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评议:网上通讯



【正见网2007年07月23日】

*正见网2007年7月20日登载“岂容青史漫邪烟--纪念“七二零”八周年 ”:

原诗由三首仿律诗形式的诗构成。原诗标题“岂容青史化成烟”,改“化成烟”为“漫邪烟”,因“青史”绝不能“化成烟”。原文:(一)“九十九年七月乱,恐怖大王祸中原。主佛慈悲拯万众,红魔肆虐毒世间。恶党疯狂八年暴,法徒坦荡一路坚。正邪大战惊天地,幕幕奇观照宇寰!(二)百年共匪逞凶残,血流成河骨堆山。恶贯穹宇神难恕,压杀正信罪弥天。《九评》剑飞赤龙死,“三退”潮涌邪党残。善恶到头终有报,岂容青史化成烟!(三)八年风雨洗尘颜,冬去春来喜气添。昙花竞放圣王现,法轮飞转福音传。正信修成金刚志,慈悲大写救度篇。誓将余魔齐扫荡,法正乾坤万万年!”第二首第三句中“神难恕”,改“难”为“不”,以避免可能的歧义。第二首末句“岂容青史化成烟”修改如标题。三首诗一气呵成,有内涵、有气势,节奏明快,内容有评有叙有颂,语言凝重有力,有一定气度。原诗三首一韵到底(只是第三首的第二句尾“添”字越了韵部,如果与第一句对换位置,则可保持韵部的统一),除“残”字两用外,其余韵脚并无重复。三首诗中的对仗部份多数对得较好,但第一首中的“万众”对“世间”,失了数字对,而“数对数”在对仗中是特别强调的;第三首中“昙花竞放圣王现”与实际不尽相符,“昙花竞放”已是不久前的事,不是此时才“圣王现”。该首中“修成”对“大写”结构完全不同,如用“写就”便工整了。

*正见网2007年7月20日登载“山高天地宽”:

原文:(上)“风萧萧,路漫漫//随师正法星光灿//一夜山行七十里//足踏尘沙满身汗//一路星做伴//(下)传《九评》,送传单//大法弟子夜闯关//何惧壁立三千仞//定把真相送上山//山高天地宽”。原作是按词的句法写的,故用(上)、(下)分成对称的两部分,仿词的上下片。

作者成稿后把它给一位同修看,同修认为:第四句“满身汗”有韵却有失诗词言语,可否作“挥雨汗”?第五句“一路星做伴”在意境(案:应为“内涵”)上与二、三句有点重复,不知可否改“山月邀相伴”?下阙中的第一句的可否作“送真相”,则第四句就可改为“定将福音洒人间”(原句“定把真相送上山”)。

这位同修的建议非常中肯。在这位同修建议的基础上,我们再做少许修改:第四句“足踏尘沙挥雨汗”,改为“足踏尘沙手挥汗”。可“挥”之汗已是大汗,“雨”字可去,“足踏”与“手挥”相对则结构上有对称美而且节奏更明快。第五句“山月邀相伴 ”改“邀”为“来”,大法弟子做正法事,诸正神都自愿配合,不“邀”自“来”。下片第一句“传《九评》,送真相”内涵比“送传单”好,但失了韵脚,因此用倒装句法改为“《九评》送,真相传”,兼顾到了内涵和形式。第四句按同修的建议“定将福音洒人间”就很好,而末句“山高天地宽”的喻义毫无减损。

此诗能在内涵和形式上都达到比较令人满意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它的写作、修改过程:作者有改進自己作品的开放态度;同修有积极配合的负责精神;审稿同修有更多的不同视角的选择和综合考虑。参与、合作的人多,自然比其中任何一个人来写都更完美。

*正见网2007年7月20日登载“狂涛灭--逢七二零感怀 ”:

原文:“血雨腥风天柱倾//赤龙咆哮鬼狰狞//九洲罹难黑云滚//八载蒙冤苍宇惊// 松挺峰崖舒劲翠//梅迎冰雪笑纯清//法光驰剑狂涛灭//稳舵亿帆踏浪轻”。 首句中“天柱倾”了可不行啊,那不就真的天塌下来了吗?改“柱”为“欲”:只是看起来天要塌了一样。此诗从“字词句”表面含义这一层次来看,除上述“柱”字外,都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提高一个层次来考查,从“形象思维”的角度来看,情况就不一样了:全诗八句,都在不同程度上有形象,这已经比抽象说理的诗高一筹了。而且,前六句的形象都比较合理,有的还很生动,比如前两句;有的还比较美,比如第五、六句。但最后两句就不同了:第七句,拿“剑”去砍“狂涛”,这个形象不是太好,前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嘛。末句中“踏浪轻”破坏了形象美:一亿只船底都伸出两只脚来在水上踏一踏的,那成甚么话?凡是有形象的字、词和句子,首先要推敲其形象美丑、合不合理,这点非常重要。第七句要改就得改比喻的种类,不好强加给作者,因此听之了。末句比较好改,将“踏”改为“破”就行了。由于作者已经写过许多诗了,而且一般都写得比较好,因此应该考虑跳出“字词句”表面含义的层次了,争取对每一句所形成的意象都仔细的考虑,不在字句上兜圈子。其他作者如果希望在这方面做努力(不一定非要在文字这一层做得很好了才考虑形象这一个层次,文字粗拙一点的也能造出好的形象),也不妨对自己的诗句从这方面做一些考虑。

*正见网2007年7月20日登载“诗词四首”:

“相见欢・师恩:缘结大法同修,五洲游。救度众生同路亦同舟。阴霾散,师尊见,泪长流。浩荡佛恩天地尽悠悠。”首句“缘结”的“结”按“词韵简编”是仄声,因此改“缘结”为“结缘”,内涵不变但平仄合谱了。末句中“尽”字有歧义,改为“长”。作者学词,现在还属凑合韵脚和平仄的阶段,因此不能畅所欲言,内涵也就稍差一些。但师尊说过,大法弟子学起来会比常人快得多,因此坚持下去很快就会有变化的。

“分明:谁言末世人不行,大法处处化寒冰。喜看众生迷中醒,善恶到此才分明。”首句“谁言末世人不行”太冒险。因为“末世”之人总的说来是最“不行”的,必须要主佛亲自来度才能回去,如果说“末世”之人都还“行”,那就没有“不行”的人了,而作者的问话也就失了依据。把“谁”改为“虽”,成了让步复句,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错了。

“大法:大法无边岂是夸,阴霾散尽处处霞。法赋众生回天力,归途修到新宇家。”第三句内涵似可商榷:即使众生得了法,也无“回天力”。这样多大法弟子做正法事,真正最后起作用的是师尊的法力和安排。因此改“赋”为“度”。

另一首诗未加修改。

*正见网2007年7月20日登载“霞迹--写在‘7-20’八周年前夕”:

原文:“功涌進,法轮旋,天女散金莲。法徒圆满上青天,旋法正人间。//气渐清,洪势到,恶者尽遭恶报。善良得救感洪恩,再现法中神。”首句“功涌進”是师尊的诗句,因此改为“功涌涌”,基本保持作者原意。第三句“天女散金莲”,不知作者所据为何。说天女散花大家都知道,但专散金莲的事不知其详。如属想象,今后不用为好。第四、五两句时间倒置。可能是为了保持句法而引起的。

*正见网2007年7月20日登载“思迷众--写在‘七二零’八周年之际”:

原作是两首。第一首“时觉又近七二零,凝望涕雨忧满容。家妻见问愁何在?答曰还有人未醒。”第二句尾的“容”和末句尾的“醒”属不同韵部,平仄也不相同。如果作者是按“中华新韵”的修改版用韵,请停止使用该书为好。第二首“大法遭陷整八年,真相使得众见天。静坐常思仍迷人,心底泪流湿衣衫。”第二句改为“真相使人重见天”。第三句尾以仄声字为宜,“人”为平声,改“仍迷人”为“迷中汉”。

*正见网2007年7月20日审阅“威德”:

原文:“掸去沾身名利情,胸怀慈悲天地行。舍生忘死入迷界,成就威德满华穹。”第二句尾的“行”和第四句尾的 “穹”不相押,仍然是“庚青”和“东冬”混押的问题。

*正见网2007年7月20日审阅“儿歌:萤火虫 ”:

原文:“萤火虫,嗡嗡翁//身子是个小灯笼//不怕黑夜黑洞洞//翩翩起舞游夜空”。第一句中说萤火虫有“嗡嗡翁”的叫声,笔者毫无印象。查了一下,说萤火虫是通过它的亮光来传递信息的。如果作者有确证,说萤火虫有“嗡嗡翁”的叫声,请一定来函说明,以广见闻。如系误用,还请修改原文为是。其次,本诗喻义尚弱。第三句“不怕黑夜黑洞洞”是可以的,但末句“翩翩起舞游夜空”似乎就太悠闲自在而没有任何目地了。如果改一下,比如用“开灯照人夜路中”之类的说法,可能就好多了。

*正见网2007年7月21日登载“诗四首”:

“因缘:“我本成方外,因法随师来。尘世虽污浊,为众清莲在。”首句中“成方外”有些难解。作者所讲是在下世助师正法之前,因此改为“驻方外”。末句中“清莲在”就更不好解了,按上下文义,改为“下莲台”。

“示人:万古机缘促法传,莫被红尘迷双眼。聚散世事似云烟,得法才是来时愿。”此诗单数句平声结尾,双数句反而仄声结尾,将原诗句子次序重新安排如下:“莫被红尘迷双眼,聚散世事似云烟。得法才是来时愿,万古机缘促法传”。这样在逻辑线索和音韵方面都要好得多。

其余两首诗没有做修改。

*正见网2007年7月21日登载“助师正法行”:

原文:“恐怖大王从天降//大法遭谤恶逞凶//师尊导航徒精進//风雨兼程仍从容//正念正行反迫害//唤醒迷众建奇功//携手众生上法船//乘风破浪天路通”。过去提醒作者说,所用韵脚总是不响亮,因此诗歌内涵显得不明朗,似乎作者心里很压抑。这首诗的韵脚很好。但此诗内涵,从稍高一点的要求来看,还缺乏新意。一首八句的诗,至少也应有两句是比较新鲜可读的。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那也未免太过执著。但诗歌是应该有新意的。一首诗就那么几句话,如果都是别人说过的或者读者熟悉的,读者就会觉得没有收获。有新意,一种情况是词语上或说法上创新,比如不久前“评议”中提到的“ 声声唤醒迷中孩”,这句前四字大家都能说,“迷中孩”三字却大有新意:读到这三字,让人油然而生慈悲的感觉;另一种情况是构思上面有新意,其中包括句子结构的、形象的、义理的等各方面的创新。比如“独领全球中国舞,仙姿神韵使命殊。歌真辟地千秋始,颂善开天万古初……”后面两句是把“歌真颂善”“开天辟地”“千秋万古”这些本来不新鲜的词组分成两组,然后按句式要求构成对仗句,一下就给人新鲜的感觉,而且有了咀嚼的余味。这是句子结构上的新意。又如:“江北江南走遍/水远山高莫叹/风雨夜交加/救度众生了愿/且看且看/撑起蓝天一片” 。这首按宋词句式填写的小诗,末句就很有新意:在前面“且看且看”的引领和强调下,读者能用形象思维看到一个顶天立地的大法弟子,双手上举,把一片蓝天都撑起来了,何等壮观啊!而这个壮观的形象本身又是一个比喻性质的形象,有非常丰富的喻义:大法弟子顶天立地、不畏强暴,为众生开辟一片新天地,为未来开创一个新纪元等等。这是形象上的创新,对于尚未培养起形象思维的作者,是比较难一些的。各位作者不要产生心理上的压力和包袱,自己觉得能够做的,就不妨在自己的写作中试着做。只要念正,决心做好,就能学得很快。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诗词曲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