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初级):《千家诗》七绝(十三)清明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8年02月05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 ◇◇◇ ◇◇◇

qīng míng
清明

wáng yǔ chēng
王禹偁

wú huā wú jiǔ guò qīng míng,
无花无酒过清明,
xìng wèi xiāo rán sì yě sēng。
兴味萧然似野僧。
zuó rì lín jiā qǐ xīn huǒ,
昨日邻家乞新火,
xiǎo chuāng fēn yǔ dú shū dēng。
晓窗分与读书灯。

ㄑㄧㄥ ㄇㄧㄥˊ 
清明

ㄨㄤˊㄩˇㄔㄥ
王禹偁

ㄨˊㄏㄨㄚ ㄨˊㄐㄧㄡˇㄍㄨㄛˋㄑㄧㄥ ㄇㄧㄥˊ,
无花无酒过清明,
ㄒㄧㄥˋㄨㄟˋㄒㄧㄠ ㄖㄢˊㄙˋㄧㄝˇㄙㄥ。
兴味萧然似野僧。
ㄗㄨㄛˊㄖˋㄌㄧㄣˊㄐㄧㄚ ㄑㄧˇㄒㄧㄣ ㄏㄨㄛˇ,
昨日邻家乞新火,
ㄒㄧㄠˇㄔㄨㄤ ㄈㄣ ㄩˇㄉㄨˊㄕㄨ ㄉㄥ。
晓窗分与读书灯。
 
【作者】

王禹偁,字符之,巨野(今属山东)人。生于五代北汉干佑七年(954年),卒于北宗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享年四十八岁。世代为农家,但九岁就能写出好文章。宋太宗时考中進士(983年),官至礼部员外郎、翰林学士。禹偁清廉爱民,正直敢言而不畏权势,因此多次被贬,曾贬至黄州,又称“王黄州”。反对宋初诗文的浮华,提倡杜甫和白居易朴实的诗风,开创了宋初诗文复古之风。

【注释】

(1)清明: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在西历四月四日或五日、六日。
(2)兴味:趣味。
(3)萧然:空寂冷清。
(4)野僧:山野间的和尚。
(5)乞:求取。
(6)新火:古代取火不易,火种保留一年,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禁用火,熄灭火种后,清明节再钻木取火。唐宋时期,以清明日钻得的新火点燃蜡烛,赏赐百官,称“赐新火”、“清明火”。
(7)晓:天刚亮时。
(8)与:给予。

【语译】

我在没有花也没有酒的情况下度过了清明节,冷清无趣就好似山野中的僧人。昨日向邻居讨取了新的火种,清晨的窗下正好分给读书用的灯火。

【诗中有话】

寒食节与清明节因为日期相近,逐渐合而为一,《唐会要》记载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下令:“寒食上墓……宜许上墓用拜扫礼”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年)诏令:“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加到七天假期,一直延续到宋代,让官员能从容進行扫墓之事,寒时清明是当时很重要的全国性节日,清明换新火等活动也成为寒食节的一部分。

寒食清明的活动,除了扫墓祭祖,还有踏青、赏花、插柳、饮酒、踢足球、荡秋千、放风筝等活动。禹偁出身贫苦的农家,当别人团聚春游,赏花饮酒的时候,他无花可赏,无酒可享,索然无味的度过清明节,有如云游山野的僧侣。禹偁用昨天讨来的新火,点燃窗前的油灯,清晨时分也能自得其乐的读起书来。

禹偁能安于贫困且人品高洁,可从他的做事态度看出来。宋真宗时,他参与编修《太祖实录》,因直书史实而触怒了当朝宰相,被贬为黄州知府,曾作《三黜赋》以表明心志:“屈于身而不屈于道兮,虽百谪(zhé,ㄓㄜˊ,降职)而何亏!”虽然身分被降,但无亏于正道,就算被贬谪百次有有什么关系呢!就他坚守正道的思想来看,清明时节的游乐对他而言,也没有多大的意义了。

关于寒食清明节还有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的为人和王禹偁非常相似,就是春秋时代的介之推。春秋晋文公流亡在外时,忠臣介之推曾背地里自割其肉煮给文公吃。回国后晋文公赏赐功臣,介之推隐居绵山不肯领赏,文公以为焚山他应该会出来,不料介之推宁可被烧死也不愿出山。(注)

汉司马迁《史记‧晋世家》记载,公子重耳(晋文公)流亡十九年才回国继承王位,见到咎犯向文公邀功,介之推笑着说:“公子能复国是天意,你以为是自己的功劳求赏于君主,实在太羞耻了。我不愿和这种人共事。”于是渡河归隐。晋文公赏赐功臣时,介之推说:“偷取他人财物还称为盗匪,何况贪求上天的功绩以为是自己的努力?下有以下犯上之罪,上却奖赏奸臣,上下互相蒙骗,难以与他们共处啊!”介之推的母亲说:“你何不求些封赏,穷死了又能怨谁呢?”介之推说:“责怪他们又自己去仿效这种错误的行为,罪过更大了。”母亲说:“也让他们知道你的心意如何?”介之推回答:“言语是立身处世的表现,自身要归隐,又何必多说什么?还去为自己辩解,是想要显扬自己啊!”母亲听了很赞同,就和他一同隐居到死。介之推死后,文公将绵山封为介山,并说:“以此记下我的过错,表扬介之推这位功成不居的善人吧!”

传说介之推在山顶的柳树下死去时,从他背脊堵住的树洞中掏出一片衣服写成的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读后痛哭,为纪念忠臣介之推,规定此日寒食禁火。次年晋文公再到此地悼念,烧焦的柳树已经神奇的复活了,因介之推对他为政清明的期许,晋文公把这棵柳树命名为“清明柳”,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注:东周春秋晋国史书《史乘》:“文公待之不肯出,求之不能得,以谓焚山宜出,及焚山遂不出而焚死。”战国《庄子‧盗跖》:“介之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