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22年04月24日】
【原文】
片晌即谓片时,日曛乃云日暮。 畴昔、曩者,俱前日之谓;黎明、昧爽,皆将曙之时。 月有三浣:初旬十日为上浣,中旬十日为中浣,下旬十日为下浣;学足三余:夜者日之余,冬者岁之余,雨者晴之余。
以术愚人,曰朝三暮四;为学求益,曰日就月将。 焚膏继晷,日夜辛勤;俾昼作夜,晨昏颠倒。 自愧无成,曰虚延岁月;与人共语,曰少叙寒暄。 可憎者,人情冷暖;可厌者,世态炎凉。
【注释】
曛(xūn):日落时的余光。
畴昔:往昔,以前。
曩(nǎng)者:以往,从前,过去的时光。《文选》皇甫谧.《三都赋序》:“曩者汉室内溃,四海圮裂。”
昧爽:指黎明。昧,昏暗不明。爽,明亮。《孔子家语·五仪》:“昧爽夙兴,正其衣冠。”;陆游《晨出》:“昧爽睡餍足,起扶藜杖行。”
三浣:浣,洗的意思。根据中国唐代定制,官吏每十天(一旬)休息一次,发放俸禄、沐浴洗衣,因每月有上中下三旬,所以三次休息日就叫作三浣。
三余:《魏略·儒宗传·董遇》记载,汉末董遇好学,曾对人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朝三暮四:古时有个养猴人,发栗子喂猴,说:“早上三个,傍晚四个。”众猴皆怒。又说:“早上四个,傍晚三个。”众猴皆喜。见《庄子·齐物论》。亦载于《列子·黄帝》。后以朝三暮四指用诈术行骗,也指经常变卦,反复无常。
日就月将:就,成就;将,进步。每日都有些成就,每月都有所前进。形容精进不停,或积少成多。出自《诗经·周颂·敬之》:“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
焚膏继晷(fén gāo jì guǐ) :夜间点上灯烛,接续日光。褒义词,形容夜以继日,辛勤工作或学习。膏,油脂,指灯烛。晷,日光。出自唐·韩愈《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俾(bǐ)昼作夜:贬义词,把白天当作夜晚。指晨昏颠倒,常用于形容人不分昼夜地寻欢作乐。出自《诗经·大雅·荡》:“式号式呼,俾昼作夜。”俾:使,把。
虚延:虚度。
寒暄:打招呼时问寒问暖。 暄,太阳的温暖。
【译文】
片晌是说片刻,日曛是说日落日暮时分。畴昔、曩者都是从前往日的别称,黎明、昧爽皆指天将破晓之时。 一个月分为三浣:初旬十日为上浣,中旬十日为中浣,下旬十日称为下浣;读书学习要充分利用三余的时间:夜间是白昼之余,冬季是一年之余,下雨天是晴天之余。
以诈术欺人,就如狙公饲狙的朝三暮四;为学讲求日日精进不停,当如诗经说的日就月将。 夜间点灯继续白天的工作,形容日夜辛劳。俾昼作夜是说昼夜颠倒,恣意作乐。 一事无成自觉惭愧,常自嘲为虚延岁月。与人碰面说些客套话,则称为少叙寒暄。人情有冷暖,世态见炎凉,只因人易趋炎附势、嫌贫爱富,这是最可憎恶的。
【故事】
读书百遍的天机
董遇,字季直。汉末三国时魏国著名的儒宗,就是被读书人敬仰的儒学大师。可谓学富五车。《魏略·儒宗传·董遇》里记载了他的一则劝学故事。他不仅劝人利用三余闲暇读书学习,还透露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天机。
董遇性格质朴,不善言辞但十分好学。汉献帝兴平年间,因关中遭逢李傕等人作乱,董遇和哥哥便投靠有朋友交情的将军段煨。当时国难当头,饿殍遍野,连群臣都在挨饿,董遇和哥哥也只得靠收捡野稻子和打柴来卖钱维生。董遇在这样的境遇下,却从未停止学习,每次去打柴他总是随身带着儒学书籍,稍有空闲,就拿出来学习,他哥哥常常嘲笑他,但董遇根本不受影响,还是专注地读他的书。
董遇对《老子》和《左氏传》都深有研究,他为《老子》作注;还根据心得写成了《朱墨别异》。有人跟从董遇学习,但董遇不肯轻易传授,反而劝说道:“必须在授课之前先自己读(经典)很多遍。”
见人不解,他进一步解释说:“读书百遍,它的含义自然会显现出来。”这时求教者辩解说:“虽然您讲的有道理,但我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利用‘三余’来学习。”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多余时间,夜晚是一天中的剩余时间,而下雨的日子则是时令中多出来的时间。”
其实,他透露给人的,是一个学习的“天机”。 古人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子、孔子等圣贤自古被奉为神,他们留下的经典,含义很深,传的教的,就是从人到神的各个层次的“道”,这是师者的使命。比如《老子》,蕴含高出常人层次的修道的天机,人只有虔诚地用心不断读书,才能领会其中内涵。而且人的根基不同,心态、德行不同,经典给人显现的也就不同,因此常人中才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说法。当然虔诚的修道者,看到的就更高了。根基差的,想急于求成的,功利心强的,那就可能无法领悟,不给显现,老师也就无法传授。所以,过去道家说师父选徒弟,原因就在这里。
董遇其实是领悟到了学习的真谛,他知道,做学问,其实是在修德修道,有德者必有悟性,所以他留给后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天机。并让人珍惜三余光阴,在寻道的路上精进不怠。
朝三暮四
战国时,宋国有位老人,十分喜欢猕猴,家里养了一大群。老人和猴子还能沟通对话,因此大家都称他“狙(猕猴)公”。
狙公每天喂给每只猕猴八颗栗子,早上四颗,晚上四颗,但养的猕猴太多了,开始尚能应付,长期下去就不行了。几年后的一天,狙公意识到自己经济能力有限,不得不限制猕猴的食量了。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栗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栗子,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猴子们听了,都觉得早上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愤怒地大叫起来,跳来跳去,极不情愿的样子。
老人见此情形,连忙改口说:“那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应该可以了吧?”猴子们听了,只顾及到早上的栗子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
这就是“朝三暮四”成语的来历。今天多指反复无常的行为。
(故事出自《庄子·齐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