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初级):《千家诗》: 七绝(二十七)花影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8年03月05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 ◇◇◇ ◇◇◇

huā yǐng
花影

sū shì
苏轼

chóng chóng dié dié shàng yáo tái,
重重迭迭上瑶台,
jǐ dù hū tóng sǎo bù kāi。
几度呼童扫不开。
gāng bèi tài yáng shōu shí qù,
刚被太阳收拾去,
què jiāo míng yuè sòng jiāng lái。
却教明月送将来。

ㄏㄨㄚ ㄧㄥˇ
花影

ㄙㄨ ㄕˋ
苏轼

ㄔㄨㄥˊㄔㄨㄥˊㄉㄧㄝˊㄉㄧㄝˊㄕㄤˋㄧㄠˊㄊㄞˊ,
重重迭迭上瑶台,
ㄐㄧˇㄉㄨˋㄏㄨ ㄊㄨㄥˊㄙㄠˇㄅㄨˋㄎㄞ。
几度呼童扫不开。
ㄍㄤ ㄅㄟˋㄊㄞˋㄧㄤˊㄕㄡ ㄕˊㄑㄩˋ,
刚被太阳收拾去,
ㄑㄩㄝˋㄐㄧㄠ ㄇㄧㄥˊㄩㄝˋㄙㄨㄥˋㄐㄧㄤ ㄌㄞˊ。
却教明月送将来。
 
【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湄州眉山(在今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生于北宋仁宗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卒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享年六十五。二十一岁中進士,官至礼部尚书,反对新党王安石变法而自求外职,后多次被贬,但在各地为官清正,口碑甚佳。为北宋大文豪,其诗、词、赋、散文、书法、绘画成就极高,是中国文艺史上罕见的全才。其诗善用夸张比喻,清新豪放而独具风格。散文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

【注释】

(1)重重迭迭:层层相迭。
(2)瑶台:玉石砌成的楼台。瑶,美玉。
(3)几度:几次。
(4)童:指童仆。
(5)教:让。动词读jiāo,ㄐㄧㄠ,名词读jiào,ㄐㄧㄠˋ。
(6)将:助词,用于动词后,表示动作的進行。

【语译】

花影重迭交错的映上玉石楼台,几次叫童仆打扫都扫不开。太阳落下时刚被收走,却让明月又送回来了。

【诗中有话】

整首诗表面上写的是花影,其实讲的是北宋新党。比喻小人的重重魅影登上了朝廷,被直臣多次指责都赶不走,才刚被宣仁太后收拾去,无奈又被哲宗送了回来。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任宰相,大力推行新法,史称“熙宁变法”。因为新政未能对症下药,且弊端颇多,招来许多反对的声浪。熙宁三年(1070年),好友司马光写了三封长信劝王安石废除新法,恢复旧制,没有得到认同,两人因此决裂。当时反对变法的人都被罢退,如欧阳修、韩琦、苏轼等。王安石只好重用新人,而章惇、吕惠卿等投机份子又使新法变了质。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坚决求退,不再问政。

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去世,哲宗年幼,宣仁太后垂帘听政,任用司马光为宰相,尽改王安石新法,致力恢复祖宗旧制,新党也被免职。哲宗元佑八年(1093年),宣仁太后去世,哲宗亲政。次年绍圣元年(1094年),哲宗又任命新党章惇为宰相,对旧党加以报复,程颐、苏轼、苏辙等被贬官。支持变法的“元丰党人”和反对变法的“元佑党人”,从此新旧党争不断。

苏轼于政治上虽然较偏向旧党,但也要求改革腐败的政治,他反对王安石急進的变法,也不赞同司马光全部废弃新政,因此仕途坎坷,在两党间都被排斥。这位当时的文坛领袖曾因反对新法,在“乌台诗案”(注)中差点丧失性命,也曾被贬到中国最南方的海南岛。难怪他对儿子的期许:“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其实苏轼并不完全反对王安石的变法,但人民不能接受的改革,王安石却要强制推行,就成了扰民的“苛政”了。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神宗皇帝书》提出“结人心”的政见,认为政治决策应出自人民的意愿,否则必将引发更大的危机。苏轼的见解正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他贬居各地时,确实有很多为民兴利除弊的政绩,如杭州西湖苏堤,至今仍为人所称道。

注: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李定等人指责苏轼的诗文讥讽新法,神宗下令拘捕,与苏轼往来者被牵连了七十多人。当时已经罢相的王安石上书陈情:“哪有圣王治世而杀才德之人呢?”经王安石等人出面阻挡,苏轼才免一死。乌台,指御史台,因其官署内遍植柏树,树上常有乌鸦栖息,故称乌台。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