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义”谈起

如一


【正见网2017年08月04日】

《水浒传》里也讲到“义”,江湖义气。江湖人相遇,要情同手足,义同兄弟,不能做出卖兄弟,陷兄弟于不义之中的事,否则被视为不义之人。一百单八人相聚于水泊梁山,愿望就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不分彼此,真正的义同兄弟。宋江当了首领后,受九天仙女的点化,认识到落草为寇不是长久之计,不合天理,应当顺应天意,归顺朝廷,做个忠臣义士,方为长久之计。

于是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厅”,接受皇帝的招安。后又奉命讨伐方腊,一百单八将所剩无几,除了几个出家、坐化、看破形势逃离的,剩余的还被皇帝药酒毒死。这样的结局让人们看到了江湖义气的局限性,也弱化了“义”的真正内涵与“义”的底线。

《三国演义》通过三个国家之间政治、军事、力量的较量把“义”的行为、含义表现的淋漓尽致。人们印象最深的是关羽的“义薄云天”,但关羽有始无终,没有更深层次的表达出“义”的内涵,如义的底线。

《三国演义》真正主角诸葛亮,把义在不同时期、不同行为的含义,通过自己的军事、治国、用人等方方面面的才能都表现了出来。 今天的人看《三国演义》有太多的东西看不懂,很迷惑。比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什么有漏洞呢?是因为站的角度不对。诸葛亮明知天不灭司马懿父子,还要设计火烧司马懿父子,当大火起时,大雨滂沱而至;明知蜀汉灭不了魏国,还要六出祁山,无功而返;明知自己天寿已到,还要在五丈原仗剑作法要延寿一纪(十二年),结果是魏延闯入,踏灭了主灯,延寿改命失败。

诸葛亮这样做不是要与天意争高低,表面上是为了酬谢刘备的三顾之恩义,实际上是要为人类留下“义”的文化,告诉人义的底线是不能逆天意而行。逆天意而行,无论抱着再对的人的理,也做不成,硬这样做还会带来杀身之祸。

南宋的岳飞,本领高强,带领将士完全可以直捣黄龙府,迎取二帝还朝,但是天要灭南宋,岳飞要力保南宋,结果被南宋皇帝赵构连发十二道金牌召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杀于风波亭。忠、义都有底线,就是不能逆天意而行。

也有抱着“义”至死不放的人。《封神演义》中的伯夷、叔齐在首阳山阻挡姜子牙带领大军讨伐商纣王,认为吃着商纣王的俸禄与粮食,就不能说纣王的坏处,更不能以下犯上等等,最后姜子牙念他们是大义之士,只是死读圣贤书,没有真正明白圣贤理,让士兵扶他们而去,没有杀他们。这二人在首阳山不吃周朝饭食,饿死了。

这就是看到了“义”的一个方面,没有看到“义”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义的底线。人在世间在遵循人间正理的同时,还受着天理的制约,不懂天理,识不透天意,盲目而行,就是不识时务者,固执己见,一意孤行,就会逆天理,会遭受天理的惩罚。

法轮功真相中一再谈到“天要灭中共”,是因为中共作恶多端,在谎言和暴力基础上建立起的党文化害死了无数中国人。在迫害法轮功中,为了断绝人的善念,更是穷凶极恶无底线,不仅迫害死、伤、残了无数的法轮功学员,而且数百万的法轮功学员被活摘器官牟取暴利,中共还有更深、更大迫害法轮功学员的罪恶没有被揭示出来。

这样一个无视人性、无视天理的中共还不该被灭吗? 但是有许多中国人被中共的虚情假义迷惑住了,讲什么“我要是江泽民,我也镇压你”,“共产党给你发着工资,供你吃喝,你还反对共产党”等不理智的话。 中共是什么,《九评共产党》已经讲的很清楚了,就是一个流氓成性的邪教党。因为中共的作恶多端,天要灭中共,你在无知中入过党、团、队,天给人一次在大纪元的退党网站声明退出的机会,用小名、化名、笔名都可以,因为神看人心.。你错过了这样的机会,天灭中共的大劫难来到时,没有退出的你就是中共的一份子,中共作的恶你要承担一份,要随同中共被销毁,作了中共的殉葬品。

刘伯温在预言书《烧饼歌》中有句话:世上有人行大善,遭了此劫不上算。就是不懂天理,不懂“义”的内涵与底线造成的。 而且中共讲的义、忠、孝,是要求中国人一心听党的话,中共叫杀人就杀人,叫互相揭发、夫妻反目、父子成仇就要照做,否则就是异类,就是阶级敌人,所以中共的义、忠、孝没有标准,更没有底线,中共也不承认天理。它完全是按自己的意志来,今天是对的,明天就是错的,它觉的对自己的统治不利,谁都可以拿来祭旗,一心听党的话都难逃厄运。

可贵的中国人,请您静下心来想一想,你所遵守的“义”还有没有传统文化涵义,已经完全被中共利用篡改了,其言行、理念、思维都变异了,是没有天理的底线的,完全是毁人的,真的拒绝真相,一心跟中共走,就是逆天意而行。天要灭中共,你要保中共,助纣为虐,执迷不悟下去,就会在劫难逃。 可贵的中国人,请静心的多看几遍《九评共产党》,有条件的多看一看新唐人电视台的纪录片《九评共产党》,我父亲看到第三遍才明白《九评共产党》讲的才是千真万确的,中共就是这么坏。再看一看法轮功真相资料,看明白真实的法轮功,传统文化中讲的义、忠、孝等到底是什么意思,再作出正确的选择,你一定会有不同寻常的轻松感受与意想不到的收获。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