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园梅赞-大法弟子诗百首》

─ 正见诗选系列(I)


【正见网2003年07月06日】

《寒园梅赞-大法弟子诗百首》(DOC 文件) | 《寒园梅赞-大法弟子诗百首》(PDF 文件)

(点击鼠标右键,选"Save As"下载)

小序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1]。这本诗集里的一百首诗歌,便是作者们心志和情感的真实而自然的流露,通过感物吟志的方式、用人人能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以达“诗言志”的目的。这也是自古以来所有诗歌都应该具有的基本特征,因为这样能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出自真诚的本愿、情与情之间的共鸣出自善良的本性、心志和情感的相互影响出自无私的本心,而且表现得自然、顺应了自然、回归到自然。

然而,这个集子还不同于一般的诗集:这本诗集的作者都是以“真、善、忍”为原则的法轮大法修炼人。他们的身心随着修炼的进程而逐渐净化:首先,他们变得越来越敏感和敏锐,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对内心世界的理解越来越细微和准确,并且可能逐渐发展出“超常”的感知能力。其次,基于对修炼法理的理解和自己的“超常”感受,他们的世界观产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们看重、强调和追求的东西也与修炼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因此,当他们把自己感受到的外景和内境,从自己新的人生观的角度真实而准确地描述和表达出来时,没有相同感受经验和人生观的读者或许会有不同程度的陌生感。这也是好事,因为这是一种良性刺激,而人类的进步、人心的升华是需要各种良性刺激的。

况且许多读者都希望更好地理解别人,更好地理解人生、生命和宇宙,特别是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所处的这个充满烦恼和喜怒哀乐的世界。这本诗集对这些读者就是一个非常珍贵的机会,因为本书的作者们就是怀着同样的希望,在人生的旅途中上下求索,并将自己的体验和结论写到了自己的诗中。

诗歌是神的语言。当诗歌的足迹初至人间时,就肩负着向人传达神的信息的重任。两千多年前,老子应关令尹的恳求而捉刀执简,把道德五千言一笔一划地刻入青史,从而为人类的返本归真留下了一条虽然崎岖但却可行的道路 --“道”之路;当《薄伽梵圣歌》以悠扬的旋律在不知年代的恒河边传唱时,它的回音不但响彻了印度和东方,而且经过上千年的飘荡,在现代科学坐镇的西方使许多科学家惊喜彷徨;当浪迹天涯的行吟诗人们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里流浪,以他们催人泪下的低吟浅唱,把神传的故事敲入人类的耳鼓,其缭绕的余音至今还在启迪着人们对人类命运和归宿的沉思默想……

人类自己堕落了,还拽上了神圣的诗歌。要拯救诗歌,也得拯救人类,否则神圣的诗歌归谁用呢?要拯救人类,可以先拯救诗歌,因为它可以重新向人类传达神的信息,作拯救人类的先导。这本诗集里的诗歌正在恢复着它们这一神圣的历史责任。

本诗集的另一特色是:它的作者中大多数人没有学习过诗歌的写作,甚至可能是初次提笔。但有的作者似乎胸有成竹、才思泉涌,俨然有无师自通的天赋。他们似乎在从往世的记忆中随手拾取自己曾经写下的诗句和用过的技巧。即使那些笔法稍拙、字句简朴的诗句,其中携带的真情善意也会振人心魄、感人肺腑。本书作者们的长处是心正情纯,而不是词华句丽,更不刻意追新求异。返朴则能归真,情纯始能感人,人感则能见善,而真与善才是一切诗歌内在力量的不竭源泉。

“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2]。如果读者能被哪怕是一两首诗歌所感动,被哪怕是一两行诗句敲开了心扉,那对读者和作者都是值得庆贺的事情。诚心祝愿你成为一个被此诗集感动的读者。


注:
[1]《文心雕龙・明诗第六》;
[2]《子夏诗序》。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诗词曲赋

正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