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范》─盛世明君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四)

李剑


【正见网2005年08月08日】

求贤第三

[原文]

夫国之匡辅,必待忠良。任使得人,天下自治,故尧命四岳,舜举八元,以成恭己之隆,用赞钦明之道。士之居世,贤之立身,莫不戢翼隐鳞,待风云之会,怀奇蕴异,思会遇之秋。是明君旁求俊义,博访英贤,搜扬侧陋,不以卑而不用,不以辱而不尊。昔伊尹有莘之媵臣,吕望渭滨之贱老,夷吾困于缧绁,韩信弊于逃亡。商汤不以鼎俎为羞,姬文不以屠钓为耻,终能献规景毫,光启殷朝,执旌牧野,会昌周室。齐成一匡之业,实资仲父之谋,汉以六合为家,是赖淮阴之策。

故舟航之绝海也,必假桡楫之功,鸿鹄之凌云也,必因羽翮之用,帝王之为国也,必籍匡辅之资,故求之斯劳,任之斯逸,照车十二,黄金累千,岂如多士之隆,一贤之重?此乃求贤之贵也。

[译文]

匡辅国家,一定要依靠忠臣良士,国君任用贤才得当,那么天下自然大治。因此,尧任命四岳执政,舜推荐八元宣教,以贤才的辅佐去成就君主无为而治的功业,阐扬治理天下的光明大道。志士居世,贤人立身,没有不隐居遁世,韬光养晦,等待风云际会,一展雄才的时机。他们胸怀奇才大志,希望遇上明君圣主,实现自己的宏伟报负。因此,明君应经常留心寻求俊才,博访英贤,不放过任何一个僻陋之处。不要因为贤才位卑而不用,不要因贤才曾受辱而不尊。伊尹当年,不过是有莘氏的陪嫁奴隶,他智识过人,受到成汤的重用。姜子牙在渭水边垂钓,是一个地位卑贱的老人,周文王慧眼识人,提拔他佐理军政。管仲曾是囚徒,并射杀过齐桓公,桓公不记旧仇,用他为相。韩信归汉,不为人知,乘夜逃亡,被萧何月下追回,登坛拜将,击破楚军。成汤不因伊尹背负铁锅见他为羞,周文王不因姜子牙曾作过屠夫、钓鱼翁为耻,二人都受到重用。伊尹为成汤出谋划策,开启了商朝的盛业。姜子牙为周军统帅,牧野一战,灭掉了商纣,使周朝天下繁荣昌盛。齐桓公能成就“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的霸业,全靠管仲的谋略。刘邦能战胜项羽,歼灭群雄,一统天下,是依赖韩信的计策。所以,舟船能横渡大海,必须依靠船工划浆之力,鸿鹄能展翅凌云,直上云霄,全靠羽翼的奋飞。帝王之基业深厚,必须依靠贤才的匡辅。虽然帝王访求贤才很艰难,但贤才一旦为我所用,必抱知遇之恩,成就大业。纵有满载光彩照人珠宝的马车,上有成千上万的黄金,又怎比得上人才济济,贤能为用的朝廷?由此可知,求贤使能对于君主而言,那是何等的重要!

[评点]

唐太宗李世民被称为盛唐明君,他开创的“贞观之治”为历史学家所津津乐道与称颂。“贞观之治”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求贤、任贤政治,是唐太宗求贤用才艺术高度成功的典范。明末学者王夫之在研究《资治通鉴》时,对贞观一朝人才济济、贤能为用的盛况叹为观止,由衷的称赞:“唐多能臣,前有汉,后有宋,皆所不逮”。

《求贤》一篇,概括了唐太宗毕生所倡导的“求贤”思想和原则。开宗明义的阐明了“求贤”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他说:“夫国之匡辅,必待忠良。任使得人,天下自治”。太宗深刻认识到,国家的治理,决非君王一人的独智运世,必须依靠贤才的匡正和辅佐,只有善用贤才,天下才能太平。

唐太宗视人才为治国之本,是帝王所拥有的珍贵财富。盖天下可以一人主之,不可以一人治之。虽以帝尧之圣,后世莫及,然亦必待贤臣而后能成功。《书》曰:“股肱惟人,良臣惟圣”。言股肱具而后成人,良臣众而后成圣,意亦为此。太宗深知此理,他发自肺腑的说道:“黄金累千,岂如多士之隆,一贤之重?”由于他求贤若渴,始终把“孜孜求士,务在择官”(《贞观政要》卷一)作为治国的第一要务,所以天下贤才都聚于朝廷之上,百官各举其职,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君臣同心,天下大治,开创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上最辉煌的大唐盛世。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