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学《贞观政要》笔谈(35):弘文馆直接指导国政

刘如


【正见网2019年05月20日】

贞观之治,带来的文明,取决于对儒学教育的重视,这个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原因在于,太宗深明儒学经史,实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因此儒学和孔子的地位,在唐朝太宗时期,达到顶峰。对儒学的正解与活用,也达到顶峰。因此那时的儒者,见识通达,极有智慧,为人正气而豁达,与太宗一起开创了盛世奇观。我们先看《贞观政要》“崇儒学”一章,对唐太宗大兴儒学的历史记载。

弘文馆儒生日日伴君  以经论政

“崇儒学”第一段原文:太宗初践阼,即于正殿之左置弘文馆,精选天下文儒,令以本官兼署学士,给以五品珍膳,更日宿直,以听朝之隙引入内殿,讨论坟典,商略政事,或至夜分乃罢。又诏勋贤三品以上子孙为弘文学生。

大意:唐太宗刚刚即位不久,就在正殿左侧设置了弘文馆,精心挑选天下通晓儒学的人士,下令他们以现任的官职,兼任弘文馆学士,供给他们五品官员才能享用的高档膳食,排定当值的日子,并让他们在宫内歇息留宿。这样一来,唐太宗就方便利用在正殿上朝听政的间隙时间,把正殿左边的弘文馆学士引进内殿,讨论古代经典,以此为据,商议政事,有时到半夜才停歇。后来,太宗又下诏让三品以上的皇亲贵族、贤臣良将的子孙入弘文馆学习,成为学生。

解读:帝王大兴儒学  亲身实践

这段话,讲的是太宗刚登帝位,就身体力行,重视儒学教育。他不但在宫里置办贵族最高学府弘文馆,还把学府的位置,放在宫中最重要最核心的位置——皇帝每天上朝与大臣听政议政,处理国家大事的正殿的左侧。目的就是要抬高儒学教育的地位。让儒学备受瞩目,得到前所未有的尊敬。

还不止如此,如果太宗仅仅将弘文馆设在核心位置,给予的仅仅是儒学地位高的虚名,并不真正明白儒学的实质和智慧,就不会好学,也不会真正重视,更无法做到天天都坚持在上朝议政的空隙,招来这些儒生教官,讨论经典文史,实际运用儒学来治国了。

可见太宗是真心明白儒学的本质,是先祖传下的治国的大学问,非常重要,而非走形式,仅仅把重视儒学当作获得重视文化教育的虚名来对待。他重视儒学教育,完全是发自内心的,这样一来,他自己就可以日日与天下大儒在一起,精进治国的学问,不断从这些有见识的儒生身上,学到大家的独到智慧,把学问灵活掌握,直接就可以实际运用于每天的政事上,解决治国难题。

太宗越学越用,就越知道儒学是经国大业,自然就意识到,越是贵族皇亲,高官的子弟,就越是要领悟儒学的教诲,他们大多将接替父辈,成为将来的国家管理者,没有智慧见识,为人的要领,是无法担当大任的,渐渐的,国家必乱。

从这段话,我们就会明白,唐朝的官员,大都受过儒学教育,我们之前读过的太宗与魏征等大臣,只要商议国政,无论涉及到哪个方面,必然引经据典来讨论和决断,原因就在这里。引经据典这句话,并非贬义,后人因有部分学者渐渐学的教条,无法领悟经典的本质,因此才把这句成语,尤其是在今天,变成了嘲讽之语。原本不该有的。

“坟典”   儒学源头  

“坟典”就是《三坟》、《五典》。这个“坟”字,并非坟墓的意思,古代用做坟墓的意思时,用的是今天所谓的繁体字“墳”,这原本就是两个不同意义的字。我们重点不是讨论汉字各家各代的解释,没有必要在此进行学术的考证,我要说的是,古人造字,是有内涵的,这个字原本就存在,并非简化而来,但古代儒生,最崇敬的最古老的书籍,就是《三坟》《五典》,是记录远古三皇和五帝的史书,是儒学的源头。因此“坟”必然与文化有关,与人类文明有关,怎能与坟墓混为一谈呢?

坟,左边为土,右边为文,当然代表传给人类的文化。什么文化呢,修道、做人与治国的文化。最核心的就是人类该有的价值观。土,代表土地,代表人类生存的境界,同时,古代没有文字前,依靠传说讲了女娲用土造人的人类起源,而中国叫做神州,又叫中原,含有人类文明的中心和起源之意,代表古代学者对人类文化来自神传,以中原为核心传给人类周边的认识。所以,土地的文明,就是人的文明,构成了“坟”字,这才是该字原本真正的含义。造字时定下的。因此,三坟五典,是人类文明的经典,不懂这些书的真正含义,就不会懂得儒学的来历和本质,就会变得教条。所以,古代大儒,首先要读这些书。即使很多内容已经失传,依旧被孔子整理出不少。

比如孔子整理的《尚书》,就保留了很多。因此把这本书叫做上古史书。成为儒学经典,尚就是上,同音同义,是记录上古帝王的史书,是最值得崇尚和遵循的道理,因此成为治国和做人的典范。比如大家熟知的尧典,舜典,就是记录尧帝和舜帝事迹的部分。

《三坟》按汉朝孔安国《尚书序》:“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喾)、唐(尧)、虞(舜)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

这个见解,来自孔子,是对三坟五典与其它古老书籍的本质认识。孔子既然整理这本史书,并开创出以德为政,仁义处世的教育,必然来自整理《尚书》时,对相关的最古老的史料的解读。并传给了子孙。

也就是说,三坟,讲的是超出了一般人能理解的高境界的大道,所以,只有少数人能掌握,真正的修炼人也可以看懂,黄帝不就因修道而白日飞天,得道成神了吗?所以,这个学问,是修道的学问,介于人神之间,属于人中最高的最接近神的大道。也因此,不能留下实质的东西。很多都失传了。而五典,就多一些,因为讲的,人容易理解掌握,属于常道,是人中主要能效仿的文化和价值观。比如孝道治国,人伦道德的教化,就来自舜帝的实践。

自古上行下效,太宗身体力行的尚儒学,把握一个德字用儒学,首先把自身归正,把高官显贵归正,也就自然百姓效仿,国家正气十足。从此带来儒学教育古昔未有的鼎盛时代。我们接着看下一段:孔子被太宗尊为圣人,史上地位最高。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今日神州