,所言有益于政事,却不被采纳;第三是,贤路阻绝,君主受蔽,不通过幸臣就难以被君主了解;第四是,执法断案之人,以严法相逼,令人卷舌吞声;第五是,身居要职之人,随心所欲,垄断权力。这五大障碍,也就是五大阻力,实在是祸国害民的绊脚石,如果不清除这五大阻力,铲除这五大障碍,国家就难得兴盛,局面也难以稳定。如果除掉了这五大障碍,就会出现人才辈出,贤能求用的局面,国家也会强盛,社会也会稳定。

“反之,在上,则君主难以察知臣民实情;在下,则堵塞了言路。所以英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就像容汇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流细水,而永为百川归宿的江海一样。只有能容纳清流,才会永享安宁。因此,要使君主安而不危,民众利而不敝,必须杜绝五阻,并非仅仅维系在一个士人的命运上。”

齐桓公听了宁戚的这番话,很受启发,表示一定要引以为鉴,杜绝“五阻”,以期在管仲死后,齐国能保持稳定繁荣的局面。

正是:

治国虽难亦不难,
关键是否真用贤。
清除五阻开言路,
民富国强金瓯灿!

视彼中共邪恶帮,
个个如虎更似狼。
祸国殃民滔滔罪,
只待天灭一扫光!

(事据《史记•齐太公世家》等)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历史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