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者修行(结语)

张春雨


【正见网2006年09月04日】

结语

好不容易,终于写完了。

这个动念于一年前,下笔于乙酉岁尾的冬至日,成稿于丙戍年的三伏天中的《治者修行》。

难以忘怀的是,那个雾霭沉沉,寒气紧锁,冷日斜照,白昼苦短,萧瑟敛煞,枯枝寒鸦,白雪茫茫的冬至。给人的感觉是,全无了生机和活力,把希望埋藏的又深又远还渺茫。整个世界沉睡了、冻僵了一般。

酝酿已久且已成熟的思路,终于付诸笔端。

最早的想法是,看到现代企业管理中,存在很多误区,所以,想从修炼人的角度,借用历史贤哲的智慧阐明己见。不成熟的思路跳跃于工作出差,抑或茶余饭后的大脑闲暇的当口。慢慢的这个想法发展到了治世的领域,所以,几经熟虑,梗概在胸,最终下笔。

根据以往经验,知道这样长度的文章论述,会有难度。在成稿的过程中,论点的全面,论据的生动详实丰富,是难点的一部分。最难的是中途的灰心,和整体思路的丢弃,再重新振作,重新整理,要克服很多心理障碍。担心这样文章的意义何在?是否冗长繁赘,读者喜欢否?值得继续投入?是否浪费时间?

总之,没了信心和勇气,没有了当初的冲劲和激情。平添了很多的惰性和犹豫,心境灰蒙蒙,意志萎蔫蔫,甚至搀杂些许的自卑和烦厌情绪。难就难在突破这样的状态。

不过,也确是不好把握。因为整个过程中,几乎没有身边或远方的读者,能够给提个建议呀,提个不同想法啊,提供一下阅读感受啊。哪怕就是对构思的全盘否定,也是个参考的声音哪,这些都没有。个别人简单看了看后,第一感觉就是“晕”,央求着再看看、再征求一下意见?回答还是“晕”。为什么?古文太多了!道理太玄了。还有,都是一个挣钱的社会了,还有谁有闲心玩弄之乎者也的治术啊。

几次的冷静振作,审时度势后,终于还是思路清晰了,状态找到了,一步一步的走完了。作为修炼人,靠的就是不断的在学法中突破。

初衷完成了,作品完成了,好不好只有读者说话了。哪怕只是带给一个、两个人的深思和启迪,也没有白费自己的一番心血。也算给人类社会做了一点有益的事情。

《曹刿论战》作为引语,提出了一个悬念。可是,自始至终没有回答这个悬念。其实,也不必解答了,读者看罢了拙作,自然也就明白了。

写作的当初,就准备把思路放开,话题铺开,洋洋洒洒的写,不想就事论事,论点论据的紧扣着写。把读者的感觉写散了,把整体构思框架隐藏起来,使其最终在读者大脑中去浮现。所以,也许总体上是文章散乱的印象。最后,也不知到底读者脑中浮现了什么。随其自然吧。

因为,不准备明确的论述什么道理那样整理文章,而是想作为一种文化的熏陶和思想的表述一样的写。只要有趣味性和可读性,哪怕一些地方显得有些零乱和赘言。即使一些地方失去趣味性,以致有些枯燥感觉,也是这样完成,也许一时晦涩的古文,慢慢变成了耐人咀嚼的橡皮糖呢。但愿不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吧。

文章的着眼点,完全落在了华夏传统文明上,因为传统文化中,投射出人类真正智慧的光芒。比方,论及管理,现代科学中,首先要确立形形色色的概念,然后展开堆砌。诸如从什么叫决策开始。什么叫决策?就是拿主意呗。整天围着锅台、炕沿转悠的小脚老太太都知道的东西,怎么还堂而皇之的登上科学殿堂?就是嘛,把人的思维搞简单了,把人的智慧泯灭了,把问题搞机械了,然后再把事物的认识和处理搞复杂了,最后成就了所谓的科学和家。

孔子的一句“执辔”,几乎概括了治世的全部内涵道理,是不是智慧?还是没有科学?

这个成稿的三伏天,倒是没有当初提笔的那个冬至日那么深刻的印象,不怎么热,不怎么凉,倒是经常下雨阴天。

哦,对了,今年的夏季,最为明显的印象是,蚊子少,苍蝇少,不知为什么。询问了几个人,都是这样的感觉,非常明显。

危害人类的东西,全都没了才好。

马上就要立秋了,阴霾晦日季节就要过去了。那时,还有下一步要做的事情。在四季往复中不断的朝前走,人不都是这样吗?千百万年,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啊。

但愿大家能在忙碌中,在飞快逝去的时间中,能够抽空想想自己,想想别人,想想过去,想想未来,放飞一下心情,体验一把无忧无虑,很是难得的幸福感受。

那天,突然想起过去人的一句口头禅,“你以为我是凡人呐?”在早的人真有意思。可惜整个社会淳朴不再,语言的丢弃和变化,在不知不觉中,非常多、非常大。其实,也是生活方式、思维方法和行为习惯的大改变。滚滚洪流中,有人怀恋从前,有人追逐新潮,有的逆流而上,有些顺流而下。

是啊,越是忙碌越是凡人。

何不割舍一下牵肠挂肚,找点时间,超脱自己一回?

送爽的秋风,蓝天白云,远山剪影,清泉碧澈,不正是轻松身心的好季节吗?

体验一把神仙心境吧。

顺颂秋安!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今日神州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